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遠遠

2015年10月,省人大常委會在2012年食品安全“一法兩規”執法檢查、2013年和2014年跟蹤檢查基礎上,圍繞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建設等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繼續開展全省食品安全執法檢查。
2015年4月24日,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11月3日,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這意味著食品安全不再僅僅是關乎老百姓柴米油鹽的“家事”,而被提高至關乎國家興衰榮辱的“國事”層面。
今年10月份,在2012年食品安全“一法兩規”執法檢查、2013年和2014年跟蹤檢查的基礎上,省人大常委會繼續開展全省食品安全執法檢查。4年前轟轟烈烈的省市縣三級聯動檢查場景仍歷歷在目,現如今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無縫對接,全鏈條監管
“金華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歡迎您。”當執法檢查組一行來到金華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辦公大樓時,這塊牌子十分醒目。“我們金華市本級采取的是食藥監和工商‘二合一’的模式,我們現在所在的大樓就是工商局的樓。”該局負責人介紹說。
4年前,“九龍治水天下亂”的分段監管模式受到頗多詬病。重復監管和監管盲點兩立、人財物分散造成監管力量不足等,使得政府有關部門無法有效管理和遏制食品安全領域層出不窮的惡性事件,涌現了諸如“毒豆芽”、“毒豇豆”等讓人啼笑皆非的案例,造成極壞影響。
“現在這種情況不會再出現了,存在的監管間隙、漏洞都由食藥監部門來負責。”浙江省食藥局相關負責人告訴執法檢查組,“省里去年已經根據國家的方案整合了食藥監、工商和質監有關食品安全的職能,正式履行食用農、林、水產品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生產加工企業之后的監管職責。”
據介紹,今年我省機構改革進一步推進,有10個設區市、23個縣(市、區)實行食藥監、工商“二合一”市場監管模式,1個設區市和67個縣(市、區)實行食藥監、工商、質監“三合一”市場監管模式。這意味著,我省食品安全體制改革基本完成,實現了分段監管向全鏈條監管轉變,為進一步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夯實了基礎。
不過在檢查中也發現了一些新問題。一些地方反映,市縣監管體制和省級不對應,客觀上存在一對多、多對一的“對接難”問題。而新機構運行尚不順暢,原來部門間職責邊界不清等問題內化為內設機構職責分工難題。新機構運行尚處磨合期,由“簡單疊加”向“同頻共振”轉變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整合后的基層責任網絡開始運行,但受到專業能力不高、薪酬和設備保障不充分等條件制約,監管作用發揮有限。“我們全市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僅有2527名監管人員,卻要監管68萬余家的市場主體,任務太重了。”寧波市食品安全市場監管局負責人坦言,食品安全協管員一年3萬元收入,一般人做幾天就走了,“根本留不住人”。
“下一步我們著力推進從‘人海戰術’向‘智慧監管’轉變。”省食藥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推進標準體系、基礎網絡和實時監控、產品追溯平臺等建設,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從根本上解決監管力量不足的問題。
整合資源,擦亮老百姓的“火眼金睛”
“現在的食品,最不安全在哪里?”這是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林呂建關心的問題。根據《浙江省2014年度食品藥品安全狀況報告》,造成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污染、濫用食品添加劑以及重金屬和化學污染,還有部分食品摻雜使假等。
但面對“日益精進”的造假手段,老百姓別說做化學上的分辨,就是如何從外形上分辨“假蜂蜜”、“假牛肉制品”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老百姓的“火眼金睛”在哪里?那就是監管部門的檢驗檢測手段。
4年前,檢驗檢測資源整合不夠、資源不足與低水平配置同時存在等問題,造成行政監督無法得到技術監督的有效支撐,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薄弱環節。
如今,我省11個設區市均整合了食品檢驗檢測資源,組建了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累計獲中央投資3546萬元。我省又撥付專項資金4800萬元支持縣級食品檢驗檢測資源整合工作,61個需整合食品檢驗檢測資源的縣(市),已有45個縣(市)啟動整合。
今年我省省本級財政預算安排食品檢驗經費3500萬元,加上國家總局的相關任務,安排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達1.5萬余批次,比去年同期增長約40%,實現地產食品生產企業、生產品種全覆蓋。
在某農貿市場入口處,一塊巨大的電子屏閃爍,公示當日農產品抽檢結果。
“我們每天進行10個批次農殘抽檢、5個批次其他項目隨機抽檢,共計15批次。”快速檢測室內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員告訴執法檢查組,“老百姓送檢的不多,以我們主動抽檢為主。”目前全省共建成539家農貿市場快速檢測室并免費開放。
