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
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陸由俊、閆昌碩和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戴新宇、北京大學于清娟組成的研究團隊在銀河系附近一個星系的中心,發現了一對特大質量黑洞。它們就如同一對滑冰運動員,圍繞著彼此不斷旋轉。雙黑洞產生的能量極其巨大,使得寄主星系中心的亮度大大強于星系中成千上萬的恒星,科學家將其稱為類星體。“我們的發現很可能會改變當前雙黑洞研究和搜尋的方向。通過對類星體光譜的系統研究很可能會發現大量的雙黑洞系統,從而極大地推動對雙黑洞系統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雙黑洞繞轉輻射引力波的探測等方面的研究。”陸由俊說。
首次發現停止造星運動星系
日美研究人員利用位于美國夏威夷島的昴星望遠鏡,觀察了六分儀座方向距離地球約10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發現了6個造星正在停止的星系。

科學界一般認為,宇宙誕生于約138億年前。在宇宙二三十億歲時,星系中爆發性地生成恒星,此后活躍的造星運動趨于停止,轉而平靜地進化。不過,科學家一直未能弄清造星運動停止的原因。
研究人員說,這次新發現的星系內氣體非常少。他們通過分析這些星系發出的光,發現這些星系內有很多恒星發生了超新星爆發,使氣體被釋放到了星系外部。他們認為,這種所謂的“超級風”現象是造星運動停止的原因。
土衛二擁有全球性海洋
自人類發現木衛二冰層下擁有液態水海洋后,有關太陽系內冰衛星上存在生命的推測不斷。2015年9月1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官網宣布,利用目前在土星軌道上工作的“卡西尼”號發回的數據,科學家確認土衛二表面冰層下方有一個全球性的液態水海洋,并且海底地質活躍,存在熱泉,使其擁有生命的可能性大增。
研究人員發現,土衛二在繞土星公轉時發生了輕微幅度的振蕩,這一現象只能解釋為土衛二表面的冰層并不是與下方的巖石內核凍結在一起的,它們之間有一層全球性的海洋。
繪制反中微子排放地圖

通過分析研究位于意大利和日本的兩個探測器提供的數據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從400個核反應堆中收集的數據,科學家繪制出一幅反中微子排放地圖,展現了反中微子的排放情況。該圖可幫助科學家了解地球內部的狀況,以及早期太陽星云中行星的形成過程。未來,研究小組計劃借助改進的地球內部模型,以及最新的反中微子探測技術,保持對這幅全球反中微子地圖的持續更新。作為該科研項目的負責人,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研發科學家肖恩·烏斯曼解釋說:“反中微子只是地球自然放射產生的一種粒子。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目前正與UMD合作,研發其他輻射地圖,以對地球自然產生的伽馬和中子輻射進行描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