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一平


作為中國首家援藏省市派駐西藏的組織機構,20多年來,北京援藏指揮部共派出7批600多名援藏干部援藏,累計投入援藏資金30億元。
北京援藏干部是如何傳承“老西藏精神”的,以及接下來北京援藏工作,將如何賦予“老西藏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在全面學習貫徹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之際,《人民周刊》記者采訪了北京援藏指揮部總指揮、拉薩市委副書記馬新明。
《人民周刊》:聽說,援藏干部入藏第一課就是“老西藏精神”,那么,什么是“老西藏精神”?在今天這個時代,對援藏干部有什么新的內涵?
馬新明:1950年,人民解放軍挺進西藏,拉開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帷幕。破山修路、開荒生產、民主改革、建設新西藏,進藏部隊和進藏工作的前輩們,用生命和鮮血鑄就了“老西藏精神”和“兩路”精神。
“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舍小家,為大家”,這是援藏干部耳熟能詳的話語,它表達了援藏干部共同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北京援藏干部進藏,第一課就是接受西藏的歷史文化和“老西藏精神”的教育,并組織進行“來藏為什么,在藏做什么,離藏留什么”的大討論。我們在不斷實踐和認識討論中,形成了“首善、創新、奉獻、律己”的北京援藏精神。這里融入了“老西藏精神”吃苦耐勞和團結奉獻的精髓,同時與時俱進延展了“老西藏精神”的新時代內涵,即勇創一流業績,敢為天下先,坦蕩清廉做人。尤其在當下,敢于擔當創新和干凈做人做事,無論對援藏或者在藏干部,都顯得異常重要。
《人民周刊》:北京援藏指揮部,作為全國首家援藏省市派駐西藏的組織機構,有著怎樣的使命和定位? 1994年至今,北京援藏的基本情況經歷了哪些變遷?
馬新明:立足長遠,創新體制機制,從而保證援藏工作高質高效,這是北京援藏工作的特點和優勢。
20多年來,北京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積極作為,援藏工作經過了認識不斷深化、概況來講,在實踐探索中實現了“八個轉變”,即以政府投入為主向全社會參與轉變,以各區縣輪換援助為主向全市統籌安排轉變,以物質援藏為主向物質與精神并重轉變,以干部資金為主向全面援藏轉變,以基礎建設為主向農牧區、向基層、向民生傾斜轉變,以輸血型援助為主向增強造血型發展轉變,以建設為主向建管用并重轉變,以行政手段為主向注重引入市場機制、實現合作雙贏轉變。
20多年來,北京共派出7批600多名援藏干部,累計投入援藏資金30億元,實施了300多個項目,建立了一套有效機制、選派了一批優秀干部、建成了一批優質項目、編制了一批產業規劃、實施了一批品牌活動、推出了一批文化產品、開展了一批公益活動,各項工作走在了全國援藏工作的前列,在全國援藏工作中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
《人民周刊》:回頭看,從首善援藏到真情援藏,北京援藏經過了怎樣一條精神傳承之路?“老西藏精神”如何與今天這一援藏機制結合?
馬新明:北京援藏工作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的部署,實施首善援藏、全面援藏、科學援藏、創新援藏、真情援藏,全方位加大援藏力度,為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了應有貢獻。
首善援藏,主要是基于北京作為首都,在干部人才、資金投入、項目建設、教育衛生、科技文化、交流交往等方面都要爭取做得最好。比如,項目建設中,堅持“向農牧區、向基層、向民生傾斜”的原則,確保援藏項目投入方向符合中央要求、拉薩需求和群眾意愿。僅“十二五”期間,北京安排1%。援藏資金12.1億元建設了78個項目,又多拿出9個多億支持拉薩重點項目建設。拉薩市群眾文化體育中心,成為迄今最大的援藏單體建筑,填補了西藏沒有現代化大型文體場所的空白;德吉羅布兒童樂園的建成使用,填補了高原沒有大型游樂場所的空白;援建的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等10多所學校提高了拉薩辦學水平;建設的農牧業設施和安居工程提升了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使基層群眾廣泛受益。
北京各單位真情奉獻,為拉薩捐贈1000多批次折合人民幣2.5億元。啟動先心病患兒免費救治工作,在京成功治愈100多例。幫助藏籍應屆大學生在京就業,提供500多個崗位。北京援藏干部發起“溫暖行動”,踴躍捐款60多萬元,購買了4000余套冬衣,為農牧民學生送去溫暖。開展“奉獻愛心、結對幫扶”活動,共幫扶困難群眾500多戶,捐款捐物50余萬元,解決了群眾困難,加深了民族感情。北京援藏干部與兒童村和福利院結對,定期開展幫扶活動。
《人民周刊》:從您本人的經歷來看,作為兩屆北京援藏干部,也是唯一的夫婦援藏干部,在藏5年多來,長期繁重的工作加之高原反應、身體還有痛風的病患,怎樣理解“老西藏精神”?
馬新明:人是需要有一點精神的,也是需要有所追求的。正是靠這種精神,一代又一代“老西藏”面對得與失、苦與樂、榮與辱、生與死的考驗,不改初衷。我個人理解的精神和追求,就是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援藏中,我能為老百姓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能夠為西藏的社會進步盡一份心力,能夠為國家邊疆發展穩定貢獻微薄之力,我就向自己的人生目標邁進了一步。雖然,由于高原艱苦的條件和繁重的工作,各種病痛不期而至,但個人的價值在奉獻中得到了體現,內心也就多了一份滿足感和幸福感。
《人民周刊》:在援藏工作中,結合援藏工作經驗和產生的新問題,如援藏干部人才結構等,談談如何繼續發揚“老西藏精神”?
馬新明:在援藏中繼續著力弘揚“老西藏精神”,一要繼續選派好干部人才。注重選派政治上靠得住、維護民族團結、素質上過得硬的優秀援藏干部人才,按需選派,優化結構,為援藏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二要不斷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時刻牢記援藏事關國家戰略,事關民族團結大局,樹立“個人事小、國家事大”的意識,當好民族團結的使者,做好受援雙方橋梁紐帶。三要始終堅定政治立場。作為援藏干部,在反分裂斗爭這個重大原則問題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認識統一、表里如一、態度堅決、步調一致,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四要大力發揚優良作風。發揚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堅持求真務實、狠抓落實,養成少說多干、實干干實、不見成效誓不罷休的好風氣。五要堅持首善創新援藏工作。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賦予“老西藏精神”以時代特征和時代精神,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以勇創一流的擔當,以大愛奉獻的情懷,以飽滿的精神、良好的作風和扎實的工作,繼續譜寫北京援藏工作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