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濤 趙智崗 張秀宏
“2014年,我院組織的高爾夫球人才專場招聘會,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0余家高爾夫球會參加,提供了近千個就業崗位,其中包括觀瀾湖高爾夫球會、天津松江田園高爾夫運動有限公司等。我們的畢業生分布在全國各級高爾夫協會、球會及銷售運營機構;30%的畢業生擔任各單位中層以上管理職位,有的還進入職業球手隊伍,考取國家級教練、裁判等。”說起高爾夫球管理專業方向,河北體育學院社會體育系主任趙偉如數家珍。
隨著中國高爾夫球運動的發展,專業人才日益緊俏,很多高爾夫球管理專業方向的學生尚未畢業就被俱樂部提前簽下。近5年來,河北體院高爾夫球管理專業的學生專業對口就業率達85%以上。
如此高的就業率,在“最難就業季”的背景下顯得格外惹眼。那么,除了專業緊俏,河北體院在高爾夫球專業學生培養方面還有哪些獨家秘笈?
播種者
站好位置、揮動球桿、擊球,小小的高爾夫球在飛出五六米后擊中幕布,然后彈落在地。
“您擊球飛行距離246碼,落點距離235碼,擊球速度63.9米/秒,桿頭速度45.2 米/秒,發射角10.4度,倒旋3261轉/分鐘,左右旋轉181轉/分鐘。”一旁的電腦上,擊球過程的各項數據和揮桿視頻已經逐一顯示出來。
這是《民生周刊》記者在河北體院高爾夫球實驗室看到的一幕。
據趙偉介紹,這套設備是從國外引進的,它可供球手進行全部球桿的練習并利用攝像系統記錄揮桿動作、分析錯誤。系統包含全球56家著名球場的球道分布圖,球手可以像在真實場地一樣瀟灑揮桿。
對于這樣的硬件投入,河北體院可謂不惜血本:2007年建設完成一座可供100余名學生同時教學訓練的56打位雙層練習場;2013年建成高爾夫球教學訓練中心,包括300個打位,設有兩個練習果嶺的模擬9洞,草坪面積12113.92平方米,可供高爾夫球各專項技術教學與訓練使用;2015年建成擁有高爾夫球模擬器、彈道雷達測試儀、薩姆推桿測試儀、球桿工坊、V1測試系統、揮桿練習器、高速攝像機等先進設施的高爾夫球實驗室。
讓師生們引以為傲的不僅是學校提供的出色硬件設施,還有該校在中國高爾夫球發展中的歷史地位——河北體院是全國最早和高爾夫球結緣的高校。
“河北體育學院高爾夫球專業方向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985年。當時由我院教師崔志強帶領10名學生,東渡日本學習高爾夫球,首開中國高爾夫球運動留學先河,為我國高爾夫球運動的發展播下了種子。在1988年學成回國后,崔志強回校繼續任教,于1989年在我院開設了高爾夫球選修課,這是我國開展高爾夫球高等教育的首創。”河北體育學院社會體育系書記李躍生對《民生周刊》記者說。
除此之外,2013年4月,該校被國家體育總局確立為全國高等體育院校高爾夫球教材編寫組主持單位,該院教授主編或參與編輯的《高爾夫球俱樂部管理》、《高爾夫球運動教程》、《高爾夫概論》等書,作為全國體育院校通用教材使用。
2+2模式
東渡日本的那批學員回國后,同河北體院保持著緊密聯系,希望在母校開設高爾夫球專業。這在2003年成為現實,社會體育系開設高爾夫球管理專業方向,并在當年開始招收本、專科學生,同時嘗試“校企合作”辦學模式。
“目前,我院已招收高爾夫球管理專業方向17屆,本專科學生2153人,畢業847人,在校生1306人。” 趙偉說,自從招生以來,該系通過不斷調研和探索,于2008年3月開始實行比較成熟、成體系且獨具特色的“院企聯合”培養方式,在30多家高爾夫球俱樂部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推行創新的“2+2”人才培養模式。
“2+2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學生前兩年在校內進行基礎理論、基本技術教學,后兩年到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實踐教學,同時學習高爾夫球行業最新、最前沿的理論與技術。”趙偉說。
馮建就是這一教學模式的首批受益者。2007年,高考前兩個月,馮建毅然決定轉向體育,參加體育類高考。身體素質出眾的他在高考中優勢盡顯,最終以文化課分數高出分數線200分的成績進入河北體院社會體育系。確定專業時,他聽取了畢業生的建議,選擇了高爾夫球管理專業方向。
畢業之前,馮建在北京、秦皇島的高爾夫球會進行了兩年實踐教學,期間學到很多實際工作經驗,特別是和客戶打交道。“我懂得了如何做好一名球童或接待,因為公司會告訴我們哪些問題需要注意。經驗就是最大優勢,在我找工作時發揮了巨大作用。”畢業僅僅一年,馮建就在所就職的北京思格森俱樂部被提拔為球童主管,管理近百名球童。而當時,馮建的很多高中同學工作還沒有著落。
2012年,思格森俱樂部副總經理張志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2009年他招收了兩名來自河北體育學院的實習生,他們的表現非常符合俱樂部的要求。于是,通過學生牽線搭橋,俱樂部同河北體院建立了合作關系,不但成為體院的實踐教學基地,而且陸續吸收了很多該校畢業生。“高爾夫從根本上說是一個服務行業,很多工作非常辛苦,比如球童、草坪維護等,特別是如何同高端客戶打交道,不但要求必要的專業知識,也需要員工具備正確的服務觀念。”
