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洪
總理難產、總理難當、總理換得快,在韓國已成政壇常態。德才兼備、很有名望的人物,很少會為了當一兩年總理而甘心任憑媒體百般挑剔。

4月20日,韓國總理李完九因深陷“資源外交貪腐案”,在重重壓力下,向總統樸槿惠提出辭職。這距他2月16日上任僅63天,而在4月27日舉行告別儀式后,他成為了1980年以來韓國任期最短的總理。
韓國總理平均任期一年多,早已被視為吃力不討好的“高危工種”。韓國輿論普遍也對總理一職并不看重,評價也不高。甚至有韓國媒體稱,對韓國名人來說,總理一職是“雞肋”。
在韓國憲法中,韓國總理稱為“大韓民國國務總理”,是韓國內閣的最高首長,負責統籌內閣閣員的工作。由于韓國是總統制國家,總理的產生過程是,由總統提名,經過國會同意后,總統正式任命總理。
總理名義上是內閣最高首長,實際上只是總統的助手。由于韓國沒設副總統一職,所以當總統被彈劾之時,由總理代行總統的職務。如2003年盧武鉉總統被彈劾時,就由時任總理高建代行了兩個月的總統職務。
總理換得勤,是韓國政治一大特點。韓國建國60多年,已先后經歷了43任、39位總理(有幾位曾兩任總理),總理的平均任期還不到兩年。筆者自2003年開始關心韓國政壇,發現盧武鉉、李明博、樸槿惠這幾屆政府,總理變換尤其頻繁。韓國總統任期是5年,不能連任。盧武鉉政府經歷了4位總理;李明博執政時期換了3位總理;樸槿惠任期還未過半,已經有兩任總理辭職。區區12年換9位總理,平均14個月就換一個總理。
這9位總理,有兩位是隨所侍奉的總統屆滿而自然下臺,如盧武鉉時期的第四任總理韓德洙,李明博政府的第三任總理金滉植。還有3位總理是個人原因主動去職。值得注意的是,有4位總理的辭職發生在輿論洶涌、反對黨揚言要彈劾的情勢下,某種意義上是替總統減壓受過。
如盧武鉉時期的第二任總理李海瓚,在他任職的20個月內,頗有建樹,被稱作韓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實權總理”。然而他任內發生鐵路工人大罷工,全國鐵路癱瘓,總理先生卻不在現場指揮,而和友人一起打高爾夫球,引起輿論大嘩最終導致了他辭職。
李明博時期第一任總理韓升洙,趕上李明博貿然進口美國牛肉引起全國范圍內抗議。這場牛肉風波,最后以韓升洙總理以及內閣總辭收場。李明博第二任總理鄭云燦,事涉遷都和建設世宗特別行政市這個當時最大的國政問題。總統和總理實際上都反對動遷新建舉措,但因此違背了李明博競選總統時的承諾,憤怒的選民不依不饒,結果鄭云燦替李明博擋了子彈,辭職收場。
樸槿惠上臺后的第一任總理鄭烘原,遇上“世越號”海輪沉沒。事故引發輿論對官商勾結的“官手黨”的深究,結果鄭烘原與其說是替樸總統做了擋箭牌,不如說是為韓國社會痼疾埋了單。再就是,因為“資源外交貪腐案”的持續發酵,剛發生的李完九的辭職,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輿論對樸槿惠總統用人失察的壓力。
然而這60多年來,很少見韓國總統辭職,即使像盧武鉉這樣受到彈劾的總統,也能做到屆滿。而總理如上所述在位時間總是那么短,大多數總理還都是在時局關鍵期“引咎辭職”。所以,韓國媒體稱韓國總理不過是總統的“花瓶”,關鍵時刻是給總統擋子彈的替罪羊。
盡管韓國總理被視為“花瓶”和“雞肋”,但能被總統提名為總理候選人也不簡單。他或者是政界老江湖,或者來自公檢法系統,還有如大學校長這樣的“政治素人”。擔任過韓國總理的以執政黨人士居多,偶爾也有在野黨派的人士,甚至還有無黨派人士出任總理的。
