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里約奧運會越來越近了,這讓我時常想起以往參加中國軍團備戰奧運的事情。其中有這樣一件小事,確切地說是一個教訓,讓我印象深刻。
北京奧運會前,我在昆明海埂基地幫助中國競走隊的一個男子組備戰,他們的主攻項目是20和50公里。
競走是一個技術特別,要求又很高的運動項目,比如腳落地時膝蓋必須伸直,行進中兩只腳不能同時騰空。在這樣的規范下,要想健步如飛,必須全身協調發力,尤其是胯部的擰動技術要十分講究。這是因為直腿落地必然造成身體的上下起伏,重心不穩,而要調節和保持身體的平衡,就要借助胯部動作的正確使用。因而,這也是我觀察隊員專項訓練的一個考量點。
不久,隊中一位老隊員就引起我的注意。在行進中,他的胯部動作比別人明顯偏小,步幅也不大。我好奇地上前詢問,得知他已有近十年的專業訓練經歷,三年前,他還處于最佳的技術狀態,但此后,由于長期腰肌勞損和腰底筋膜炎,逐步使其胯部的活動度下降,技術動作有些僵硬,步幅變短。
聽到此,研究生物力學的我很快捕捉到問題的癥結:胯部的活動度差。如果將其加以提高,就會增大步幅,哪怕每一步增加一厘米,在50公里的賽程中,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改變和進步,他的成績和名次很快就能提高。想到此,我似乎找到了成功之門,不由自主地興奮起來,還把這種想法告訴了競走隊的教練和科研人員。
征得隊里同意后,我針對這位老隊員的腰髖部,開始了細致的康復訓練與拉伸,目標是增強其活動度。如此一番之后,我讓他試著走一走。一圈下來,他也興奮起來:“我好幾年沒有走得這么舒服了,整個腰胯部都活起來了,這種感覺真好呀!”

一天之內,初戰告捷,讓我信心十足。第二天,這位老隊員要參加50公里的競走訓練。我想,重新恢復了良好感覺,他一定會有所突破的。前20公里走下來,他狀態不錯,但萬萬沒想到,此后,他明顯地在減速,臉部顯現出不適的神色。到30公里時,他被迫停下腳步,腰底部感到疲勞不堪,最后干脆邁不開步了。
調整前這位隊員還能走50公里,經過調整并初見成效后,反而連30公里都走不下來,為什么會這樣,我的心一下子沉到谷底。
冷靜下來后,我對這一個案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很快就找到了新問題的癥結。
人體是一臺復雜而精密的機器,就拿關節周圍的肌肉組織來說,外面有大肌群,里面有小肌群,包括主動肌、穩定肌、協同肌等,它們大小不一,位置和功能各異,但在運動中,都會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指揮控制下,協同作用,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在長期的生活、工作和運動中,人體的各種肌肉群已形成特定的分配和承受負荷的方式,人們也逐漸適應和習慣了某種動態平衡和動作模式,一旦改變原有的平衡,身體總要有一段適應過程。這一過程過短過快,難免會出現不適和損傷。
以這位老運動員為例。他原有的腰肌勞損固然造成了腰部大肌肉群的僵硬,步幅減小,但正是這種技術動作上的變形,為其穩定關節提供了一種外在保護。調整時,我們拉伸其外圍大肌群的肌肉和筋膜,雖然起到舒展放松的作用,隊員也感覺不錯,卻打破了舊有的動態平衡,腰椎內部的關節穩定性也因此而失去原有的保護,代償性地由小肌群來擔此重任,而小肌群并沒有經過良好的訓練,還在按固有的受力模式來接受負荷,自然就會在長時間的運動中產生疲勞,以至不堪重負,讓這位老隊員的訓練半途而廢。
無論專業運動還是日常的有效健身,無論是力量耐力,還是柔軟性協調性的訓練,都意味著體能的一種調整或突破,一種舊平衡的打破和新平衡的建立,身體都會產生應
激反應,從神經系統對人體各部位的控制,到肌肉骨骼系統對運動能力的作用等,都會隨之出現改變。在這種改變中,時間是一種必付的成本,片面追求一蹴而就,一夜成功,往往適得其反,出現我們上述的教訓。鑒于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不管從事什么運動項目,運動者都應盡量沿用自己習慣的運動模式進行訓練或健身。如要嘗試新的運動方式和訓練手段,則必須恪守循序漸進的原則,特別要注意減少運動強度或運動量,給身體留有合理的適應時間。
二.比賽尤其是重大比賽之前,不要試用不熟悉的運動模式,避免高強度的運動給身體帶來受力的重新分配,平時練不到的部位負荷突然增大,造成技術動作變形,從而加大受傷的機率。
三.調整運動方式或采用新的訓練手段時,應當嚴密監控身體的各種變化,感覺良好并不意味著效果就好,受傷的風險減小。上佳的運動效果不光來自于良好的柔韌性和協調性,還須有充足的力量和持久的耐力。事實上,未經系統訓練的身體薄弱部位,維持正確技術動作的能力,往往取絕于人的耐力。因此,要讓身體適應新的調整和改變,就要花費一段時間全面提高相應的體能。
四.在新的負荷訓練之后,一旦發現身體,特別是局部出現疲勞或勞損,就應立即調整訓練量,進行放松活動,讓受損部位及時恢復,以不影響正常生活、工作和運動為標準。
五.訓練中,必須以正確地完成技術要求為準。一旦由于自己的訓練水平不夠,達不到正確的技術規范,或者出現技術變形時,就應停止該項訓練內容,改用其他交叉性訓練方式。比如,競走時如果出現腰痛,無法正常訓練,可改為跑步、騎馬、游泳等運動方式,以積極恢復和保持體能。
總之,任何技術上的調整和動態平衡的改變都不應盲目,應當尊重科學,尊重經驗,尊重身體的實際反應。在這一過程中,要慎重,有計劃,有監控,更要有足夠的耐心。

起始姿勢:
被拉伸者平躺于墊上,雙手打開,掌心向下操作者半蹲于被拉伸者右側
拉伸流程:
頭轉向右側
左腿微屈30度
右腿屈髖45-60度,屈膝60度
左手固定右肩貼在墊上
右手用力慢慢將被拉伸者右膝向左前下方壓向墊子
注意事項:
右肩不要離開墊子
操作者不要發力過猛

起始姿勢:
被拉伸者平躺于墊上,雙手打開,掌心向下操作者半蹲于被拉伸者右側
拉伸流程:
被拉伸者
頭轉向右側
左腿屈髖45-60度,屈膝60度
右腿屈髖90-120度,屈膝90度
左手固定右肩貼在墊上
右手用力慢慢將被拉伸者右膝向左前下方壓向墊子
注意事項:
右肩不要離開墊子
操作者切忌發力過猛
○責編 王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