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王朝對四川的治理與經濟社會成效

2015-09-10 07:22:44張學君
文史雜志 2015年1期

提 要:明王朝統一四川后,針對當時實際情況,制訂并實施了一套可行的治蜀政策,其中包括:第一次“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政策,調整賦役、鼓勵墾殖的政策,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增加糧食產量的政策。這些政策對四川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并帶來明后期四川手工業、商業和外貿的顯著進步。

關鍵詞:“湖廣填四川”,賦役,墾殖,商品經濟,場鎮市場

元朝滅亡后,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因為出身貧賤,朱元璋深知創業難、守成更難的道理。其在位期間,實行了不少恢復經濟、穩定社會的政策、措施。為恢復和開發西南地區的社會經濟,明王朝實施了招撫流亡、移民入川、輕徭薄賦、興修水利、穩定民生的政策;對地方吏治也銳意整頓,懲貪倡廉,成效顯著。因此,四川地區曾出現過較長時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局面。

一、明王朝治蜀政策與措施

(一)第一次“湖廣填四川”帶來的四川人口升降

由于整個元代四川人口增長很慢,元末明初的戰火又使四川生民雪上加霜,因此四川人口出現大幅度下降。明初洪武五年(1372),“戶部奏四川民總八萬四千余戶”,其中“偽夏故宮占為莊戶者”就達到2.3萬余戶(《明太祖實錄》卷72)。這個數字與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的12萬戶(《元史》卷12,《世祖紀》)相比,90年間減少了3.6萬余戶。有學者認為,這個數字可能偏低。依據明將領接收的夏政權官吏將士5.99萬人推測,四川全省應有15萬戶(李世平先生參考蜀漢《士民簿》的比率,蜀漢官吏將士共計14萬余人,按兩戶養一兵將推算,有戶28萬)。如果以調整后的15萬戶、102萬人(每戶以6.8人計)作為基礎,與洪武十四年(1381)的全省人口數21.49萬戶、146.45萬余口(《明太祖實錄》卷140)進行比較,九年間凈增人口6.49萬戶、44.45萬人,年增長速度達到戶43.27%、口41.16%。如果僅僅是人口的自然增長,實在難以達到這個水平。只有大規模移民才能出現這種人口高增長的奇跡。

經學者多年研究,發現這里的確隱藏著一個歷史疑案:不僅清初有“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元到明初也有類似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下面簡述這段大移民的歷史真相。這次大移民分為兩階段:

第一階段是元代。數十年戰亂之后,四川僅存20%~30%的土著居民,根據人口的移動規律,自然會有外來人口填補。元人揭傒斯在其《彭州學記》中寫道:“國朝(元朝)用兵積數十年,(四川)乃克有定。土著之姓十亡七八,五方之俗更為賓主。”從這段筆記里,可以看到移民來川的端倪。不僅民間筆記有此反映,正史也有記載。元順帝至元四年(1338),監察御史報告:“近年雍、梁、淮甸人民”,見四川榮縣一帶“田疇廣闊,開墾成業者,凡二十余萬戶”(《元史》卷92,《百官志》)。移民不僅開墾荒地,還有私開鹽井為業的。《元史》記載:來榮縣定居的“襄漢流民”達到“數千戶”,他們“私開鹽井,自相部署,往往劫囚徒、殺巡卒”。為了對付“流戶日增”的形勢,元朝不得不“設官府以撫定之”(《元史》卷190,《瞻思傳》)。元末20余萬江漢移民涌進四川榮縣,從事墾殖和開鑿鹽井,雖然后來遭到強制解散,但確實開了元末明初大移民的先河。(參見陳世松《老成都與新移民》第4頁,四川客家研究中心編印,2004年)在后代地方志和族譜中,留下了元代兩湖地區移民遷徙四川的記錄和線索。

第二階段是元末明初,開始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湖北隨州人明玉珍率領湖北籍紅巾軍部隊入川,在重慶建立了大夏政權。明玉珍在其轄區內維持了十余年的統治,史稱“蜀人悉便安之”。這期間,處于水深火熱的湖北難民“憑借鄉誼,襁負從者如歸市。以故蜀人至今多湖北籍”(民國《黃陂周氏族譜》)。明初,朱元璋派廖永忠入川,消滅了明氏政權,隨后又遷入大批湖北人。如民國《資中縣志》說:“資無六百年以上土著,明洪武時由楚來居者十之六七,閩、贛、粵籍大都清代遷來。”這就清楚地劃分出移民的歷史階段,不能混淆。光緒《簡州傅氏族譜》也記載:“洪武中平明玉珍,以楚實川,故蜀人多麻城籍。”有學者從文獻中發現了元末從麻城移民四川幾條線索:一是明代著名政治活動家楊廷和、楊升庵家族,原本江西吉安府廬陵縣人氏,元末戰亂中從故鄉徙居湖北麻城,然后再由麻城移家入川,定居新都縣。二是明代著名隱士來知德,祖輩是浙江紹興蕭山人氏,其中一支遷到了湖廣麻城,元末由麻城入川,在位于下川東的梁山縣插占為業。來知德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舉,此后隱居萬縣山中,潛心研究《周易》,拒不應詔。三是清初政治活動家張鵬翮,遂寧縣人氏,出生于順治六年(1649),康熙九年(1670)中了進士,據學者推斷,他的家族是元末明初移居四川的“老民”。在嘉慶《四川通志》卷44~47就收錄了先代元末明初及進入四川19家“老民”,論其籍貫,江西和江南地區各3家,而來自湖廣麻城縣孝感鄉的高達13家。(參見盧楊村《成都人的祖先來自何方?》,載《成都晚報》1991年5月4日,《老成都》第1期)

在明初湖廣等省大量人民躲避江淮戰亂的愿望和統治者鼓勵移民入川墾荒政策的雙重作用下,洪武年間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持續高漲,四川人口也因此獲得大幅度增長:從洪武五年的15萬戶、102萬余口,猛增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的21.58萬戶、146.45萬余口,達到一個高峰;天順時走入低潮,成化、弘治略有回升,正德以后又有下降,萬歷時才達到又一個高峰。《明史》卷77《食貨志》稱“戶口之數,增減不一”,算是平實的結論。

