華明玥
自從幼升小有了面試環節,家長圈里流傳的題目就五花八門起來,從圖形邏輯,到詩歌背誦;從故事復述,到簡單算賬,搞得家長十分緊張。很多家長開始搶先一步,帶著孩子上各種培訓班,將小學的課程急切地灌輸到孩子的大腦中。
但是,孩子因此而變得機靈、好學,自信得成為一個小小的發光體了么?
沒有!
與此相反,孩子的腦回溝都被“厭倦和抵觸”填滿了,眸子不再有靈氣,小臉寫滿了苦楚,思維不再跳躍發散——他最終成了一個花崗巖腦袋,視學習為極為痛苦之事。
怎樣避免這一狀況的發生?
別讓孩子有一種“學習就是被強制、被奴役”的錯覺,很重要。
“認不出識字卡片上的字,不許吃飯”
一到5歲,識字卡片就成了陽陽的噩夢。求勝心切的媽媽買了一套500字的組合,每天利用一切機會給兒子上識字課:睡覺前、起床時,坐在公交車上都能把朝窗外“打望”的兒子頭扳正了,從口袋里掏出卡片來,問他兩個字的區別;更“虎媽”的是,每天晚飯前,她要考兒子20個字,讀不出來不許吃飯,寧可等飯菜都冷了,也要先把生字學完。可是奇怪了,媽媽越是抓得嚴,兒子越是忘性大——大部分生字隔兩天問,兒子又翻著白眼記不起來。陽陽媽埋怨說:“我家小子是不是腦袋里有個漏勺呀!”
卡片就是一種游戲道具,別拿它當學習工具。因為文字不能孤零零地記憶,單純地認卡片會使這一充滿趣味的活動變得極為枯燥。可以把卡片當做日常游戲的工具,比如將容易混淆的字,如“大、太、犬”,“口、日、田、困”一組一組拿出來,跟孩子玩“找不同”;再比如用卡片拼出:“秋天了,新花生真甜。”“太陽曬過的衣服好香。”這樣的句子,讓孩子在相關聯的語言情境中認字,效果反而不錯。
用卡片輔助認字可以,但千萬不要只使用這一種載體。散碎的文字,媽媽在包裝盒上、說明書上看到了,隨時隨地可以教給孩子。坐公交車,為何要低著頭埋頭看卡片?停車上客時,外面站牌上的路名、沿途商店的招牌、小販寫的“蘋果5元一斤”,都是認字的寶庫。抱著“咱們一起來認字”的心態,不去計較孩子一次能記得多少,多重復幾遍,孩子自然就記住了,還少了強迫認字的挫敗感。
“算不出來就反復練,從此再也別想出去玩”
松松媽在科研院所工作,周圍多的是5歲就會加減乘除和簡單奧數的“神童”,因此,看到孩子在算術方面的不開竅,在識別圖像微小差異上的毫無觀察力,松松媽執拗勁兒上來時也常點著松松的鼻子說:“你這樣心不在焉,媽媽就一直陪你耗下去,咱們母子誰也不要出去玩,直到你趕上別的小朋友為止!好么?”大人吼孩子哭,松松跺著腳跟媽媽喊:“誰發明了數學?我最恨他了!”
跟孩子玩“開小賣部”的游戲。“一包小餅干3塊錢,媽媽給你5塊錢,小售貨員應該找媽媽幾塊錢?”“一個小碗6塊錢,一把湯勺1塊錢,我要一個小碗兩把湯勺,給你10塊錢,應該找幾塊?”為了提高孩子的興趣,這個游戲可以拿出家里的零食、玩具、圖書、餐具,反復玩。
下飛行棋對培養孩子的算術天分相當有效。“飛至此格退5格,再前進7格,一共前進了多少格?”“飛至此格,可前進從這里到小河的兩倍格子,可以前進幾格?”哪怕外出游玩的時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只要帶一支粉筆,在地上畫上迷宮般的格子,孩子一面單腳跳格子,媽媽一面報數,“向前跳兩次,每次4個格子,一共跳幾格?往回跳5格,離起點還剩幾格?”保準孩子玩得滿頭大汗,興致勃勃。
“語言天賦從小抓,從此讀書皆雙語”
自從帶著孩子報名上了少兒英語班、學前拼音班,勤勤媽就瘋狂了起來。依照某些專家教授的方法,在家中的衣櫥、冰箱、電視、椅子、飯桌上都貼上了不干膠,上面不但寫下這些家具電器的中文名字,還標注了拼音和對應的英語單詞。孩子原本熱愛閱讀,也順帶認得了不少字,但現在,媽媽買繪本時,專門挑那些注滿了拼音的,還認認真真,事先用細長條的白紙將拼音下面的文字貼起來,讓孩子認拼音讀故事!搞得勤勤如今一看到這種“白條繪本”就嚷嚷“我不要看書!我肚子又痛啦”。
和孩子一起在家里表演簡單的英語情景劇。比如,家人一起吃早飯,用英語談論幼兒園發生的事;再比如,孩子用英語向媽媽介紹到家里來玩的朋友,請媽媽端點心給大家吃。媽媽也可以將生活中的常用單詞串聯成兒歌,教孩子一起唱。總之,完全可以把英語學習搞成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以呵護孩子的興趣。
拒絕功利性繪本,以免破壞閱讀單純、連貫的樂趣。成年人也很難在一本書上同時留意兩種文字,何況是注意力很難集中的小孩子。拼音只是幫助孩子了解中文讀音的一種抽象符號,學起來并不難,孩子在10歲左右完成識字任務后,也難得再用到它。何必在閱讀時讓無數拼音堵塞孩子的思維?看看那些密不透風的拼音讀本有多么不美吧!孩子熱愛繪本,熱愛閱讀,一部分理由是因為體驗到文字與畫面之美。不要扼殺這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