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平
“我們工作的價值就是在大學生心中播下一顆顆創新創業的種子,突破目前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為2.4%的魔咒。”日前,在浙江省溫州市舉行的大陸、臺灣兩岸高校創新創業論壇發出了這一信息。
據調查統計,全國高校中約有80%的大學生有創業意愿,但真正在上學期間就進行創業活動的學生比例并不高,受到資金、場地、市場、人脈等因素影響,中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為2.4%。

中國高教創新創業教育學會秘書長楊芳說:“連續4年在溫州討論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讓我們感到不再陌生和孤獨,尤其是近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我們深刻感受到,創新創業教育的春天來到了。”
從工人、農民到大學生
在創新創業大潮中,讓你每一滴血都不安分,都在求改革、求創新。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何向榮,承擔人社部門委托的創業指數研究課題后發現,社會創業主體正在進行轉型。
全國報考大學錄取比例在1979年約為6%,大學畢業時就業率基本是100%。到了2013年,全國報考大學錄取比例在75%左右。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劉偉說:“我們正在由人口大國向人才大國、創新大國邁進,太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人才了。”
1986年擔任深圳大學黨委副書記的俞仲文表示,該校培養出馬化騰、史玉柱等人,他們的最大體會是,一定要高舉創新大旗,沒有創新創業就是淺嘗輒止,是沒有基礎的,甚至是簡單化和重復的。
何向榮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創業的主體往往是工人、農民,且局限在熟人圈子內。當前,進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草根型創業向創新型創業轉型,創新創業主體變成了大學生,資金來源從個人、家庭轉向風險投資基金、私募基金以及眾籌等開放圈子。
“美國通用公司、鋼鐵公司等百年品牌企業牛吧,但是,微軟、蘋果等高科技公司市場業績更牛。”教育部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馬陸亭表示,企業生長有周期性,國內將來大的企業可能從今天大學生創造的小企業群體中產生。
寧愿在校園嘗試失敗
關于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大陸、臺灣高校的專家學者都非常關心。臺灣中華大學創新育成中心資深經理許文川說,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學校各個科系可以充分在課堂學習、實驗課程和真題實做過程中面向產業需求。在基礎課程學習結束后,可以通過企業導師、實習途徑,把做產業的經驗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本科學習過程中打好創新創業的功底。
“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并不是鼓勵大學生一個人創業。”這位在臺灣高校從事創新創業孵化的資深經理認為,大學生如果一個人創新創業是非常辛苦的,大學內要鼓勵團隊創業,尤其是鼓勵學生跨系部、跨學院組建團隊,提高創新創業資源互補性與抗挫折能力。
比如,高校創新創業團隊中,有的學生是商業管理學院學生,對財務比較敏感;有的是機電學院學生,對技術比較敏銳;還有的來自管理學院、社會人文學院的學生。讓每一個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在創新創業中得到充分的發揮與運用。臺灣大華科技大學副校長張慧文說,培養大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很重要。
每名大學生必須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在一個團隊中所有的短處都有可能變成長處。臺灣中華大學內的餐廳和旅館就是創新創業的舞臺,讓大學生嘗試經營一家餐廳、旅行社與超市。同時,鼓勵學生參與學校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過程,讓科研導師、企業導師帶領學生解決創業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我們寧愿學生在校園內嘗試失敗,而不希望畢業進入社會嘗試失敗。相對來說,在校園內失敗,大學生積累的經驗會更加豐富。”許文川說,一方面要培養大學生的企業家精神與素養,另一方面要大膽地讓他們嘗試。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責任感
站在創新創業風口,大象都可以飛起來。來自臺灣高校的張慧文說,她帶領臺灣大華科技大學藝術團去美國林肯藝術中心演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此前,該校藝術團只是一個經常在廟會上表演的團體,學現代芭蕾舞的副團長說,如果是跳現代芭蕾舞,她一輩子也跳不到紐約林肯藝術中心。
但是,張慧文在國際化背景下,突出本土文化藝術和原鄉特色,憑借表演臺灣民俗文化跳上了林肯藝術中心的舞臺。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目前一些高校既不缺土地、資金,又不缺理念與人,就是缺特色,缺好的辦學模式與人才培養模式。
何向榮說,阿里巴巴的馬云、新東方的俞敏洪等大學畢業生創業成功的事實證明,只要高校培養的人才貼近市場和企業需求,市場就會點贊歡迎。
“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兼任中南大學創新創業教育辦公室主任的楊芳教授透露,該校創新創業氛圍比較濃厚,先后走出三一重工集團的梁穩根、比亞迪的王傳福等業界大亨,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老總隊伍中,有一批是中南大學的校友。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一個生態圈,既有高校的責任,也需要政府的支持、企業的幫助,還離不開各類園區的服務及社會的參與。
楊芳認為,目前上有國家宏觀政策的引領,下至地市一級政府都建立扶持機制,還有全國上萬家風險投資機構在物色項目,創新創業生態圈的環境越來越好。
楊芳最后表示:“一切都將發生深刻變化,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為2.4%的魔咒自然會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