明萬歷年間的統計數,無疑是整個明代最高的,但萬歷六年(1578)距洪武年間已是兩百年之后,全省也只有26.27萬戶、310.21萬口(據《萬歷會典》卷19)。這個數字的戶與口的比例令人吃驚,每戶平均為11.8人,這與傳統的一家五口左右相距太遠。這種情況,在明代四川的戶口統計中不時可以見到,最高的有一縣每戶平均為21口(如洪雅)。據研究,這可能與明代四川的“合戶”情況有關。所謂“合戶”,就是或由于移民的同鄉、同族、同宗關系,或由于為了逃避賦役糧差的負擔,就出現了幾家合為一戶的社會現象,乃至有“一戶有四五姓者”(嘉靖《洪雅縣志》卷1),“有三姓、五姓、十姓合為一戶者”(《萬歷會典》卷19),因此出現上述的戶數低而口數高的情況。例如,據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一書中乙表42《明嘉靖中年后分區里數及戶口、田賦數》統計,明嘉靖三十年(1551)左右,四川共有164萬戶,每戶平均人數高達12.8人,這也只能從“合戶”現象增多來加以解釋。

再以四川省會成都為例來了解人口升降情況。明初接元代之弊,成都人口始終未能恢復到唐代水平,甚至不如兩宋時期。從明天順、嘉靖到隆慶時的編戶情況看,成都、華陽兩縣編戶共25~41里。以今成都、溫江合并后的市區范圍看,明代共計136里,折合14960戶。(參見《馬可·波羅游記》第44章,《成都府和沱江》)。其中,30%的人口集中于成都市區,與兩漢時期成都城市人口數額相當。據天啟《成都府志·賦役志》記載:天順五年(1461),成都、華陽兩縣有人丁13219人丁,按每丁6.8人計之,約為89889人。按,有關歷代戶丁折算人口的研究,李世平先生《四川人口史》有很穩妥的測算方法。李先生認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弘治四年(1491)和萬歷六年(1578)四川總戶數和人口的比例分別為1:6.8,1:10,1:12,這里以洪武比例折算。明后期的成都人口,據楊慎《藥市賦》推測,明嘉靖時(1522~1566)成都大約有“八萬四千人煙”,“人煙”即人戶,按每戶10人計之(這里以李世平先生《四川人口史》第142頁有關弘治四年四川總戶數和人口數的比例1:10折算),大約為8.4萬人。這個人口數與明初相比,增長十倍有余,不大可靠。但是,考慮到天順到嘉靖有百年左右的休養生息期,自然增長率會逐代提高;明初外省向四川開始大量移民時,造成的機械增長數量較大;成都又是四川經濟文化中心、南北商業都會,必然是首當其沖的人口密集區,因此,有數十萬人口的規模是肯定無疑的。

(二)四川賦役政策的調整與倉儲糧食的增加

明代人口波動不定,增長緩慢。戶口數不高,墾田數也不高。按照明王朝的規定,縣以下農村戶口,以110戶編為一里,推其丁糧多者為里長;其余100戶編為10甲,每甲10戶,舉1人為甲首,總稱為里甲制。各戶人丁、田土財產以及承擔賦稅的情況必須逐項登記,編為黃冊。洪武時四川黃冊為1071本,弘治十五年(1502)為1555本,嘉靖二十一年(1542)為1554本。造冊地區,除府州縣外,還包括各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和都司衛所。(參見費經虞《劍閣芳華集》卷4《趙官小傳》。另據《萬歷會典》卷20,播州不通漢語地區以及威州、保縣等極邊地區,可免造黃冊。)里甲是催征錢糧的基層組織,黃冊則是簽派賦役的基本依據。明代賦役苛繁,弊竇叢生,四川糧戶受到不少困擾。雖然稅糧總量變化不大,但不同州縣,存在田賦畸輕畸重現象。例如,“順慶不大于保寧,其轄二州八縣,均也;而順慶糧七萬二千,保寧止二萬”(王士性《廣志繹》卷1)。又如,西充額征4638石,起運邊倉糧為3680石;而廣安州額征17750石,起運邊倉糧僅3600石。(參見《萬歷會計錄》卷10)起運比例越高,民間負擔越重,苦樂不均十分明顯。其次,明代四川徭役也苛繁擾民,其名目分為里甲、均徭和雜泛三種。里甲屬于正役,主要是催辦錢糧和支應公事。明初規定,里長、甲首均是納糧首戶,以后錢糧不斷增加,簽派對象只能落在里甲身上,苦不堪言。均徭分銀差、力差。銀差主要是出辦府、縣兩級的公務費用,如柴薪、馬夫、儒學膳夫、齋夫、王府民校、春秋二季、舉人貢士盤纏、鄉飲酒禮等。力差有門子、斗級、弓兵、禁子、庫子、皂隸、渡夫等,不一而足。雜泛基本上屬于因事編簽的性質,所以現存明代方志中沒有看到專門歸類。

總之,明代的賦役制度非常繁瑣。這不僅給實施過程帶來很大的麻煩,而且為貪官污吏提供了可乘之機。地方官吏得以利用制度的漏洞,上下其手,夤緣為奸。他們巧立“加耗”、“使費”等名目,每糧一斗,浮收額竟達到一至二倍。征收之時,“概量稱兌之具”,又“皆不入制”(嘉靖《云陽縣志》卷下)里甲花戶丁口有增減,土地有轉移、買賣,貧富有升降,然而黃冊登記如初,嚴重失實,民間徭役不能按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世家大族又往往串通官府,將重差轉移到貧弱百姓身上。當時就有戶部奏折揭發此中弊端,“江南以田賦為重,而巧計之徒,或附托豪宗;四川以丁差為重,而攢造之時,或挪移增減。”(《明世宗實錄》卷286)于是,一些奇怪的現象產生了,“未生先名,百歲在冊;女口充作男子,一人而名稱三四。凡遇庸調,驗丁科差,惟驗虛名,不按實跡,故有一人而承一戶之役,以一年而責數年之輸者。是無怪其富者竭產而貧,貧者負欠而逃。”(嘉靖《云陽縣志》卷上)這些弊病,不僅影響國家收入,更是農村社會危機的誘因。

一些關心民瘼的地方官從調整賦役的角度出發,適當減輕貧弱百姓的負擔。景泰年間,四川按察副使劉清曾制訂《均徭冊》,“以民間稅糧多寡為差,分上中下三等,預先定其徭役”(《天順實錄》281),糧多者承重差,糧少者承輕差。為避免吏胥玩弄手法,臨時作弊,實行預先造冊,核實定案。《均徭冊》的推行,減輕了貧弱百姓和商賈的負擔。嘉靖年間,四川布政使潘鑒、按察使劉璋針對田賦征解中出現的問題,在某些州縣推行“一把連法”,改革田賦征解方式。例如,營山縣田糧有邊倉、腹倉之分,前者路遠價高,后者路近價低,糧戶都愿納腹糧,不愿納邊糧,但里書受賄,“腹糧多上戶而邊糧多下戶,輕重失均,苦樂不一”。除弊措施為:將邊倉、腹倉總為一把,使上下戶各納一部分腹倉和邊倉糧。(參見萬歷《營山縣志》卷3)又如洪雅縣,按起運存留不同項目分為九等,糧戶也分為九處上繳,不僅往返費時,而且每處都要索取“秤斗耗米”;改為一把連后,合并不同項目,糧戶只需往一地一倉納糧,即可了結,既方便糧戶納糧,又讓糧戶減少了運糧成本。嘉靖時,云陽知縣劉鸞也對簽派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是:對該縣九里全部里甲正役均實行審核、調整,“預于該年通融審核,除去逃亡,止將實在丁糧作數,每丁出夫一名,四丁朋馬一匹。各定夫馬字號,大牌開定各戶丁糧數目各該若干等,凡遇差撥,按牌朱點”;又實行上、中、下支應法,“如上支則應大供用,通融九里,驗丁朋出。中、小支,隨日時各備,其應公用銀兩,驗丁散派”(嘉靖《云陽縣志》卷下)。銀、力二差每三年編審一次,其中力差已改為折銀。劉鸞從清理田畝、人丁入手,抓住了均平徭役的關鍵,或通融九里,或3年一編,都打破了里甲10年一輪的舊框架。徭役由丁糧分攤,役隨田起,這就朝攤丁入畝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

