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燦
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的盛大閱兵活動已圓滿結束,俄羅斯國家杜馬于4月24日批準通過的大赦決定也已開始實施。第一批囚犯在勝利日到來之前已被釋放,包括退伍軍人、有未成年子女的母親和單親父親、參與過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處置的人員等,達到2236人。這其中還包括著名的反對派活動家伊利亞·雅辛(Ilya Yashin),此人不久前被指控犯有輕度的蓄意傷害罪,最近被雅羅斯拉夫爾法院撤銷指控。4月28日,雅辛在推特上宣布自己獲得特赦。
自決定實行大赦以來的6個月里,俄羅斯一共將釋放6萬名囚犯。而這次勝利日70周年大赦將涉及40萬人,除了被囚禁的囚犯,還有緩刑人員以及目前正在受審的個人,約有20萬人將獲得減刑赦免,有14萬人將在接受法庭審判之前獲得赦免。具體來說,此次大赦對象主要針對刑期不超過5年、罪行較輕或屬中等程度的犯罪嫌疑人、被控犯罪正接受審判及首次被判刑者,其中包括對國家有功者、參加過保衛國家戰爭的人、曾在阿富汗或其他發生軍事沖突國家服役的人、曾參加過車臣戰爭和北高加索反恐行動人員、曾榮獲蘇聯和俄羅斯國家獎章的人以及參與過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處置的人員等。此外,未成年人、擁有未成年子女或殘疾子女的女性、孕婦、未實施過針對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的單親父親、年齡超過55歲的男性和超過50歲的女性、一類和二類殘疾人、三期和四期癌癥患者、開放性肺結核患者、過失犯罪者等也被包括在此次大赦范圍內。
至于那些因涉嫌謀殺、參與恐怖活動、大規模欺詐和挪用公款等罪名而被監禁的罪犯,沒有資格獲得大赦。反對黨領袖亞歷克謝·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去年年底被判涉嫌挪用公款和欺詐,處于緩刑階段,此次并未獲得大赦資格。被俘的烏克蘭女戰機飛行員納迪亞·薩夫琴科(Nadezhda Savchenko),被指控于去年6月殺害了兩名俄羅斯記者,雖然納迪亞曾在獄中絕食近3個月,但此次大赦也沒她的份。

其實這不是俄羅斯政府第一次實施大赦,自1994年起俄羅斯就已經實施了19次大赦。上一次大赦是在2013年,原因是慶祝俄羅斯憲法頒布20周年,大赦“只適用于確實沒有犯下重罪,以及沒有對當局機構代表實施暴力犯罪的人員”,根據俄羅斯聯邦刑事中心(FSIN)數據,有1132名囚犯被釋放。自普京于1999年底上臺以來,已經舉行了10次大赦,不包括今年在內的大赦,共赦免釋放了241049名囚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大赦是2000年5月為慶祝衛國戰爭勝利55周年,206200人被釋放。此外,自普京2003年頒布總統赦免法案以來,共有422人獲得總統赦免,包括前首富、石油大亨霍多爾科夫斯基。在普京上臺之前,俄羅斯首任總統葉利欽在1994年至1999年間,共實施了9次大赦,共赦免釋放65120名囚犯。
與美國高達數百萬的監獄人數相比,俄羅斯監獄服刑人數少得多。根據今年4月最新統計數據,在俄羅斯監獄服刑的人數是549488人,其中1908人被判處無期徒刑,今年的大赦將再度減少俄羅斯監獄服刑人數。
有分析認為,俄羅斯實施大赦,大多發生在國內情況不是很理想的時期,此舉出于多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是獲得更多的選票,一方面是節約司法成本,減輕監獄壓力,另一方面是推動經濟,還可以扭轉嚴刑峻法的國際形象。而且大赦針對的對象都是非暴力犯罪分子,并不太會引起民眾反感和對司法體系的失望情緒。普京也曾指出,大赦應證明國家的人道主義,但不應促進重復犯罪。人權組織認為大赦能幫助俄羅斯緩解危機,刺激經濟發展。

大赦是一種國際上普遍存在的做法。有不少國家為推進民族和解、謀求和平、鞏固民主制度或是出于政治動機而頒布大赦法令。比如在敘利亞,自2011年3月敘利亞國內危機全面爆發以來,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已多次頒布大赦令,2014年1月,他下令赦免危機開始以來所有因參與反政府游行而被捕的人員,當年6月,為慶祝再度當選總統,巴沙爾再度發布大赦令,之前的違規和罪行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赦免。用該國司法部長的話稱,這一大赦令符合“社會寬容,以及民族凝聚力對共存的呼聲”。2012年年初,緬甸當局大赦政治犯,651名社會活動家得以大赦,此后緬甸政府陸續大赦政治犯,去年緬甸總統吳登盛宣布特赦近3000名犯人,以維持國內的和平與穩定。
當代一些國家會對非法移民頒布大赦,美國、巴西、意大利、葡萄牙、荷蘭、新西蘭、俄羅斯等國就有發布過類似大赦決定。歐洲許多非法移民過去就是通過大赦拿到所在國的合法簽證。意大利于2009年通過“大赦”法案,對在該年6月30日之前至少已經從事黑工3個月的家庭工和護理工進行合法化,由雇主負責遞交合法化申請,不過需要繳納數百歐元的費用。2000年9月19日新西蘭移民局宣布有條件大赦,凡于1999年10月1日前抵達新西蘭,其配偶或伴侶是新西蘭公民或居民,或者是一個在新西蘭出生孩子的父母,或于2001年3月31日前已經在新西蘭居住超過5年以上者均可申請在新西蘭合法居留。 2014年9月,俄羅斯移民局局長表示,可能對非法移民進行三個月大赦,主要針對免簽證的滯留超過法律規定的三個月的獨聯體公民。該國每年來自獨聯體,主要是中亞國家的打工者超過500萬人。2014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以行政命令推行移民改革政策,一旦移民改革政策或通過,將大赦近500萬名非法移民,不過這項計劃遭到共和黨人的阻擾。更有意思的是,去年9月蘇格蘭就是否脫離英國舉行公投,考慮到蘇格蘭一旦獨立,新政府很可能實行大赦政策,于是英國數千非法移民“聞訊北上”,等待蘇格蘭獨立之日“從非轉正”,可惜事與違愿。
也有一些國家是在元首生日的時候發布大赦令,比如泰國。2007年12月,泰國國王普密蓬80歲壽辰,國王發布大赦令,全國有25000多名囚犯被提前釋放,另有85名死刑犯獲得減刑至監禁40年。2011年普密蓬國王在84歲壽辰又發布大赦令,2700多名囚犯獲赦免。就連國王女兒詩琳通公主今年4月六十歲生日之際,泰國王室也為此頒布大赦令,減免服刑囚犯的刑期,其中規定死刑犯改為無期徒刑,無期徒刑改為50年有期徒刑,此外還有其他條件的赦免。

