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暢婉潔
為推進中國基層實用手術示范操作工作,進而為基層百姓提供規范化、高質量的手術診療服務,5月19日,《中國實用小手術操作規范》編寫暨《國家醫學電子書包》建設研討會議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教司司長秦懷金,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與來自全國各地的醫院領導、醫學名家近350人出席會議。
雖名為“小”手術操作規范,但卻是從“大”處著眼。
《中國實用小手術操作規范》是“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當代醫學名家經典手術》(以下簡稱“名家經典手術”)的第三期工程。其中,第一、二期各500臺醫學名家經典手術視頻已經收錄完成;即將開啟的另500臺“小手術”,即第三期工程,預計于2016年9月底完成,“小手術”將由具有豐富臨床手術經驗的高年資醫師規范化操作,由院士及醫學名家親身示范、親身講解。
而《民生周刊》記者在梳理“名家經典手術”不同時期的項目意義時發現,隨著項目向不同工程階段掘進,其主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一、二期的“旨在系統整理和發掘我國當代醫學名家先進、成熟并具有臨床推廣價值的經典及創新手術”變為第三期的“旨在服務基層,服務大眾,提高基層醫療機構以及中低年資醫師的手術操作水平”。
“名家經典手術”為何吸引包括30多名院士在內的400多名國內頂級醫學名家參與其中?其意義是什么?名稱由“名家經典手術”到“小手術操作規范”,該項目到底經過怎樣的漸變過程才使得其主旨發生根本性變化?老百姓又能從中獲得怎樣的實惠?
就上述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當代醫學名家經典手術》編寫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韓啟德進行專訪。

民生周刊:《中國當代醫學名家經典手術》即將開啟第三期工程,您對“名家經典手術”有何評價?
韓啟德:總的來說,我們打造的是一個精品,這在一期工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但是我覺得對“經典”這個定位還要再深入地理解。要把當代醫學名家的精湛醫術用現代視頻手段記錄下來,并傳給后人,所以這是一個傳世作品,具有歷史意義。這個項目反映了在中華民族開始騰飛的21世紀,我國外科手術的狀況。
這部精品除了要發揮記錄歷史和對外傳播的作用以外,更重要的還是要在當前發揮實際應用的作用。只有對當前我國現代醫學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對醫生們的實際工作有指導作用,它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得到了大家認可,才可能把它傳承下去。而要做好這樣的精品,最重要的就是精益求精,把它做到極致,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成功。
民生周刊:《克氏小外科》是您在基層衛生院工作時常讀的一本書,這本書在那個時期帶給了您什么?這本書的意義對于“名家經典手術”有無可借鑒之處?
韓啟德:《克氏小外科》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典例。我在農村衛生院工作時,因為正趕上“文革”,醫學課程沒有念完,但是在實踐中看這本書就能去學習、去做。它既實用又成熟,是經典,所以對基層工作非常重要。而《克氏小外科》顯然已不符合當下新時代的要求,我們需要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節奏、步伐,同時也要符合中國國情的典例。這個典例要為基層、農村、偏遠地區的醫師提供參照,讓其看了以后能夠進行一些手術,這也是“小手術操作規范”要倡導的。
民生周刊:我們了解到,隨著項目向不同工程階段掘進,其名稱發生微妙的變化,那么這個變化的背后有哪些根本性變化?
韓啟德:一期工程結束時,我提出來二期中應該多一些更基層、更實用的手術。二期工程中加了包括疝氣手術在內的一些小手術,但總的來說,二期工程還是偏于高級,普通手術還是太少。因為是傳世精品,所以收錄的是比較經典的大手術,我想這與項目的題目有關,導致基層手術放進去有困難。目前我國縣以下醫院發展很不平衡,基層對小手術的需求更為迫切,那么我們能不能有三期?重新擬定項目名稱,用以加強基層醫療工作實用性,進而為基層百姓提供規范化、高質量的手術診療服務。這對現代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著深遠意義。

民生周刊:為提高中國外科手術整體水平,尤其是基層醫療機構以及中低年資醫師的手術操作水平,為老百姓提供規范化且高質量的手術診療服務,除了該項目以外,您還有哪些建議?
韓啟德:要抓住大數據發展機遇做一個平臺。現在的產品形態是單向的,我們在網上發行影像,讀者上去學。而現在的信息技術,已經可以使我們互動了,下一步能不能建設一個互動平臺,所有臨床醫生,不僅僅是醫學名家,甚至一個普通縣醫院醫生,看了名家的經典手術以后,認為自己的手術可以跟他不一樣,或者覺得這個手術哪一點比名家的更好,都可以自己做,自己拍下來,傳到平臺上去。
如果我們國內像樣的手術,都能夠傳到平臺上來,形成一個大數據庫,那么這個手術數據庫的影響是不得了的,有可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而我們就積累了最豐富的手術資料,再結合現代信息處理技術對外科學進行深入研究,這對我國的臨床醫學發展會起到劃時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