明代四川有田土13.49萬頃,稅糧總計102.85萬石。(參見嘉慶《四川通志》卷62)四川每年百萬石的稅糧征額不算高,比浙江行省的93.33萬石稍多一些。(《明太祖實錄》卷70)因此“川中俱無起運之糧,而專備西南用兵”。萬歷十六年(1588)四川藩司存糧甚多,“庫儲八百萬”,而成都、重慶等府“俱不下二十萬”,中等府州“順慶亦十萬也”(王士性《廣志繹》卷1)。由此可見,四川庫存糧食比較優裕。直到明代末葉,四川百姓的負擔不如南北各省重,財政也并不拮據。明末困擾北方各省的流民問題,在四川并不顯著,這應是地方官認真改革賦役制度的結果。明末清初,四川發生的長時間戰亂,主要是張獻忠大西軍入川以后形成的,不是四川本土社會矛盾激化的結果。

(三)鼓勵墾殖、促進經濟社會穩定

明初即有“招集流亡屯田”和狹鄉之民“徙居寬閑之地開種田畝”的諭令。(參見《明史》卷77,《食貨志》;《明太祖實錄》卷193)由于戰亂和元統治者的屠戮政策,明初成都人丁稀少,土地荒蕪,墾荒成為當務之急,湖廣等省移民大量入川墾殖。洪武二十三年(1390),德陽知縣奏稱:“成都故田數萬畝,皆荒蕪不治,請從遷謫之人開耕,以供邊食。”(《明太祖實錄》卷181)正統二年(1437),因重慶武隆、南川等縣土曠人稀,戶部擬將“四川、湖廣所問罪囚,應徒流遷徙者,連家室遷往為民”,“撥田耕種”(《明英宗實錄》卷30、34)。可見,從明初開始的第一次“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移民遷川活動,直到正統二年尚未停止。(參見陳世松主編《四川通史》第5冊,第205頁)

據文獻統計,四川明代不同時期的耕地為:洪武二十六年(1393),11.20萬頃;弘治十五年(1502),10.79萬頃;正德七年(1512),10.51萬頃;萬歷六年(1578),13.48萬頃。(除正德耕地數據正德《四川志》卷6外,其余均出自《萬歷會典》卷17。會典只記總數,沒有分類。正德志保留了當時分類數據:田9.044萬頃,其中官田0.19萬頃,民田8.85萬頃;地1.47萬頃,其中官地0.2萬頃,民地1.45萬頃。)明代耕地大致穩定在11萬頃左右,后期有所增加。成都府墾殖數雖然達到1.83萬頃,但卻低于重慶府的3.23萬頃。究其原因,除川東南地區墾殖活動加快以外,主要是成都大片肥沃土地都被王府、軍隊圈占。史料記載,成都農田“為王府者十七,軍屯十二,民田僅十一而已”(《明神宗實錄》卷421)因此,統計中額田減少,并不說明實際耕地減少。

(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增加糧食產量

明王朝建立后,為了恢復戰亂中衰退的農村經濟,多次詔諭興修水利。洪武二十七年(1387)八月,“遣國子監生及人才分詣天下郡縣,督吏民修治水利”。上諭說:“耕稼衣食之原,民生之所資,而時有水旱,故不可以無備。……朕嘗令天下修治水利,有司不以時奉行,致令民受其患。今遣爾等往各郡縣,集吏民、乘農隙相度其宜。凡陂塘湖堰可潴蓄以備旱熯,宣泄以防霖潦者,皆宜因其地勢修治之。毋妄興工役,掊剋吾民。”(《明太祖實錄》卷234)這無疑是向全國發布的水利建設總動員令,地方官民對洪武皇帝的諭令莫不遵命奉行。

明前期和中期,四川地方官對年久失修的都江堰進行了多次整修加固。經整修以后的都江堰灌區,包括郫、灌、溫江、崇寧、雙流、崇慶、新津、新都、眉州、彭山等十余州縣,社會效益十分顯著。這項巨大水利工程的維修任務,最初是由各受益地區分擔,攤派經費、丁夫完成。成化初年,“以地遠者疲于奔赴,令專供工料,乃蠲郫、灌二縣雜泛科差,專事工役。”(高韶《鐵牛記》,載《灌縣文征》卷5)正德時,再作調整,“以糧三石派夫一名,分八班,凡八年一周。而蜀府每年亦助青竹數萬竿,委官督織竹籠裝石。”(康熙《成都府志》卷28)都江堰屬于十余州縣共享工程,牽扯許多行政事務,必須統一事權。弘治三年(1490),添設四川按察司僉事一員,總理堰務,并嚴禁“官校人等創造碾磨,或私開小渠,決水捕魚,以致淤塞水利,旱傷田禾。”(《明孝宗實錄》卷36)因弘治以來堰堤累被沖毀,使每年修復工程量大。嘉靖間僉事施千祥仿李冰治水遺意,鑄鐵牛以遏堰首水勢,“牛凡二,各長丈余,首合尾分,如人字狀,以其銳迎水之沖,高與堰嘴等”(陳鎏《都江堰鐵牛記》,載《四川歷代水利名著匯釋》第175~177頁,四川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這一措施,成功地解決了洪峰季節的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安全問題。