擔當韓國總理除了要能力和資歷,道德操守也須經得起嚴苛檢驗。從2000年起,韓國實行了對任命部長以上的官員進行國會聽證的制度,即由國會內執政黨和反對黨的議員們組成一個聽證答辯委員會,對被提名者就納稅、兵役、房地產投機等林林總總150多個問題進行答辯聽證。這種聽證會無異于人肉搜索,恨不得將候選人的底褲都扒個底兒掉。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起2004年6月李海瓚就任總理時的情景。當時筆者正在韓國講學,從電視屏幕上目擊了他就任前在國會的聽證會,接連兩天,近300名國會議員輪番提問質詢,大到問他如何克服韓國經濟不景氣,小至他家納稅、自己及家人服兵役情況,有無前科等。李沉著應付,對答如流,才得以出任總理一職。
而未通過聽證的高官候選人中,房地產投機的有之,多次非法改換戶籍的有之,逃避兵役的有之,逃稅的有之,抄襲論文或重復發表的有之,子女國籍問題的有之,不合法的金錢交易的有之……
一般來說,韓國總理的產生都經過總統提名、輿論關注、國會聽證、總統任命這樣幾個階段。近十多年來,至少有6名總理候選人還沒到國會聽證會就打了退堂鼓。樸槿惠時代的總理“難產”問題更是成為常態,樸總統任期還沒過半,就有3位總理候選人在國會聽證會前自行放棄了。
2013年初,候任總統樸槿惠提名前總統職務交接委員會委員長金容俊為總理人選,但金因兩個兒子的兵役問題和房地產投機問題,5天后主動放棄總理候選人資格。
鄭烘原因“世越號”沉沒提出辭職后,樸槿惠很中意的總理候選人安大熙也止步于國會人事聽證會。安大熙早年離開公職后,創辦了一家律師事務所,在短短5個月內賺取了16億韓元的財產。公眾因此質疑,安大熙最大程度地享受了“前官禮遇”。“前官禮遇”是韓國法律界的一種潛規則,即法官、檢察官對轉行當律師的前任法官的訴訟案往往會做出有利于他的判決。安大熙之后,曾擔任韓國《中央日報》總編輯、后為首爾大學客座教授的文昌克成為新的總理候選人。不過,文昌克接受提名之后,他此前有關慰安婦和日本殖民的不當言論被曝光,引起軒然大波,文昌克也被迫宣布放棄總理候選人資格。
總理難產、總理難當、總理換得快,在韓國已經成了政壇常態。
擔任韓國總理,一要資歷二要執政能力,更重要的是,公眾對其道德水準要求過高。經得起人肉搜索般的國會人事聽證會檢驗的這種德才兼備的人才幾乎是天上有,世上無!
即便有符合上述所有條件的人選,可人家未必有此意愿。韓國媒體認為,能成為總理候選人的應該是在社會上已經很有名望的人物,可這樣的人又怎么會為了當一兩年總理而甘心任憑媒體百般挑剔,在聽證會上聽任議員們近乎羞辱地刨根問底?
還有候選人擔憂,在聽證會上,除了自己,家屬也成為議員們譴責的對象。往往是聽證會結束后,候選人的一些家屬就抱怨道:“為了做官還得遭受這種恥辱,還不如什么都不做,舒舒服服地過日子。”
韓國總理頻繁更迭,與他們的知恥文化氛圍不無關系。總理辭職者或者總理候選人一般都是抱著深深的負疚感選擇了自行放棄。他們的放棄或辭職聲明,或說是“愧對國民”,或是“連累總統深感不安”,要不就是“辜負了選民、黨員對自己的信任”。
強大的反對黨存在,也是引發韓國總理及政界要員不斷辭職的重要原因。在信奉自由主義的韓國,反對黨怕的就是執政黨不犯錯誤。哪怕出現瑕疵,犯事的官員自身即使厚著臉皮不辭職,為了本黨整體利益考量,出于丟車保帥的目的,本黨內部也會動員他(她)辭職。何況還有反對黨動輒以“不辭職就彈劾”相要挾。當事人為保全臉面,主動辭職總比被黨內動員辭職,更比被國會議員彈劾下臺明智得多。
另外,無孔不入的輿論監督、公民高額有償舉報制、政要們每年一度的嚴格財產申報制度,都威懾著韓國聲名顯赫的人士。作為公眾人物,為了自己的名節,你就得比平常人更注意自己的言行與操守,否則離辭職、身敗名裂就不遠了。
韓國名人不太戀棧權力,還因為官、產、學三個部門之間流動便利,不當官還可以經商,或當教授、搞科研,來去自由。
總之,韓國的內閣換得勤快,一屆總統5年下來,鮮有干到屆滿的部長、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