在隨后兩年里,思格森俱樂部招收了近40名河北體院畢業生,占員工比例的15%。
影響與成果
河北體院的“院企聯合”培養模式在業界和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為其他院校所推崇。沈陽體育學院2011年招收了首批30名高爾夫球方向學生,也采取同樣的模式進行培養。
“院企聯合的優勢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各自資源優勢,在辦學初期,學校要求俱樂部管理人員來校授課,能夠更好地發展我們的專業。同時,隨著學校專業的壯大,我們也能為俱樂部培養更多的針對性人才。”趙偉說。
張志剛則表示,俱樂部和學校有各自的比較優勢,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唯一辦法就是雙方聯合起來。在學校建設高爾夫球專業方向時,俱樂部可以給予一定幫助,而到專業成熟后,既可以找到更多專業人才,又可以將員工送入課堂進修。“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員工,高爾夫球行業才能提升。”
現在,河北體院擁有高品質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31個,良好的教學實踐資源保證了“2+2”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進行。2012年,“河北體育學院——天津松江團泊湖高爾夫俱樂部”項目,被河北省教育廳評為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013、2014年,該系主持召開了兩屆“院企聯合”培養高爾夫球人才研討會。
“我們還積極加強對外聯系,走國際化聯合辦學之路。”趙偉說,近年來,該院與韓國群山大學、新西蘭IGQ國際高爾夫學院、愛爾蘭都柏林大學、英國愛姆伍德學院進行了專業交流,初步達成了合作意向;2014年與臺灣真理大學進行交流,目前,河北體院社會體育系與真理大學觀光休閑與運動學院的合作進入實質階段。
“幾年來,我們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國內、國際高爾夫球大型賽事活動,從事志愿者、球童、計分員和裁判員等工作,使他們能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鍛煉了能力,提高了綜合素質,畢業前就具備了較強的職場競爭力。”趙偉說。
新的夢想
雖然全國高爾夫球行業產值尚沒有官方統計數字,但慧典市場研究網2010年發布的一份報告《2011-2015年高爾夫球市場競爭戰略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高爾夫球行業值從2006年的479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600億元。2010年,我國高爾夫球消費人群為300萬,這一數字將在2020年飆升到5000萬。
“這對高爾夫球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遇,而高爾夫球行業也需要更多專業人才運行和管理俱樂部。”李躍生說。高爾夫球重返2016年奧運會,則被業內人士視為一個重要契機。河北體院眾多高爾夫球教師認為,這個決定將促進中國高爾夫球管理機構增加對該項目的刺激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面對如此天賜良機,河北體院自然不會放棄,而在具體實施路徑上,他們的思路已逐步清晰。
構建內外結合、師德高尚、業務精湛、規模適度、結構優化、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爾夫球管理專業方向教師團隊和校外教學團隊,建立“雙導師”指導制度;加強專業課程建設,創新教學方法,逐步改善教學條件;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實現遠程教學、管理,提高教學效益。
組建有全國30余家高爾夫球會參加的河北體育學院實踐基地聯盟,加強院企間的互動,為學生搭建更廣闊的平臺,多途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培養質量;與國內外開設相關專業的院校合作,互派學生交流學習。加強青少年高爾夫球人才培養,在體育運動學校開設高爾夫球專業訓練和教育,培養青少年選手向職業球員方向發展,提高競技水平。
承擔高爾夫球專業培訓工作。2015年完成由河北體院承辦的中國高爾夫球協會職業教練員、裁判員培訓、考核工作,完成國家體育總局主辦、該院承辦的優秀運動員轉型高爾夫球專業崗位培訓工作。
“我們將繼續完善‘院企聯合、學訓結合、分段教學、特色培養’人才培養模式,使之更貼近社會發展,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通過實現教學團隊、課程、教學資源、教學方式、實踐教學、教學管理建設目標,使本專業成為國內領先的國家級特色品牌專業。”趙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