除都江堰外,四川還興修了大量堰、塘。洪武、永樂年間,對大型水利工程通濟堰分別進行了修治,“水自彭山而出,分為十六渠,溉田二萬五千余畝,民獲其利”。宣德七年(1432),洪水沖決堰堤,新津民請有司“如洪武、永樂故事,以時發民修筑”(《明宣宗實錄》卷90)。此外,宣德時,長寧知縣朱思通勤政愛民,“每歲二月,親赴諸溪,率民修堤堰以資灌溉”(嘉靖《長寧縣志》卷17)。正統時,中江知縣胡叔寶鑒于“邑素無陂塘堤堰”,倡議并參與農田水利建設,“教同鑿筑,而灌溉堤防,咸有其備”(周洪謨《中江重建縣廳記》,載《全蜀藝文志》卷34)。嘉靖十五年(1536),峨眉知縣熊兆祥主持興修了新堰,“遂立堰長二人”。其工程十分艱巨,“斷巖鑿石,力苦而多”。隆慶初堰成,“自龜山一渠引注東南,一渠分注東北,灌田及新可開治者若干畝,民事并作無虛力。秋用有成,閭閻交慶”(高光《新堰記》,載同治《嘉定府志》卷44)。這些中小渠堰工程,大多由農戶集資,共建共享,地方官起到督導作用。如嘉靖時,井研縣有塘450座,堰11道,維修經費公眾分攤,報官立案,制定公約,勒石為盟;同時還設塘基戶,負責日常性疏浚事務。用水時則“量田之多寡,為泄水之久暫”(光緒《井研縣志》卷4)。

據天啟年間統計,成都縣有河堰121座,簡州有塘864口。(參見天啟《成都府志》卷6)天順時,羅江縣鑿蓄水池1250余座。(參見嘉慶《羅江縣志》卷22)嘉靖時,江津縣有塘堰575口。(參見嘉慶《江津縣志》卷6)井研縣筑塘450座、堰11道。修筑這些塘堰,一般采取報官立案,制訂章程,經費由受益農戶分攤,“量田之多寡,為泄水之久暫”(光緒《井研縣志》卷4)。

自明初開始,四川都司及行都司各衛所相繼建立屯田機構,招募軍民參加屯田,在相當長的時期,緩解了四川糧食供應的困難。明朝還制定了獎勵農桑的政策。到萬歷時,四川棉花種植面積達到2900余畝,占總耕地面積134827余頃的2%。在此基礎上,農村商品生產得到一定發展。

二、明代四川商品經濟的發展

(一)手工業生產的恢復、發展

與農業生產發展的同時,四川城鄉手工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傳統蜀錦、金銀器、玉器、漆器、蜀扇、琉璃、瓷器、印刷、造紙業在工藝、技術方面有所進步,其中,精美的工藝品,往往作為貢品而專工制造,上供皇室。(參見談遷《棗林雜俎·川扇》)萬歷時,營山縣“貨則綾帕、水絲、條、棉花、苧麻、棉布、麻布、黃綢、藍靛、竹篦、黃蠟、白蠟、桐油、清油、漆、火紙、綿紙,為類凡一十有八”(萬歷《營山縣志卷3》,四川大學圖書館1950年抄本)。

1.紡織業的創新

明代四川紡織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雖然所見棉紡織業資料不多,但可以證實明代四川已有棉紡織業。例如,洪武十三年(1380),敘州、重慶兩府奏稱:“今年夏稅,令民以絹代絲,土產粗絲不堪織絹,愿以布代輸為便。”(《明太祖實錄》卷132)既然自愿以棉布代替絲絹輸納,就表明棉紡織業已經成為相當普遍的家庭副業。又如,洪武十六年(1383),王朝“給四川等都司所屬士卒五十二萬四千余人棉布96萬一千四百余匹、棉花三十六萬七千三百余斤”。二十八年(1395),又“賞鹽井、會川、寧番、越西、建昌衛軍士一萬三千四十人棉布二萬六千八十匹、棉花一萬三千四十斤”(《明太祖實錄》卷156、238)前者包括其他地區,后者專指四川地區,所列棉布、棉花應當屬于本地民間生產品。經過二百余年的曲折增長,人口在明初8.4萬余戶的基礎上,增加到萬歷時的26.2694萬戶(康熙《四川總志》卷10《貢賦》,第2~4頁)。與此同時,明王朝制定了獎勵農桑的政策,到萬歷時,四川總耕地面積增加到1340萬余畝,棉花種植面積也達到29萬余畝。符合市場供求規律的是: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必然促進棉花種植面積擴大,最終給棉紡織業強有力的刺激,促使其走向興盛。

明代四川成都、嘉定、保寧三大絲織中心中,成都居于首位,即所謂“俗不愁苦多工巧,綾錦刁縷之物被天下”(《明書·方域志》)。蜀錦名重天下,但質高價昂,只能為皇室、貴族享用。明初,四川按規定特設“織染局”,轄于布政司,專門為宮廷織造精美歲貢錦緞。(《大明會典》卷3)明洪武九年(1376)定諸王“歲貢之數”,親王“錦四十匹”,靖江王“半親王”(20匹),郡王“錦十匹”。錦緞并不由官支給,“其緞匹,歲給匠料,付王府自造”(《明史》卷82,《食貨六》)。蜀王府“特設織錦坊供御用”(嘉慶《華陽縣志》卷44),專門督工織造,以供給蜀王府所需。(同治《成都縣志》卷16,《雜類法·紀余》)當時蜀錦織造工藝水平高,所產多為精品,現在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兩幅明代蜀錦殘片,一為黃地雙獅雪花球露錦,是緯三重紋織物,地為經重平,緯浮花,地呈黃色,花紋為藍、淺綠、黃、黑等色組成。錦面由大小圓鏡花紋構成圖案,以雪花紋組成球路,小圓內織團鳳,大圓中心是栩栩如生的雙獅戲球紋樣,紋樣內層飾以卷草云紋,空隙處嵌有小圓雪花紋。整個錦面層次豐富,渾然一體。蜀錦產品講究工藝,質地優良,民間視為珍品;但由于產量無多,主要供給宮廷使用,民間不易購置。因其制作精細、價格昂貴,“一縑五十金,厚數分,織作工致,然不可以衣服,僅充裀褥之用,只王宮可,非民間所宜。”(王士性《廣志繹》卷5)

明代四川絲織業中,具有專業分工,又有商品生產規模的要數川北保寧府和順慶府。川北保寧府所轄巴州、閬中、蒼溪、通江、劍州、南江是生絲和絲織品產地,“保寧諸縣則家植桑而人飼蠶,其絲綢綾絹,既用以自衣被,而其余且以貨諸他郡,利云厚矣。”(章潢《圖書編》,引自《八編類纂》卷106)栽桑、養蠶、繅絲、織造是當地農村副業和城鎮重要手工業。當地農村以其“綠蔭冉冉”的“女桑”培育出獨特的“閬繭”,產量大、質量高,由當地蠶戶繅出“絲細光潤”的“水絲”,馳名全國。四川盛產絲織品的另一個地區是順慶府。據明代文獻記載,府屬南充、蓬州、廣安、營山縣、渠縣等地均盛產絲織品。(參見《大明一統志》卷68)萬歷《營山縣志》記載當地出售的紡織品,既有棉布、麻布,又有綾帕、條、黃綢等。

