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
前不久,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北京與劉慈欣等科普科幻創作者座談,他拿出《三體》的第一部,扉頁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字,劉慈欣發現里面的內容,有很多勾出來的句子和一些批注,“可以猜測李源潮看得非常認真和仔細。”
在獲得“雨果獎”掌聲的同時,《三體》的市場大賣,無疑是掌聲和票房的統一見證。科普科幻創作肩負著展現中國夢的時代責任,《三體》點燃青少年科學夢想,激發起創作者實現中國夢的創造力。不做市場努力的文藝作品,顯然實現了“站著掙錢”的經濟效益。
當資本欲綁架崇高時,文化企業應該如何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的關系?中央給出的答案是:當兩個效益、兩種價值發生矛盾時,經濟效益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服從社會價值,越是深化改革、創新發展,越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魯迅先生曾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剛剛過去的九月,文化,這一主題的精神內涵再度放大——9月11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會議強調:“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僅僅三天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中央這一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的定調,其實早在7月就發出,在國企改革意見出臺后,兩辦再度強調文化企業的社會效益首位,更加明確社會效益指標考核權重應占50%以上,決心不可謂不大。
知易行難。國有文化企業與市場經濟的相適應,免不了有個探索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要“抓得住”,堅持黨管干部、黨管導向,該扶持的要到位;另一方面要“放得開”,實施分類分層管理,商業類、公益類需要劃分清楚。要鼓勵經營性文化單位創新體制機制,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與此相適應,各級各類評獎機制也要進一步改革,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神文化產品,激勵國有文化企業的擔當和堅守。
再用魯迅先生的話語:“文藝是絕不能俯就、媚俗的,”否則“就很容易流為迎合大眾,媚悅大眾。迎合和媚悅,是不會于大眾有益的”。文藝是到了該反思的時代——“我是誰?為了誰?”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給了我們這個答案:無須爭議,只需牢記,沒有人民作為主角,文藝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能擁有靈魂。文藝工作者只有扎根基層,植根于生活,以人民為藍本,為人民而歌唱,才能不負時代的使命,讓自己的藝術生命得到永生。什么是文藝,什么是好的文藝作品,文藝的價值和生命力體現在哪里?這是每個從事文藝創作的人應該慮及的命題,更是擔當著文化傳播使命的國有企業的責任。
謀利當謀天下利。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不僅是對文化企業的要求,也應當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全局性要求。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肩負著國民經濟的命脈,在做強做大做優的市場化過程中,一定耍善于“站著掙錢”,筑就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得益彰的長青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