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電梯誕生100多年來經歷了快速的發展。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生產、銷售和安裝電梯最多的國家,而上海則是當今世界擁有電梯最多的城市。電梯在體現經濟高速發展并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暴露了諸多安全方面的隱憂。
名副其實的電梯大國
中國是世界上生產、銷售和安裝電梯最多的國家。根據中國電梯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電梯產銷量超過62萬臺,占全球60%以上。而據國家質檢總局掌握的情況,截至2014年底,全國電梯總量已達360萬臺。
中國電梯行業一直是改革紅利的既得者,是典型的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行業,該行業以每年20%以上的增速持續發展了20多年。這一速度遠遠高于中國的GDP增速。電梯業的發展與高歌猛進的中國房地產業密切相關。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為電梯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機遇。
中國電梯協會理事長李守林在廣日電梯2014年全球營銷大會上預測:“增量不減、增幅回落將是電梯行業發展常態,但在新型城鎮化的拉動及電梯后市場日漸繁榮的雙重作用下,未來5年整個行業的年增幅仍將保持在lO%左右。”照此速度,預計2016年中國的電梯保有量將突破400萬臺。
與之相應,上海以19萬臺電梯保有量成為當今世界擁有電梯數量最多的城市。150多年前,美國人伊萊莎·雷夫斯·奧的斯發明的電梯第一次安裝在了紐約百老匯的一家百貨商場。作為電梯故鄉,美國發達城市紐約如今的電梯擁有量也不過5.8萬臺。這些電梯每年的運行次數超過110億次,平均每天運行次數約3000萬次。在中國,每天有超過2億人次乘坐電梯,許多電梯都處于高頻次運行狀態。生活在鋼筋水泥森林般城市的人們,每天穿梭其間,免不了跟電梯打交道,無論是上班的途中,還是下班的路上,無論在購物中心的空當,還是途經地鐵輕軌的片刻……這種垂直運行的交通工具已然遍布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老舊電梯多,安全隱患重
緊隨其后,北京以18萬臺電梯保有量穩居世界電梯城市的第二把交椅。
然而,根據央視新聞今年5月的報道,在這18萬臺電梯中,有4100多臺是使用年限超過15年的老舊住宅電梯,占全市住宅電梯數量的4.7%。這些電梯服役時間長,部分屬于沒有物業管理、沒有維修保養、沒有維修資金的“三無”電梯,隱患突出。對此,北京市質監局表示將聯合各區縣政府,對“三無”電梯進行摸底,掛牌督辦。
據了解,作為特種設備,電梯有其安全使用壽命,一般超過15年就已進入老舊電梯行列,主要部件和整體性能容易出現故障,但現實情況是,只要能通過質檢部門的年檢,很多電梯仍被繼續使用。業內人士稱,有些電梯甚至已“工作”近30年還沒更換。而眾多電梯安全事故恰恰是因為“超齡服役”和“帶病上崗”造成的。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的統計數據,目前全國現存使用15年以上的老舊電梯大約為15萬臺。同樣是今年5月,國家質檢總局對部分老舊電梯集中的省市開展了“在用老舊電梯安全狀況分析與監測”,在抽查的2523臺老舊電梯中,7%存在較大隱患。旅游景點、學校、大型住宅小區和商場的在用老舊電梯存在的問題最多。其中,在旅游景點抽查的電梯中,沒有一臺能夠完全符合相關標準的要求,合格率為零;在學校抽查的電梯,合格率僅為一成。
國家質檢總局新聞發言人李靜說:“比較集中的問題包括平衡系數、超載保護裝置等不符合安全要求,部分部件老化、磨損嚴重等。”當平衡系數偏小或偏大時,電梯的制動會要求更大的制動力,致使電梯在正常運行中出現溜梯、蹲底等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容易造成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壞。據質檢部門介紹,此次抽查中,平衡系數是存在問題最多的檢測項目,其中將近三分之一的老舊電梯存在的隱患與此相關。
隨著電梯數量的增長,運行多年的老舊電梯快速增多,電梯部件功能退化給電梯使用帶來的安全風險日益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7月20日,國家標準委正式發布的《電梯主要部件報廢技術條件》首度提供了判斷主要部件是否報廢的依據。
“電梯像電腦主機箱一樣,是個‘組裝件’。”全國電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陳鳳旺說,受設計制造、安裝、維護保養和使用等因素影響,電梯的整機使用壽命存在很大差異,難以制定判斷電梯整機是否報廢的標準。對此,這份國家標準中分別列出了電梯安全保護裝置、緊急救援裝置、井道安全門和活板門、驅動主機、轎廂、層門和轎門、電氣控制裝置等13項對電梯安全運行影響較大的電梯主要部件的報廢技術條件。與此同時,國標明確將變形等機械損傷、非正常磨損、銹蝕、材料老化、電氣故障、電氣元件破損這6種影響安全運行的失效或潛在失效模式作為電梯部件的報廢技術條件。陳鳳旺說,如果按照這些技術條件判斷電梯部件問題嚴重,就可以考慮報廢。這份新標準將于明年2月1日起正式實施。
六成問題來自保養和使用
電梯安全,三分靠質量,七分靠安裝和維保。根據中國電梯協會的統計,在諸多導致電梯安全隱患的因素中,電梯制造問題占16%,安裝問題占24%,而保養和使用問題高達60%。
我國《特種設備安全監查條例》明確規定:電梯等特種設備的使用單位,應當設置安全管理機構或配備專職安全管理人員;電梯應當至少每15日進行一次清潔、潤滑、調整和檢查;每季度應為電梯進行一次大型維保。
但在我們身邊,特別是住宅小區和商業中心安裝的電梯,沒有按標準嚴格進行維保卻依然運行的比比皆是。一方面,在一些地方,物業部門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選擇價低質次的維保公司;另一方面,安裝維保人員不足也是亟待解決的難題。業內人士稱,目前全國電梯年增長50萬~60萬臺,每年需要2萬~3萬人增加到維保隊伍中,而安裝人員每年也需要增加1萬多人。但實際上,2014年全國新增的安裝維保人員不超過1萬人,安裝和維保人員在2014年底的總缺口已達5萬人。
此外,電梯的所有權、使用權、物業管理權、技術管理權分屬不同主體,這樣的格局也容易造成安全責任不明確。
由于電梯維護保養不到位、管理責任主體不明確等,電梯困人等故障時常出現,致人傷亡事故也時有發生。“96333”是一些城市設立的群眾信息服務平臺。據統計,僅在這一平臺上,2014年廣州解救被困電梯人員14606人,平均每天解救40人;南京解救10180人,平均每天解救28人;杭州解救6816人,平均每天解救19人。
由此,對維保行業的規范和事故后相關主體的確認及追責事關重大。2013年6月29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第45條明確了維保單位對于電梯安全的責任:“電梯的維護保養單位應當對其維護保養的電梯的安全性能負責;接到故障通知后,應當立即趕赴現場,并采取必要的應急救援措施。”
最近國內發生的幾起電梯安全事故造成了惡劣影響,不過有專家指出,從整體看,近年來電梯事故仍呈現了平穩下降態勢,保持了總體穩定。2014年,我國萬臺電梯死亡人數約0.11,接近發達國家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