2.印書業的持續發展

明代初期,朝廷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發展生產,鼓勵教育,對印書業給予了特別優惠政策。據明黃佐《南雍志》卷一載: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詔諭中書省,“朕恒謂治國之道,教化為先;教化之道,學校為本”,并規定各地學校“一以孔子所定經書誨諸生”。又據《明會要》載:“洪武元年(1368)八月,詔除書籍稅”,并于同年“命有司博求古今書籍”。全國的官刻,坊刻由此復蘇,私刻也逐步恢復。朱元璋為了有效控制地方,將眾多皇子分封各地。獻王朱椿于洪武十一年(1378)封為蜀王,洪武二十三年(1390)就藩成都。朱椿是位好學之士,同時又是一位藏書家,《明史》稱他“獨以禮教守西陲”,“博綜典籍”。在他的影響下,四川境內讀書之風猶甚,官刻十分興盛,僅蜀藩府就刻有《欒城集》《通鑒綱目》《蜀鑒》等書三四十種,是明太祖年間諸藩府中刻書最多的。這些刻書以宋代善本為底本,加上藩府雄厚的物質條件,朱椿本人的學術造詣,使之堪稱佳本,受人青睞。此時布政司、按察司都有刻書,各府州也以刻書為風尚,一直延續至明末。崇禎年間藩府所刻的《茶經》被后世譽為藩府刻書的三大杰作之一。

然而應當承認,在明代,成都坊間刻書業雖有恢復和發展,但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已向江南發展,江蘇、浙江、福建不僅是當時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而且也是全國的三大坊刻中心。成都及其周邊地區坊刻已不復宋時之盛,雕刻質量大不如前,粗制濫造的不少。印刷業和造紙業亦有一定程度的復興,雕版印刷繼承了宋代技藝。蜀獻王雅好文學,藩蜀后,“招致天下名刻書慵集成都,故蜀多巧匠。”(嘉慶《華陽縣志》卷44,第25頁)為生產書寫印刷用紙,蜀王又于玉女津(今望江樓)旁造紙,取甘泉井水制作特等詩箋。其式仿薛濤之法,故其箋亦名薛濤箋,又名此井為薛濤井。(參見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城坊古跡考》第446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釀酒業興盛

作為主要的糧食生產大省,四川也是釀酒業興盛的地區,“劍南燒春”“郫筒酒”“鵝兒黃酒”“云安酒”自唐宋以來久盛不衰。明代是四川名酒的重要發展期,“瀘州老窖”、成都“水井坊”均研制成功,并開始批量生產。

1958年,經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工作者、酒類專家對瀘州老窖大曲的釀造工藝和老窖窖齡進行考察,一致認定這些老窖建成的時間都在明代萬歷年間(1573~1619),由此奠定了國家級“三百年老窖”名酒的的歷史地位。(參見《瀘州老窖史話》第24頁,巴蜀書社1987年版)在明代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另一國家級名酒“五糧液”也誕生在敘州府宜賓縣,老號“長發升”已擁有釀酒的“糟坊”。比較有名氣的糟坊“溫德豐”“德盛福”位于今宜賓城區北門順河街。從釀酒作坊的布局、設施和周遭環境看,宜賓的曲酒已經相當成熟。

近年來發現的四川名酒“水井坊”明代遺址,更是明代四川釀酒業興盛的又一證明。水井街酒坊遺址位于成都市錦江區水井街東段,原為成都全興酒廠的生產車間。1998年8月,全興酒廠在此改建廠房時,發現地下埋有部分古代釀酒遺跡與遺物,遂報請省市文物主管部門進行考古試掘。1999年3~4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試掘基礎之上,聯合開展了全面考古發掘工作,四川省博物館部分人員參加了工作。發掘工作歷時約一個半月,基本達到了確定遺址的年代、了解釀酒設施的平面布局及“前店后坊”的格局形式的預期目的,為相關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水井街酒坊遺址已經發現的面積約1700平方米,發掘面積近280平方米;發現有十余處不同時代的酒窖、晾堂、灶坑、灰坑(溝)、路基(散水)、木柱及柱礎、墻基等遺跡,并出土了大批瓷器、陶器殘片、石器、獸骨及其它遺物。(參見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0年第3期)

按照遺跡單位分組及年代判定情況,并結合釀酒工藝流程,可將水井街酒坊遺址劃分為三期。第一期遺存包括路基(散水)、晾堂L3及其以下部分地層等遺跡;遺物包括瓷片、陶片等,不見青花瓷。其年代下限不晚于明代,上限還不清楚。第二期遺存包括地層中的第4~6層、晾堂L2、酒窖J5—7、灶Z3、釀酒設備基座及其外部的紅砂石條墻基和木柱等遺跡;遺物包括瓷片、陶片及石碾、石臼、獸骨、酒糟等。本期年代主要為清代。第三期遺存包括地層中的第1~3層,晾堂Ll,酒窖J1—4、8,灶Z1、2、5,灰溝G1等遺跡;遺物包括瓷片、陶片及鐵鏟、竹簽等。其年代為近現代。各個時期的主要遺跡之間相互配套,基本展示了傳統白酒釀造工藝的完整流程。(參見陳劍《水井街酒坊遺址研究》,《四川文物》2001年第6期)這次考古發掘資料證實,成都水井坊至少具有600年釀酒的歷史。明代釀酒遺址、遺物的出土,是明代四川釀酒業興盛的一個重要實證。

4.采礦業形成規模

明代的礦業仍有官礦與民礦之分,民礦的開采必須得到官方的許可,而官礦則直接由政府派員經營,這種管理體制對礦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銀礦:會川衛密勒山和建昌衛麻合村、落娶迭迭均有銀場,開設年代不明。正統十年(1445)五月,會川前所舍人陳武奏稱:“指揮李淳明合豪勢,聚集軍囚、夷獠1000余人,于密勒山銀場挖開官洞,取礦煎銀,私立和主事、行事、掌事并千百長名色,持兵放銃,嘯聚山林,漸成耗叛。”(《明英宗實錄》卷129)據此推斷,密勒山銀場開設應在正統以前,后來因故封閉,所以當地衛所軍官才私自糾眾開采。天順四年(1460),明王朝派太監內使分赴浙江、云南、福建、四川“閘辦銀課”,四省共輸銀183077兩,其中密勒山銀場為13517兩。(《明英宗實錄》卷314)但明代銀礦的生產始終處于時斷時續的狀態。成化、弘治、嘉靖三朝,都有封禁密勒山銀場的記載。(參見《萬歷會典》卷37)到了嘉靖三十四年(1555),又命戶部遣官往四川開采銀礦,并進銀1萬1千余兩。(參見《明世宗實錄》卷430、454)

