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



男女“學溝”,百年不變
每每到了開學季,很多家長就會陷入糾結的攀比情緒中:擔心自家孩子的學習成績被傳說中乖巧懂事、活潑可愛、聰明伶俐、全面發展的“別人家的孩子”比下去。不過,如果“別人家的孩子”是女孩,那么她的各科成績都比淘小子高就不足為奇了。貌似大家都會或多或少的有這么一種心理,總會說:“哦,這女孩一般都很好學吶,成績自然也就好嘛。”可這男女間的學習差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加拿大新布倫瑞克大學研究員沃耶·夫婦發現,男女之間的“學溝”客觀存在,而且“一百年不變”。
沃耶·夫婦對涉及110多萬名學生的308項研究進行了匯總和回顧,這些研究從1914年一直持續到2011年,范圍包括不同國家和不同學科。通過系統的研究,總結出:女生領先男生最多的是外語和語文,但在普遍認為的男生有優勢的數理化這些學科上,總的來說也是女生的表現好過男生。而且,這樣的優勢從幼兒園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大學畢業。
早在2006年,《新聞周刊》就曾經發表過一篇名為《美國男生已身陷危機》的文章。男孩子們在學校的表現被同齡的女生遠遠甩在后面,他們成績差、在標準化考試中拉后腿、升學率也不及女生。“無論用什么標準衡量,男生成績落后已經是舉國現象了。”文章中甚至指出,男孩們輸在起跑線上,很可能導致男性主導社會的終結,呼吁社會各界出謀劃策,讓不爭氣的男生迎頭趕上。
還有一個情況從側面反映了女生在學科領域好過男生。歷史上,由于性別偏見,沒有給女生同樣的受教育的機會,各個學科出類拔萃的都是男性。其實,這種領先很可能是種假象。當女生獲得受教育機會后,男生在理科的優勢便逐漸縮小。從上世紀90年代中葉,越來越多的女生從高中就開始選修高級生物和化學課了。直到今天,男女生在大學入學率上的差異也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大西洋月刊》援引最新的皮尤調查中心數據顯示,2012年71%的高中女生進入了大學,只有61%的男性獲得了深造的機會;而在1994年,這組數字分別是63%和61%。可見女生擴大優勢時,男孩子正在原地踏步。
那么,這一切都是為什么呢?
原來是自律
弗吉尼亞大學教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克萊爾·卡梅倫致力于“啟蒙教育”研究領域,她十分認同“三歲看到老”的說法,認為研究孩子們在幼兒園中的表現,就能歸納出他們的行為規律。
卡梅倫發現,在21世紀的幼兒園中,表現好的小朋友都具有相同的特點,那就是自律。這個被教育學家和心理學掛在嘴邊的術語,在3~6歲的孩童中表現為提問時舉手、分發物品時耐心地等待輪到自己、注意力集中、聽老師的話等等。一些美國幼兒園甚至認為這些素質是成功人生的根基。
而卡梅倫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自律方面,男生比女生晚熟一年。很多男孩在幼兒園畢業時,自律的種子剛剛萌芽,而女孩子已經可以熟練地約束和管理自己,為下一步的學習打好基礎了。或許,就是從那時拉開了男女生在學習上的差異吧。
自律在行為學中被稱為“覺悟”,包括提前計劃、制定方案和不畏困難堅決執行,有多項研究表明,自律的女生擁有更好的學習習慣。
有研究發現,女生更傾向于在回答問題前仔細閱讀題目和要求,“認真聽課而不是做白日夢”,“在電視和作業之間,選擇做作業”,“即便經歷了挫折和無聊,仍堅持長期的任務”。行為學專家還發現,女生通常比男生早動手寫作業,并且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比男生多一倍,這導致即使在男生的傳統強項數學學科方面,女生的平均分也高過男生。
責任心也是自律性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會學家認為,責任心是天生的性格特質,不均勻地分布在人群中。當然,女性的責任心普遍高于男性,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
而男生在自律方面則表現得馬馬虎虎。對于大多數男生來說,作業最無聊了,只有測驗和考試才能讓他們心跳加速。女生則不擅長應對考試的壓力,往往會在考試中發揮失常。
然而,只要考試拿高分就是好學生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教育體系中,平時成績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這讓時不時將作業忘到九霄云外的男生占盡了下風。
此前的多項行為學研究也驗證了這個推測:女生傾向于為了掌握知識而學習,男生則更加看重最終的結果,往往以獲得高分為目的而學習。
性別魔咒投下的陰影
沃耶·夫婦在報告中并沒有對“學溝”產生的原因給出明確的解釋,但是丹尼爾·沃耶認為,社會和文化也起了一定作用:“家長可能會認為男孩在理科上有天然優勢,因此會鼓勵女生在這些學科上更加努力,導致了女生在所有學科中都領先男生。”
區別還可能來自男女學生在教養方式上的不同。加拿大《環球郵報》認為,男生從父母師長處得到的贊揚和鼓勵比女生少。而他們在學業上和課堂上“不羈的行為”通常會被“典型的男孩子”、“男孩子都這樣”等理由遮蓋,沒有得到及時的關注和引導。
盡管差距確實存在,沃耶夫婦認為,也不是沒有辦法縮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男女生在學術上的差異幾乎為零。瑞典、芬蘭和挪威的教育體系推行性別平等,他們向學生傳遞好成績與性別無關的觀念,并且收到了積極的效果。
在《紐約時報》看來,孩子們知道什么是性別之前,男女的差別就已經“在他們的生命中投下了長長的陰影”。學校需要做的是解除性別的魔咒,而非加劇它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