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華
所謂國禮,不僅代表著國家的形象,更是維系國際友好關系的紐帶。世界各國在外交場合互相饋贈,往往選擇富有國家特色的禮品,既能表達對兩國友好來往的美好祝愿,也是對本國文化的一種宣傳。
各國國禮如何選擇?
阿膠、瓷器、絲綢、茶葉被稱為中國“四大國禮”,而瓷器所具備的藝術性質使得它們備受各國政要喜愛,因此也成為國禮的首選。非洲國家的象牙、木雕;泰國等佛教國家,常常采用一些以佛教為題材的禮品;歐洲的一些國家,比如捷克的玻璃制造業非常發達,就會拿玻璃制品當國禮;大洋洲國家送出鯨魚的牙齒、野豬的牙齒,等等,在他們國家的某些部落是至高無上的象征。澳大利亞常以袋鼠為題材制作國禮,也具有民族特色。而雕漆、景泰藍、木雕、絲織、刺繡、湘繡等,也經常作為我國的國禮。
那么,中美等國家領導人接受禮物是否有具體限制?這些禮物的最終歸宿又在哪里?
中國
歷屆國家領導人在外交活動中收到的禮物由中央統一管理。1981年中國開始籌辦建設“國際友誼博物館”,用來陳列這些禮物。國家領導人參加對外活動接受禮物方面相關規定:
一、國家領導人、政府部門和地方政府負責人出國訪問,根據國際慣例和國別情況,可以酌情贈送禮物。對首次訪問我國的外賓,如果對方贈禮,可以適當回贈。
二、所受禮物,價值按照我國市價折合人民幣不滿200元的,留歸受禮人使用;200元以上的,按照規定辦法處理。
三、禮物變賣收入一律上繳國庫。
四、一般私人饋贈或不太名貴的禮品是可以個人保存的;而政府間友誼的表達和禮節性的禮品是不可能由個人保存的,它們都要無條件地上交。
美國
據美國法律規定:政府工作人員收受外國贈送的禮品價值不得超過305美元約2440元人民幣,超過這一數額應在60天內交給政府部門。國務院禮賓司每年統計政府所收禮品并估價公開。
英國
據英國相關法律規定:在外事來往中,贈送給首相的禮物如果價值超過140英鎊,就屬于國家財產,由政府負責保管。如果首相想要保留這些禮物,就必須自掏腰包購買。
朝鮮
在朝鮮的妙香山建有一座展廳,專門用來向世人展示朝鮮人民偉大領袖收到的來自世界各國的禮品。進入之后,所有的人都需要穿上鞋套,以防把建筑物的地面踩臟,而后還需要把自己隨身攜帶的小包、手袋、照相機等全部寄存在一個柜臺上。展廳內的藏品數量極為龐大,大約有22萬件。其中中國人送的東西最多,也有些來自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其他國家。當然也有一些是西方國家領導人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