鐵礦:洪武初,曾在全國很多省區設置鐵冶所,但是,洪武三十年(1397),又“以其采煉病民”,乃裁革9所,其中即有四川蒲江的新市冶。(參見《明太祖實錄》卷252)永樂二十年(1422),于四川另置龍州鐵冶。以上兩處均屬官礦,產量不詳。《萬歷會典》卷194稱“國初定各處爐冶該鐵18475026斤”,其中四川為468809斤。(按照弘治初修《會典》時凡例,“洪武初草創未定及吳元年以前者,則總書曰國初”。)據此可見,上述數字還不可能反映龍州鐵冶的產量。正統三年(1438),四川布政司奏稱:“本司雜造局歲造兵器以千萬計,成都等衛所取給鐵……等料數十萬,較洪武舊制增數倍。”(《明英宗實錄》卷39)所謂洪武舊制,實即國初定額。既然鐵的要求量已經比定額增長了數倍之多,那就說明,四川境內鐵礦的實際生產量也應大大超過46萬斤這個數字。當時,除龍州外,射洪、鹽亭等縣也有鐵礦生產,屬于民營性質。如果衛所的需求不能從官礦得到滿足時,便只好通過市場購買民營鐵礦的產品了。

銅礦:主要產于中江、洪雅、梁山以及寧番、烏撒、東川等地。據嘉靖《洪雅縣志》卷3記載,礦洞入口處僅二尺許,深或百余步,最深至四五里,入者皆裸跣匍匐,并用油燈照明,用竹舟盛礦石,“盈舟則曳以出,出而復入,日可得銅五六斤”。礦工境況惡劣,“雇值日才三四分”,塌方壓死者往往有之,“蓋民貧,無他技能,不受雇值,亦饑以死”。所產銅料,一部分供民間制造器物,另一部分則用于鑄錢。明代京師設寶源局,各省設寶泉局,四川有爐十座,每歲鑄錢583.2萬文。(參見《萬歷會典》卷194)但明代錢鈔兼用,各省鼓鑄仍罷置不一。據侯恂記述,嘉靖時,只令兩京鑄造,萬歷四年(1576),又命各省開鑄,其后仍停,故天啟初年,“所存止湖廣、陜西、四川、云南、密云、宣大、遼東數處而已”。崇禎時,鼓鑄大興,旋又下詔禁止,“維時戶部以秦、楚、蜀、滇四省以系銅斤出產地方”,因而“未議概停”。(孫承澤《天府廣記》卷22)但鑄錢所用銅斤,已大半來自民礦,史稱“是時鑄廠并開,用銅益多,銅至益少”,銅價日昂,“蓋以買銅而非采銅也”。(《明史》卷8l《食貨志》)這種局面必然進一步刺激商人開采銅礦的積極性,所以早在萬歷年間,郝敬就曾指出:“云南、川、陜,各有銅礦,非奸商專擅,則土人竊取。”(王圻《續文獻通考》卷18)由此可見,四川民營銅礦在萬歷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是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的。其它如鉛、錫、煤炭等,材料很少,這里就不一一敘述了。

5.井鹽生產工藝革新與火井石油、天然氣的發現

井鹽業在明代后期出現重要的生產技術革新,這次革新發端于當時井鹽生產最為興盛的射洪、蓬溪一帶。與《蜀中廣記》作者曹學佺差不多同時的射洪人馬驥對方興未艾的井鹽生產工藝革新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進行了實地考察并囑人繪制了《鹽井圖說》(已佚)。從《蜀中廣記》轉錄的《圖說》記述部分看,經過改進的鹽井鉆鑿工藝比宋代卓筒井更為細密,鑿井的程序和修治井工具已能適應不同鹽井深度和不同井徑的要求,能夠解決崩腔塞井、流沙冒白等各種井下事故,對勘探地下鹽礦資源、鑒別巖層結構具備了一定的地質科學知識。這些創造性技術革新必然帶來開發四川盆地侏羅系地層鹽鹵、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能力。正德末年(1521),嘉州、犍為縣在開鑿鹽井中發現石油,用以照明,之后在由官府主持下又續開數井;隨后在潼川州、富順縣開鑿出新的火井,發現有經濟價值的天然氣,并加以開采、利用,繼臨邛火井后再次創造出人類能源史上的奇觀。(參見傅漢思、張學君《中國火井歷史新證》,《自然科學史研究》2000年第19卷第4期,第383~397頁)

(二)明代四川商業與外貿的發展

明代初期,四川的商業處于低谷。洪武九年(1376),王朝詔諭“罷四川成都各府稅課局18所,令各縣兼領之,以其地僻,不通商旅故也”(《明太祖實錄》卷110)。宣德年間,這種情形有所改變,四川商業和貿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1.成都商業大都會與省內商貿市場

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明王朝提高全國商品流通量較大的33個府州縣的“市鎮店肆門攤稅課”,按舊稅提高五倍,其中便有四川的成都、重慶、瀘州三個商業城市。(參見《明宣宗實錄》卷50)這三個城市正好處在川西、川東、川南三個地區的商貿中心位置,是名副其實的水陸商貿都會,商貿活躍的程度自然高于其它地區。

明代成都仍然是全國三十余個著名工商業都會之一,與省內外通商口岸保持著密切貿易往來。“南則巴蜀,成都其會府也。綿、敘、重、夔唇齒相依,利在東南,以所多易所鮮。”(張瀚《松窗夢語》卷4,《商賈紀》)從天啟《成都府志·成都府治圖》看,成都已具近代城市輪廓,市區街道縱橫,以蜀王府為中心,形成東西和南北走向的若干通衢大道,再輔以各種坊巷,布局完整、謹嚴,城內外寺觀密布,官衙相望。城市商業興旺,商品種類繁多。明代成都商業的特點是:

(1)各類商品的專門市場日益增多,銷售范圍擴大

由傳統集市發展起來的市區定期集市,在明代有了進一步發展,各集市集中交易以某一類富有特色的商品為中心的各類物資商品。為便于各類商品的交易,成都市區已出現若干經售同類商品的專門銷售區域,除唐宋以來經久不衰的花市、蠶市、錦市、扇市、七寶市、藥市而外,重要的商品市場還有:皮革市、舊衣市、紗帽市、玉器市、錢紙市、豬市、欄桿市、草市、騾馬市、銀器市、木市、珠寶市。(參見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編《成都城坊古跡考》“街坊篇”,第171~299頁)這些專門市場按商品進貨路線或銷售渠道自然分布全城,形成完整的商業網點,反映了成都城市商品流通的基本情況。如大慈寺是歷代享有盛名的商業貿易中心,侯溥描述它在繁盛時代的風貌:“成都大圣慈寺,據阛阓之腹商列賈次,茶爐藥榜,……倡優雜戲之類,坌集其中。”(侯溥《壽寧院記》)明代大慈寺,仍是萬商所聚,行醫賣卜,市集游樂之處,大慈寺前紅布街,“青樓業也”。(參見《蜀都碎事》,并見《蜀報》卷5)

