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繼收購盈方集團和馬德里競技之后,萬達近日又在國際體育市場上亮出大手筆,宣布斥資6.5億美元收購世界鐵人公司(WTC)。本次交易最為引人關注的一點是王健林親自宣布,今后國內只有得到萬達許可的賽事才能被稱為“鐵人三項”。難道萬達將要壟斷整整一個體育項目?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有必要回顧一下WTC的前世今生。該公司1991年創辦于美國佛羅里達,成立之后最重要的舉措是用300萬美元購入擁有“鐵人”商標的夏威夷三項賽公司。WTC接下來的一系列運作全都依托于“鐵人”這個品牌,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廣和運營當時方興未艾的鐵人三項運動。
此后的二十多年時間里,WTC曾先后經歷多次購并,但公司總體的發展方向始終如一,那就是在鐵人三項運動領域內占據更高的市場份額。至于“鐵人”、“鐵人三項”等商標,不僅被用于體育賽事的名稱,同時也被WTC授權給運動手表、GPS等周邊領域的商品使用,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商標所具有的經濟價值。包括在中國市場上,WTC早在2002年就已經針對部分商品類目申請了“鐵人三項”商標,并在2004年成功獲得注冊。
所以,萬達收購WTC的意圖應該不難理解,就是通過本次收購,直接獲得WTC在該運動項目領域內的各項獨占權利。未來非但可以通過運營賽事本身獲得商業利益,甚至還有可能將賽事推廣與萬達的其它商業項目結合,創造出全新的商業模式。
但無論WTC還是萬達,即便試圖實現壟斷,但對象也只是一個賽事名稱,而非一種賽事類型。簡單一點說,就是他們可以限制未經授權的賽事不得繼續被稱為“鐵人三項”,卻不能禁止將自行車、游泳和長跑結合到一起的這種運動形式。
根據目前流傳最為廣泛的一種說法,鐵人三項賽最早出現在1974年的美國圣地亞哥,而“鐵人”頭銜的首次正式出現,則是在1978年夏威夷舉辦的一次三項賽上,在那之后,人們才習慣于使用“鐵人三項”來稱呼該項運動。應該說,冠以“鐵人”之名,的確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賽事所具有的特點。
可是實際上,早在美國人給這種運動形式起名的幾十年前,法國在1921年就舉行過由3公里跑步、12公里騎行和橫穿馬恩河所組成的比賽。在那之后,歐洲其他國家也舉辦過類似的“跑騎游”賽事,只是沒有將其賽制標準化,也沒有融入商業化的元素。相比之下,美國人倒是在幾十年后發現了該項運動所蘊藏的巨大商機,從而以申請知識產權的方式,將鐵人三項賽變成了一座可供持續挖掘的金礦。
就在WTC挖掘金礦的過程中,有很多賽事脫離于他們的體系之外。比如自從2000年悉尼奧運會開始,鐵人三項成為夏季奧運會上的正式項目。但如果瀏覽國際奧委會的官方網站,會發現該項目的正式名稱是Triathlon,直譯過來就是“三項賽”,而非WTC擁有知識產權的“鐵人三項”(Ironman Triathlon)。在歐洲很多地區,目前也都是使用“三項賽”這個名稱。只不過國內媒體在對這些賽事進行報道時,原本沒有搞清楚兩個名稱之間的差異,還是習慣于將其稱為“鐵人三項賽”。
因此,在萬達收購WTC并且強調擁有“鐵人三項”名稱權的背景下,國內其他尚未獲得WTC許可和授權的鐵人三項賽,并不一定就會遭到被迫停辦的命運,但是必須對未來做出選擇。方案一是直接改名,在名稱里去除“鐵人”,僅稱為“三項賽”;方案二是與WTC以及萬達進行合作,從而成為前者旗下經過授權的鐵人三項賽;方案三是既不改名也不合作,等待著有可能與WTC和萬達對簿公堂的較量。
反過來看,萬達對此同樣面臨戰略上的選擇:到底應該以“一統天下”的姿態與所有對手都硬碰硬,還是采取類似于“招安”的策略尋求合作?這個決策不僅關系到萬達的商業回報,同時也將影響鐵人三項賽未來在中國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