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吳宇
自2014年5月21日中俄政府簽署“東線天然氣合作項目備忘錄”以來,兩國天然氣合作進展順利。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將長期在國際經貿舞臺上扮演能源需求大國的角色。縱觀我國能源需求分布,一次能源需求的70%依靠煤炭資源,由此帶來了不容忽視的環境污染問題。如何擺脫傳統能源瓶頸并在清潔能源開發上不斷探索,將在今后一個時期被作為重點戰略問題來考量。而中俄不斷推進、愈發緊密的全方位合作,將給歐亞戰略布局體系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東西兩線”逐層有序布局
中國石油管道公司與管道建設項目經理部5月21日簽署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黑河—長嶺)委托建設協議,這標志著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經歷了10年談判,1年前期籌備,正式轉入建設實施階段。“東線”是我國到目前為止口徑最大(1422毫米)、壓力最高(12兆帕)的長距離天然氣輸送管道,擬新建管道3170公里,并行利用已建管道1800公里,并配套建設地下儲氣庫。
6月29日,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國境內段工程如期在黑河開工。東線中俄兩個節點正式轉入全面建設實施階段,也標志著這條聯結中俄兩國的路上能源通道距離貫通之日越來越近。對此,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認為:“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國境內段和俄羅斯境內段分別開工,意味著中俄雙方互信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也說明整個項目在細節性問題上得到具體推進。”張高麗表示,東線天然氣項目是中俄兩國最大的務實合作項目,有利于促進兩國能源戰略多元化和保障兩國能源安全,帶動中俄兩國沿線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記者從中石油了解到,中國境內段開工后,計劃2015年12月完成1422毫米管道試驗段工程,2018年完成黑河—長嶺段干線和長嶺—長春聯絡線建設并投產進氣。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是中俄兩國進一步加強能源合作,全面深化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重要舉措,是國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戰略的重要項目支撐。
相對于較早開始謀劃的“東線”,西線天然氣的籌備工作目前仍在緊張而有序的進行中。2014年底,中石油與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簽署框架協議,確定未來中俄西線天然氣管道的供氣規模為300億立方米,供氣期限為30年。張高麗8月26日在北京會見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總裁米勒時說:“中方對擴大雙方包括天然氣合作在內的能源合作持積極態度。要積極推進東線天然氣項目并確保按期建成通氣,認真商談并推進西線天然氣等戰略性項目。”就目前而言,西線的談判中心圍繞在天然氣的價格、數量以及供氣時間。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盡管全球成品油價格回落,天然氣在化石能源中所占有的環保優勢地位決定我國在未來對天然氣的需求仍將居高不下。“東西兩線”的順利布局仍是加強中俄能源整體部署的關鍵點。
分析師認為,未來只有東西兩線輸氣項目并行運行,才可解決數十年間國內對天然氣的較高需求,實現國家自身能源儲備和來源渠道趨于穩定的目標,進而從戰略層面上擺脫對傳統重污染能源的過度依賴和外來能源封鎖的雙重掣肘。
能源合作經濟及戰略價值顯著
自2014年中俄簽署天然氣協議以來,全球油價下跌超過50%。部分學者認為,油價的下跌將潛在危及天然氣進口項目的經濟價值,未設置保護機制的協議也可能導致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陷入“無利可圖”進而“毫不積極推進”的尷尬局面。對此,普京的態度是堅決的,他下令政府最遲在9月初拿出一份“全面行動計劃”,以確保政府對天然氣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
世界歷史進入一個深刻變革的時代,無論“中國夢”還是俄羅斯的“強國夢”都需要大戰略的配合。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主流。以中俄獨特的地緣關系為依托,伴隨著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進,區域資本、技術、資源以及人才等生產要素的聯系逐漸上升到戰略層面。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所長馮玉軍認為,在國際石油市場經歷轉折,西方對俄施加制裁的背景下,加強歐亞大陸間的經濟交往,在很大程度上與俄羅斯謀求成為歐亞間橋梁的戰略是不謀而合的。在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相互投資,促進貿易發展方面,中俄有很多共同利益。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董漫遠表示:“中俄經貿領域的合作是兩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關鍵組成部分,體現了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理念。這種關系首先是實現了雙方的比較優勢互補。俄羅斯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礦、森林、水力等資源,中方需要這些資源,雙方形成出售和購買的關系,完全是互利共贏。雙方還在高新技術領域,包括核能、航空航天、重型直升機、大飛機等項目的研制方面有共同的需要。此外,雙方在制藥、醫療設備、化工、木材、造船、運輸機械、有色冶金等方面也具備實現互利合作的條件。對農業合作來說,伏爾加河流域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有大量的肥沃土地,缺少的是勞動力。而中國東北三省的一些農業生產合作社和專業戶非常有興趣去俄羅斯遠東地區開發農業。”由此看來,雙方的全方位、多角度、縱深化的合作體現了兩國國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對于中俄雙方都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馮玉軍說,“這條管道的投用,對于中國實現天然氣進口多元化、保障能源供應安全,以及俄羅斯進入龐大、穩定的中國市場、拉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均意義重大。”
互利共贏不斷深化戰略合作
統計數據顯示,中俄雙邊貿易額在20年里增長14倍,2014年更是達到創紀錄的952億美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2015年要實現中俄貿易額達1000億美元的目標。在各個領域,兩國愈發體現出全方位的優勢互補性,不斷深化并優化戰略合作成為兩國在今后數年的共同目標。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李輝認為,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不斷邁入新階段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中俄戰略互信不斷深化。兩國相互尊重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相互尊重各自選擇的國家發展道路,支持對方致力于保持穩定、繁榮經濟、改善民生的努力。二是中俄務實合作穩步推進。兩國正將戰略協作的高水平轉化為務實合作的更多成果,通過在經貿、能源、農業、地方合作、金融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各個領域的密切合作,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三是中俄人文交流蓬勃發展。繼成功互辦中俄國家年、語言年、旅游年后,2014年雙方又開啟了為期兩年的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雙方成立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其下設多領域合作分委會并積極高效運作。四是中俄國際協作日益密切。雙方在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亞信等機制內廣泛開展合作,積極推進全球經濟治理、提高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發言權和代表性、打擊“三股勢力”。在應對國際危機和地區熱點問題上保持了有效溝通,雙方合作已成為維護地區及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保障。
今年5月,習近平主席訪俄期間,有關“戰略對接”的內容出現頻次較高。這是中俄間不斷推動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生動寫照。訪問期間,中俄雙方發表了《中俄兩國關于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倡導合作共贏的聯合聲明》和《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認為:“‘戰略對接’的提出為兩國提供了更多機遇和更便利的條件。俄羅斯可以更好地參與到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中來,中國也可以更好地參與到俄羅斯的相關戰略規劃中去。《聯合聲明》表明,中俄合作不僅停留在相互支持的表態上,關鍵是肩動了歐亞經濟一體化的對話機制,這是全方位互利共贏的戰略前提。同時表明中俄兩國正在從戰略高度深化利益交融,共同拓展歐亞共同經濟空間,謀求泛歐亞大陸的穩定、發展和繁榮。未來,中俄將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盟框架內尋找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契合點,確保歐亞地區經濟的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