(2)既有商品市場,又有原料市場,形成前店后廠、產銷合一的供求格局

城市商品市場要銷售暢旺,必須開拓原料市場,建立較為可靠的原料供應基地,從而使成都商業獲得了充分的貨源條件。如玉器原料,玉石來自灌縣,俗呼土玉,玉行設莊采購,運回成都,以金剛沙解之,琢而為器,富有特色。本市經售的木材,來自松潘、理縣,水運來成都,由木商加工銷售。其它農副產品均來自成都周圍富饒的農村,使成都市場貨源充足,品種豐富。成都作為川西平原、甚至省內外商品集散中心,商品來自四方。川西平原的農副產品、川西北高原的牛羊馬騾等畜產品,湖北、陜西的棉花,江南地區的特產紛紛運往成都,成都蠶絲、茶葉、金銀制品、箋紙、中藥材等遠銷四方,形成范圍較廣的商品輻射面。

這也就是成都工商結合、前店后廠經銷格局形成的基本原因。許多商號附設手工作坊,以自產自銷為主,如欄桿、銅器、金銀器、玉器、皮貨等商號,自有店鋪和作坊,作坊生產加工產品,而后在店鋪銷售。這些店鋪產品質量穩定,與顧客形成約定俗成的供求關系。

2.長途貿易與客籍商幫的出現

(1)生絲、絲織品與木材的大宗長途貿易

明代成都蜀錦因織造精致而價格昂貴,不是一般人所能享受的,“故其制雖存,止蜀府中,閭閻不傳”(《廣志繹》卷5,《西南諸省》),川北保寧府屬各縣則成為川絲和絲織品外銷的重要專業市場。早在永樂年間,保寧“多有通接生番”,就近通過陜西地方“透漏緞絹等物出境”(楊一清《關中奏議》卷3,《茶馬類》)。明中葉后,“蒼溪之羅方,則保寧絲綾貿易之所聚也”(張瀚《松窗夢語》卷2,《西游記》)當時,“東南之機,三吳越閩最夥,取給于湖繭;西北之機,潞最工,取給于閬繭”(郭子章《蠶論》,載《皇明文征》卷40)。閬中屬保寧,所產閬繭不僅供應山西著名潞綢產地潞州,還遠銷福建的漳州和泉州——這些地區生產著名的“倭緞”(天鵝絨),其“絲質來自川蜀,商人萬里販來,以易胡椒歸里”(宋應星《天工開物》卷2)。商人不辭萬里,運銷川絲,販回胡椒,往來獲利。與此同時,東南絲織品也因其質地精美而運銷川蜀地區,如徽州王姓富商在蘇杭買了幾千兩銀子的綾羅綢緞前往四川發賣。(參見天然智叟《石點頭》卷8)。

此外,由于大量的建板(建昌出產的一種杉板)投入了民間商品市場,私人伐木業由此而興旺起來,豪商大賈絡繹不絕地進入木材產區,“每住十數星霜,雖僻遠萬里,然蘇杭新織種種文綺、吳中貴介未披而彼處先得。……錢神所聚,無脛而至,窮荒成市,砂磧如春,大商緣以忘年,小販因之度日。”(王士性《廣志繹》卷5,《西南諸省》)木材沿江而下,夔州、云陽等地,也就成為板木商販的聚集之所。他們依靠木材交易富甲天下,總能購買東南時新綢緞。

(2)山陜等省客籍商人的長途貿易活動

明代四川的省際長途貿易的規模雖然不及兩宋時期,但也有一定的恢復、發展。明代初年,川滇建昌舊道十分通暢,出入商賈甚多,史稱“商旅絡繹,即五衛耕屯,趕腳之夫,亦往來如織”(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28冊,《云南》)。明代浙江、江西、安福、龍游三五萬商人在云南衛府城鄉“生放錢債,利上生利,收債谷米,賤買貴賣,娶妻生子,二三十年不回原籍”(《皇明條法事類纂》卷12)。可見商業貿易相當繁盛。元代以來,緬甸向中國貢馴象已為成例,有時一次就由景東土司貢象500只,象奴300人。

四川水陸交通方便,商品販運的種類繁多,以蠶絲、百貨、珠寶、木材、藥材、蔗糖、糧食、井鹽、川茶為大宗,“商人趨厚利者,不西入川,則南走粵,以珠璣金碧材木之利,或當五,或當十,或至倍蓰無算也。”(張瀚《松窗夢語》卷4,《商賈記》)許多外地商人在四川的經營活動往往長達幾代人。善于營運的山陜商人在明英宗正統(1436~1449)以后已進入四川市場。在現存明代資料中,可以發現山陜商人在四川進行的商業、貿易活動。如山西大商人陳碧山(張四維《賀洛川陳君恩榮親序》,《條麓堂集》卷23)、天觀(李夢陽《明故王文顯墓志銘》,《空洞集》卷44)、陜西三原縣大商人潘志學(王恕《明故潘志學墓志銘》,《王端毅公續文集》卷1)、張有功(何喬遠《張贈公暨劉孺人墓志銘》,《鏡山全集》卷69)、鄧彥懷(呂楠《義官鄧君配任氏墓志銘》,《續呂涇野先生文集》卷6)等,均有在四川從事商業、貿易活動的事跡。山陜商人入川貿易路線大約有兩條:一是由西北甘肅、陜西進入四川,明人所謂“西入隴蜀,東走齊魯”,即其常規貿易路線;二是利用長江水道,“往來蜀楚間”,進行長距離貿易活動。山陜商人在四川從事商業貿易的主要活動是購銷絲綢,參予了茶馬貿易和高利貸活動。四川保寧等府為絲綢產地,山陜商人遂入川采買絲綢,運銷外省。關中溫氏“久賈川蜀,遂家保寧,子孫至今繁衍”(《關中溫氏碑傳讓》,李維楨別駕公小傳》)。

