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薇

當你年華老去,滿臉皺紋、步履蹣跚,是否幻想過有一種辦法可以讓時光倒流?心態是不是可以重新定義年齡,如何才能讓人們返老還童?
帶著這樣的疑問,2010年秋天,六位平均年齡在75歲以上的英國老牌明星接受了BBC電視臺的邀請參加一檔真人秀節目《年輕一代》的錄制。
六位明星被一臺老爺車“穿越時光”送到一棟1975年風格的鄉間別墅。在一周的時間里,他們要在這棟老房子里同吃同住,這里的一切都是為營造出上世紀70年代的氛圍而設計和布置的,即使有照片,也是他們自己年輕時的照片。老人們參與的實際是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艾倫·蘭格精心設計的一項“逆時針”實驗。
從進門的那一刻起,他們被要求不只是對舊時光的緬懷,而是要努力從生理和心理層面做回30多年前“黃金時代”的自己。80歲的德里克·詹姆森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要把自己的行李搬上樓,腿腳已經不靈活的他看著腳下這只20英寸的小箱子面作難色。
接下來的幾天,老人被安排參加很多年輕時才會參加的活動,包括晚上去賭場試試運氣,大玩電子游戲,扔掉拐杖翩翩起舞,上飛行模擬器鍛煉手眼協調等項目。
受試者們在抵達實驗地點之前接受了一系列檢查,雖然他們的健康狀況總體不錯,但衰老已經在他們身上留下痕跡。一周后,在結束了大強度心理干預后,他們各個顯得青春煥發,各項指標都大為改觀。
電影演員麗茲因曾中風進去時還坐著輪椅,出來時卻可以自己拄著拐杖行走了;板球裁判伯德一開始就連穿襪子也要別人幫忙,到實驗結束前夕竟然自己操辦了告別晚宴,精神抖擻地忙進忙出;其他人的體態也發生了不少的改變,看起來年輕多了。蘭格說:“喚醒自我意識在他們身體重現活力的神奇變化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這檔節目引發人們對蘭格的研究的關注。在此之前,蘭格已經進行了兩項涉及老年患者的研究。在其中一項案例中,蘭格將室內植物分發給兩組養老院老人,告訴其中一組要負責養活這些植物,并允許他們自己安排作息時間,而另一組老人則被告知,植物有工作人員照顧,他們每天的作息安排都由別人制定。18個月后,可以制定自己作息時間表的一組中,仍然健在老人的數量是對照組的兩倍。
于是蘭格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人的心靈對身體的影響遠超過人們的想象,人需要某種心理上的“觸發刺激”來自行痊愈。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學附屬麥克萊恩醫院的精神病學家杰弗里·雷迪格認為:“蘭格是哈佛大學里真正懂行的幾個人之一。健康和疾病在更大程度上植根于我們的思想和心情,以及我們在世上如何體驗自己,而這是現有醫學模式根本不能理解的。”
過去20年里,蘭格積極探索“健康心理學”的多個層面,并做了很多“利用思維的威力”來緩解各種病痛的試驗,被譽為“積極心理學之母”。她認為,增強福祉的途徑之一是利用各種各樣的安慰劑。安慰劑并不只是偽裝成藥物的糖丸,而是任何能夠產生可測量的生理變化的干預措施都可稱為安慰劑。目前心理神經免疫學和精神內分泌學等領域已經開始專門探討心理與生理之間的關系,蘭格認為,在許多情況下,安慰劑產生的效應是巨大的。
四年前,蘭格及其同事在《心理科學》上發表了一項與“逆時針”研究在內涵上最接近的研究。實驗把兩組受試者分別送入飛行模擬器,要求其中一組設想自己是飛行員,并讓他們在操縱模擬飛行時穿著飛行服;而另一組則被告知,模擬器壞了,他們只需要假裝操縱飛機。隨后,兩組人接受了視力測試。結果“飛行員組”的檢測結果比另一組高出40%。蘭格總結,顯然“操縱心態可以抵消假定的生理局限”。這個研究的目的是將“健康的控制權交還給我們自己”。
2013年春天,蘭格想要運用這種心理干預方法,看看是否能夠縮小癌癥患者的腫瘤。最后,她選擇了4期轉移性乳腺癌。蘭格說:“醫學界已經放棄了這些患者。”
但是蘭格的這項針對癌癥治療的研究卻受到南加州醫學院及哈佛心理學系倫理委員會的限制,于是實驗計劃遭到了擱淺。直到一群住在墨西哥圣米格爾德阿連德的房地產商人向蘭格拋出了橄欖枝,愿意出資為她設一座以其名字命名的療養院,這個遭遇阻力的實驗才又重新啟動。
2014年2月17日,蘭格招募了三組患有4期乳腺癌、病情穩定且正在接受激素治療的婦女,每組24人。其中兩組在的“蘭格靜念療養院”受蘭格及研究人員的監管。蘭格帶實驗組“穿越”回2003年——也就是她們仍然身體健康,人生尚未被死亡陰影籠罩的年代,她們被告知盡量做回當年的自己,可以攜帶自己年輕時的照片。
這組癌癥患者度過了精彩的一周各類課程幫助她們分散對自己病情的極度恐懼,重新投入生活。研究人員鼓勵這些女士換一種方式思考自己的處境,力求摒棄她們之前吸收的負面信息。而另一組受試者將得到癌癥病友的支持,但不會穿越回過去;第三組則不會受到任何研究干預。
與最初的“逆時針”實驗一樣,受試者在實驗前后會接受相關指標的檢測。蘭格一直相信,讓人們 “決定”讓自己好起來并不是不可能。
盡管這次試驗的詳盡報告還沒完成,但已因其顛覆現代醫學模式的研究思路而引發了醫學界不少爭議。并且,以往“積極心理學”在對付癌癥方面的記錄并不太好。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心理學榮譽退休教授詹姆斯·科因曾經帶領一項研究對1093名晚期頭頸癌患者進行長達九年的隨訪,結果發現,即使是最樂觀的受試者也并不比最悲觀者活得更長。另外,也有人擔心這項實驗會使那些沒有任何改善的受試者變得更為消沉。
但這些爭議都不會阻擋蘭格,在其職業生涯中,她已經撰寫了200多篇研究論文,如今繼續以驚人的速度發表大量研究。從今年開始,成年人就可以簽署一份協議,在“蘭格靜念療養院”參加一個付費的、為時一周的“返老還童”的體驗。蘭格還正在和澳大利亞的衛生和商業機構洽談建一座研究設施,同時也接待付費客人。此外,她已經在印度的班加羅爾開設了另一所靜養院,研究人員正在那里進行一項用心理干預法防止前列腺癌擴散的研究。
蘭格曾在一個講座上談到,當我們說“與癌癥戰斗”時,我們實際上賦予了疾病威力。蘭格夢想著有那么一天,當發生問題時,大家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威力。她相信,這力量將比我們所想象的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