要注意的是,大赦與特赦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赦免,前者是指國家對不特定的多數犯罪分子的赦免,效力及于罪與刑兩方面,俄羅斯此次大赦就屬于這個范疇;后者是指國家對特定的犯罪分子的赦免,只赦其刑,不赦其罪,例如俄總統普京發布特赦令赦免前寡頭霍多爾科夫斯基。大赦的赦免效力要大于特赦,凡被大赦之人,其被赦免之罪不能作為刑事前科和累犯的理由。
特赦令大多由總統單方面定奪并頒布,像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韓國總統等國家元首都有特赦權。俄羅斯的總統特赦制度通常是被作為維護政權穩定的一種手段和方式。俄羅斯專門設置總統特赦委員會,負責為總統準備特赦所需材料并提出有關特赦問題解決辦法的建議。而且特赦制度只針對已被判刑的罪犯,而不適用于未被判刑之被告。
法國總統特赦制度有著嚴格的約束和規范,被認為是世界范圍內赦免制度之典范。請求特赦的案卷由司法部負責特赦事宜的部門即刑事案卷與特赦事務司進行研究,然后再轉呈總統。總統在行使特赦權時要聽取最高司法會議的意見,經最高司法會議授權的一名代表應當從司法部了解所有的特赦案卷,以便提請總統注意其中的某些案卷。如果決定對罪犯給予特赦,總統應簽署特赦令,并由總理、司法部長以及作出有罪判決所涉及部門的部長副署。特赦令一經簽發不得撤銷,而且對特赦令不得提出任何司法上訴。
在英國,現行赦免制度中已經取消了大赦,只保留了特赦。如今的赦免,一般由英國君主根據內政部長或蘇格蘭國務部長的提議而頒布命令,并由君主親自簽署批準方能生效,赦免令上必須有不列顛王國的印鑒,對赦免答辯必須由特別召集的陪審團來作決定。
在美國,美國聯邦憲法規定總統有權對彈劾案除外的危害合眾國的犯罪行為賜予緩刑和赦免,特赦由總統單方面定奪,不但不能更改,就連國會和法庭也無權審查。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總統特赦權的解釋更為廣泛,包括“特赦、有條件特赦、減刑、有條件減刑、大赦、緩刑、免除罰金”等幾項。不過總統特赦權只能針對觸犯聯邦法律的人,不能干涉各州的刑事或民事案件,因為總統對各州的犯人沒有管轄權,而各州州長則有權特赦本州內的罪犯或為其減刑。要求特赦或減刑的請愿書首先會交到司法部下設的特赦檢察官辦公室審理,而后特赦檢察官將請愿書和相關材料呈報司法部長,再由司法部長決定是否向總統建議赦免。而總統頒布特赦就不需要經過司法部,可自行定奪。
研究發現,美國總統下達特赦令,大多發生在總統任期的最后一段時間。2000年12月,即將離任的美國總統克林頓批準為62名罪犯赦免或減刑。小布什總統在2008年12月作出特赦19人和給一人減刑的決定,其中一個獲得特赦的人在20多年前已經去世。
韓國總統也有在節日和任期結束前發布特赦令的慣例。1997年,任期末的金泳三總統特赦了前總統全斗煥、盧泰愚,而后兩人正是前軍事獨裁政權的頭面人物。李明博也曾在總統離任倒計時期間(2013年1月底),行使總統特赦權,特赦了包括前新國家黨黨首在內的55名判刑者。由于被特赦人員中有多名李明博的親信,此舉被一些人視為對“擁立功臣”的“法外施恩”。
總統使用特赦權是一個較為敏感爭議的話題。說到最有爭議的特赦,來自美國福特總統對前總統尼克松的特赦。1974年,尼克松總統因水門事件引咎辭職,繼任者福特總統上臺后,對尼克松給予特赦。許多政治分析人士認為,福特在1976年競選連任失敗,原因之一就是他對尼克松的特赦。自里根總統1981年上臺后,美國總統們在使用特赦權方面變得非常謹慎。
不論是大赦還是特赦,都被認為是“人治”的遺留。不過俄亥俄州首都大學法學院教授丹尼爾·科比爾指出,總統特赦權為可能出現的司法不公提供了一個安全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