(3)明代茶馬貿易仍然是川藏貿易的主要內容

明代四川、陜西地方實施榷茶法,進行茶馬貿易,山陜商人是從事茶馬貿易的重要商家。(參見[日]谷光隆《明代茶馬貿易研究》,《史林》49之6,第48頁)宣德十年(1435),西寧衛茶馬司缺茶買馬,而成都府積有官茶,于是召商運茶,每茶百斤加耗l0斤,不拘資格,支與淮湘鹽六引。從此以后,山陜商人持支憑恣意收販,獲得暴利。(參見《續文獻通考》卷22,《征榷考》)弘治間,楊一清上疏整頓茶馬貿易,要求“招諭山陜等處富實商人收買官茶五六十萬斤”(楊一清《為修復茶馬舊制第二疏》,《文編》卷115)。萬歷時,四川鹽茶都轉運副使杜詩上整頓鹽法六條說:“川中民貧,所稱為鹽商者,多山陜之民,聽其有本自來。”(嘉慶《四川通志》卷68,《食貨鹽法》,巴蜀書社版,第2300頁)

明王朝治藏,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下大力氣抓茶葉這一經濟杠桿,認為,茶葉雖“草木之葉”,但其馭番功用卻“實賢于數萬甲兵”(《明經世文編》卷115),并制定包括管理機制、交易路線、茶馬貿易比價等一整套完備方案。而四川藏區則是明廷治藏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通道,內地入藏“其道有二,一出河州,一出碉門”(《明史·食貨志》)。成化三年(1467),“命進貢番僧自烏思藏來者,皆由四川,不得逕赴洮、岷,著為例”(《續文獻通考》卷29)。隨著明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勢力之間往來頻繁,漢藏茶馬貿易也空前繁盛。在頻繁的朝貢活動中,西藏使者往往私自攜帶貨物或在內地采購商品,以牟取更多的商業利益。宣德九年(1434),闡化王貢使歸,“以賜物易茶”。正統五年(1440),闡化王使者“私市茶、絲數萬,令有司運致”。景泰七年(1456),闡教王使者到四川,“多雇牛馬,任載私物”。正德十三年(1518)遣藏僧札巴等封闡教新王,札巴等“乞馬快船三十艘載食鹽,為入番買路之資”(《明史》卷331,西域三,第28冊,頁8576、8585、8584、8588、8589,中華書局排印本,1974年)。

由此可見,四川藏區的商貿活動隨政治脈搏的跳動,而出現一時繁榮。但這種非經濟原因造就的商業氛圍必然因明廷相關政策的變化而起伏不定,時興時枯。清代雖有一定變化,但四川藏區商業發展的這種不穩定性并無大的改觀。對此,民國時的西康省主席劉文輝評價極為中肯:“邊茶為漢藏貿易的中心,亦為漢藏經濟聯系之紐帶。歷代中央政府均以此招致邊民,促其內向……對于省民之經營貿易者,雖不吝以便利扶持,然同時亦加以一種道義上的約束。此約束為何?即當事者須隨時顧到政府之政策與國家之立場,絕不囿于商業上之眼光,純以營利為目的也。”(歐澤高、冉光榮《四川藏區的開發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很明顯,歷史上四川藏區之商業運作,并沒有遵循經濟規律;商業之興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藏區地方勢力與中原王朝的關系正常與否,以及中央政府的對藏政策。由于藏區特殊的政治格局,也決定了在此地區商人群體中之優勢者,只能是有如寺廟商、土司頭人商這些有政治、經濟特權的階層。它們之榮枯并不取決于地區經濟的發展程度。所以,四川藏區之商業,一方面表現為轉口貿易的繁盛,另一方面,本地區的交換仍然以原始商業交換為主。如此現象,亦在情理之中。

再次,四川藏區商業因轉口貿易而興或衰。該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發展經濟的環境差,生產力水平低下,決定了該區商業發展的先天不足;但如前述,由于其地理位置、物產狀況,以及民族習俗,決定了其轉口貿易必然發達。從歷史上看,藏區之商業交往以茶馬貿易為主要形式,元、明至清中前期,以茶葉為大宗商品,既非本地所產,其消費亦主要是其他藏區;用于換茶之馬,大部分亦非本地所出。

3.長江上游的場鎮市場

明代后期,長江上游市鎮逐漸走向穩定、成熟,其經濟和社會功能日漸完善。農村商品市場在這一時期也進一步繁榮。洪雅縣有6鄉,場集11處。6鄉之中,“洪川則多貨木器;安寧則多造舟賃載,能操之以歷三峽之險;義和則多賣蔬;……保安則多鬻薪炭,……中保則多入林箐取材木貨于營室者。”(嘉靖《洪雅縣志》卷1)由于各地自然資源差異,地區間經濟差異也隨之產生。洪雅縣具有典型意義,有的造船,有的燒炭,有的種植蔬菜。但是,市場正是彌合差異的場所,在這里調劑余缺、互通有無,使農村自給自足的單調生活變得復雜起來。

成化、弘治期間,柴廣、萬璽先后在漢州開堰治河,“以通商賈”,因而“貿易交足,郡稱貨海”。(嘉慶《四川通志》卷112,《職官志》14《政績》4)正德時,李壁守劍州,“四方商賈百貨不可得而致,故民雖有余財,積于無用,其不足者,購易無所”,壁乃擇城北曠地為市場,“招商致貨,約一月會市者九,為立法以禁夫巧偽罔利以相欺者,又慮夫道路崎嶇為歸市者之患,復命平治橋涂以通車馬”(李棠《劍州新設市場記》,載雍正《劍州志》卷23)。

日用商品,如陶瓷、茶葉、生絲、布匹、藥材產量日增,流通四方。“茶為蜀中郡邑常產”,著名的蒙山茶、峨嵋茶、瀘茶、灌縣青城山茶、夔門春茶,“初春所采,不減江南”,不少茶葉在成都、重慶集散,行銷遠近。(參見何宇度《益部談資》卷上)一些名貴工藝品,如“繕錦香扇之屬”,往往為官府,藩王壟斷,“定為常貢”(《明史》卷11,《蜀王椿傳》),因而“名包無多而價甚昂,不可易得”(何宇度《益部談資》卷中)。一般日用品,如陶瓷,茶葉、生絲、布匹、藥材產量不少,流通四方。如成都琉璃廠窯,生產規模很大,占地340余畝,所制青瓷器皿遠銷省內外。“茶為蜀中郡邑常產”,著名的蒙山茶、峨嵋茶、瀘茶、灌縣青城山茶、夔門春茶,“初春所采,不減江南”,不少茶葉在成都、重慶集散,行銷遠近。(參見何宇度《益談資》卷上)。總之,明代后期四川商品經濟較之前代確實有了較大發展。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久久国语对白|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亚洲色图狠狠干|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制服丝袜一区|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激情福利|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夜夜拍夜夜爽|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97综合久久|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成人亚洲国产| 国产91av在线| 国内毛片视频| 国产www网站|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欲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人在线|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国产乱子|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色悠久久久|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亚洲人妖在线|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丝袜第一页|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亚洲天堂久久久|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在线va视频| www.亚洲一区|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久热精品免费| lhav亚洲精品|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亚洲免费黄色网|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国产色网站|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久久黄色视频影|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