檢查組發現,留存檢測記錄中一例白木耳二氧化硫超標的案例,清楚注明了問題產品來源地。但當檢查組成員問及是否進行通報并進一步溯源時,工作人員面露尷尬地回答“沒有”。可見,檢驗檢測為全程追溯體系提供的技術支撐,并沒有有效地發揮出作用。
與當前檢驗檢測資源整合提升的成效不相匹配的還有老百姓的感受。東西能不能吃,有沒有摻東西,大多數人還是不明就里。主動送檢少;真的送檢了,一是提供服務的檢測機構少,二是檢測費用相當高。據了解,一罐嬰兒奶粉的檢測費用高達千元以上。
當前市縣兩級仍有四分之一的檢驗檢測機構尚未組建到位;受到經費限制,監測力度和頻次不夠,抽檢樣品的代表性、科學性不足,無法全面掌握食品質量安全狀況;尤其是技術支撐力量還非常薄弱,技術攻關任務艱巨。“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檢驗檢測就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刀刃。”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蔣泰維如是說。
負面清單、申報登記,消除監管盲區
整潔干燥的地面,锃亮的灶臺,摞得整整齊齊的鍋碗瓢盆,齊全的紫外線燈和防蚊帳……
同是浦江縣路邊的小餐館,2015年10月28日,檢查組工作人員明顯感到,經過多年整治,衛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這與我們近年強化鄉鎮(街道)監管職責、完善餐飲單位信息檔案、擴大持證小餐飲單位量化分級管理覆蓋范圍等舉措密不可分。”省食藥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全省持證小餐飲已達14.22萬家,登記公示率達91.7%,有效提升了消費者的理性消費意識。
污水橫流、蚊蠅亂飛,這是人們對食品加工小作坊的普遍印象。但當執法檢查組人員抬腳跨過防鼠板進入某家豆制品小作坊時,眼前的場景卻讓所有檢查組成員會心一笑。這里雖然設備簡陋但擦拭干凈、擺放整齊;室內排水溝通暢無積垢;雖有隱隱作坊味道但絕不會臭不可擋。據當地食品安全市場監管部門負責人介紹,這家作坊已獲得豆制品小作坊許可證。
“這幾年我們積極探索負面清單與申報登記制度,既加強查處,又加大幫扶。”據統計,全省小作坊已普查建檔約6100家,已登記備案(或生產許可)2600家,9個市已發布或已報批負面清單,6個市已開展申報登記(或生產許可)。
數量龐大的無證餐飲店和食品小攤販、小作坊,是籠罩在我省居民食品安全上空的巨大陰霾,游離于監管范圍之外更是加劇食品安全隱患。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省無證小作坊、小食雜店、小餐飲店以及集貿市場攤位、無證攤販等總計約100余萬家!
“現在它們不是沒人管的了。我們食藥局兜底,要把它們全都管起來。”省食藥局相關負責人坦言,“但怎么管是個難題。”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省大膽嘗試擴大許可目錄、實施“負面清單”和申報登記等辦法,圍繞重點食品上下游追溯,實行綜合監管。
例如,寧海縣探索的“12345”整治辦法,打通生產、流通、餐飲三個環節,運用限制流通渠道等市場倒逼機制,構建齊抓共管格局,小作坊整治取得明顯實效。
“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等的具體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這是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對“三小一市場”監管提出的要求。在經歷了多次監管體制改革后,老的法規標準已經不適用于新的監管體制,加上上位法已經修改,我省食品安全相關法律修訂勢在必行。
據了解,目前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已經建議將修改我省食品安全法實施辦法列入省人大常委會2016年度立法項目。
“四個最嚴”監管,形成社會共治格局
寧波市某大酒店食品儲藏間,陪同檢查組的執法人員現場開出了5萬元罰單,因為某位“眼尖”的檢查組成員發現了一袋過期面條。
根據10月1日新實施的“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生產食品、食品添加劑,或者經營上述食品、食品添加劑,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貨值金額不足1萬元的,并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要按習總書記‘四個最嚴’要求強化監管,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和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滿意度。”姒健敏副主任在檢查中反復強調。
今年1至9月份,全省公安機關共偵破涉食品犯罪案件517起,刑事打擊1065人,分別比去年同期上升8%和11.2%。其中溫州永嘉偵破的銷售有毒有害野生動物食品案,被央視制作成《野味的秘密》在焦點訪談欄目播出。寧波在今年的“百日會戰”期間查處的案件數達到2014年全年肉和水產品案件總數近十倍。
“知法才能守法”。檢查中發現,目前全社會對食品安全基本知識的知曉率仍不夠高,政府對新食品安全法的宣傳也還不夠,造成實際執法非常困難。
“我不知道銷售過期食品要罰那么多錢啊!”這是檢查中一位小食雜店老板因一根火腿腸過期被執法部門開出1萬元罰單后叫屈道。
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天行表示,食品安全監管不能是政府一方“單打獨斗”,而是要發揮多元主體作用,形成政府治理、行業自律、企業誠信、公眾參與的社會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