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9月,歐洲已經漸漸有了涼意,甫過完夏日假期的歐洲人不甘愿地從風光明媚的地中海岸回到工作崗位,卻驚訝地發現,家鄉多出了許多新面孔。
由于從“阿拉伯之春”以來連串的政治動蕩,非洲和中東產生了大量難民。非洲難民往往必須要從地中海偷渡,這片充滿神話的海域,現今則吞噬了無數生命。中東地區的難民多了一種選擇,可以走陸路,經由土耳其,取道希臘、匈牙利,最后到達西歐。
然而,難民心中的“應許之地”,常常不對他們敞開懷抱。英國首相卡梅倫稱他們為“昆蟲一般的人群”(a swarm of people),《每日郵報》7月29日的頭條甚至寫道:“我們成功阻擋了希特勒,為何我們的領導人無法阻擋這些精疲力盡的難民?”
而真正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德國,這個曾經在二戰時給世界人民造成苦難的國家接收了歐盟40%的難民。9月的一項民調表明,59%的德國人同意接收難民,比8月份提高了2個百分點。96%的人認為凡是為逃避戰亂和暴力的人均有資格申請難民庇護。不過,預計接收80萬敘利亞難民的德國還得應對由此帶來的文化沖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際媒體的鏡頭之外,一場不亞于歐洲所面臨的難民危機正在敘利亞的幾個鄰國上演。有分析人士警告,對此的忽視可能導致難民危機在全球范圍內的進一步加劇。敘利亞難民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罕見地跨界發表對敘利亞內戰的看法:“敘利亞的現狀令人痛心,而世界卻冷漠地旁觀。我們的同情心和正義感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