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安波
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因實現全面貿易自由化的核心目標和全領域、高標準等特點而廣受關注。談判達成后,TPP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不僅將對當前的國際經貿規則重構、全球經濟治理改革產生重大影響,也將對中國產生直接的重要影響。
TPP涵蓋了21世紀國際經貿規則談判中的幾乎所有主要議題,世界第一大和第三大經濟體的美國、日本加入其中,12個TPP成員國家人口規模達到8億、GDP規模約為30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40%、世界貿易的50%和全球海外直接投資的30%。TPP龐大的經濟體量及其開放性、擴張型、高標準的區域一體化推進方式,使其對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乃至世界經濟格局產生重要而長遠的影響。
在區域層面上,TPP有利于推動成員國的經貿關系深入發展,也會促進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和一體化進程。在全球層面上,TPP協定將對當前的國際經貿規則重構和全球經濟治理改革產生重大影響。更深遠的意義在于,TPP在經濟方面更大程度地限制了締約國政府權力,更有效地激發了民間活力,使得全球經濟將得以更快地實現扁平化、多極化和自由化。
當然,作為區域性的自由貿易協定,TPP具有一定的內向性,需要處理好與亞太區域較有影響的其他FTA(自由貿易協定)的關系。
中國未加入TPP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是客觀存在的。
首先,TPP所產生的貿易和投資轉移效應對中國經濟有一定負面影響。除了會沖擊中國的外貿額外,TPP高標準規則的實施,還會沖擊現行貿易制度和規則,當然,同時也會促進中國各領域的更加開放。總的來看,TPP的原產地規則等將會導致中國出口市場被擠占、導致FDI縮減,進而對中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相關研究顯示,TPP整體上對中國大陸、臺灣地區和香港地區的影響都是負面的。在中國大部分企業轉型升級尚未完成的背景下,這一沖擊更顯嚴重。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團隊通過模型推演得出模擬結果,認為與中國加入“大TPP”的情景相比,如果中國不加入,中國會因此損失2.2%的GDP;假設TPP的過渡期為4年,則在該階段內的年均機會成本略超過0.5%的GDP。相反地,經濟學家Peter A. Petri等模擬了中國加入TPP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影響,認為假如中國加入TPP,2025年全球收入將增加1.46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將獲得超過60%的收入,約8910億美元。
其次,TPP會影響中國在區域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中國區域經濟合作戰略的核心是周邊區域。TPP可能會影響中國目前參與的東亞一體化制度安排,遲滯中國FTA戰略布局的進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中國與東亞其他經濟體的經濟貿易,甚至可能會導致以“10+X”為主體的亞洲區域經濟合作進程陷入停滯。

短期內TPP帶給中國的壓力并非難以承受。
雖然TPP初步協定會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經濟產生壓力,但由于TPP自身的缺陷、中國的經濟規模和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其沖擊并非難以承受。
首先,TPP雖初步達成,但離目標尚遠;TPP成員國內部尚存在不同聲音和外部潛在受損國的反對。其次,TPP成員國的產業體系尚不完善,特別是在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等方面,缺乏中國的參與,將難以滿足其進出口需求。第三,中國也在積極發展與TPP成員國、世界其他重要經濟體的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中國與12個TPP成員國在其他雙邊或多邊協定中有著高度重合,中國可通過中間國展開間接貿易,可部分釋放TPP所帶來的壓力。此外,在中國前十大貿易伙伴中,歐盟、韓國、中國香港和其他新興市場等非TPP成員國占有較大比重。
歸根結底,TPP還是自由貿易體系當中的一種貿易規則,雖然給中國帶來了新挑戰,但也大可不必將其視為中國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障礙。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不可能因此被剔除出全球自由貿易體系。中國要做的是保持理性,主動適應這一過程,不斷完善優化自身的治理體系、管理體制和經貿規則。這反而將會對中國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產生積極影響。
中國要主動適應,利用TPP倒逼機制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中國加入TPP能有效擴大出口,較早加入會更主動、獲得較多經濟規則制定話語權。但是,在現存政經制度框架下,中國一時難以滿足TPP在勞工規范、環境保護、知識產權和國有企業等議題上的高標準要求。由于現時加入TPP存有現實困難及TPP尚未構成實質性威脅等原因,對中國而言,現在加入TPP不是最佳時機。但是,中國應積極做好加入TPP的準備,并主動適應TPP帶來的系列挑戰。實際上,TPP規則與中國調結構、轉方式、促改革具有一定的同向性。如果適應得當,中國可有效利用TPP形成的倒逼機制,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內需一直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201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0%,GDP增長中的51.2%是國內居民消費貢獻。就中國國內政策而言,擴大內需是克服TPP負面影響的根本出路,今后需要改變長期以來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的慣性思維和發展模式。
中國還應加快推進雙邊自由貿易談判、加快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和自貿區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沖一些TPP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區域合作方面,中國應推動中日韓合作,推進中韓或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同時,堅持以“10+X”作為東亞區域合作基礎,發揮合作效力,推動中國和東盟自由貿易區及東亞地區全面經濟合作,深化各個領域的實質性、功能性合作,使得東亞一體化建設進程不至于中斷。此外,需要更加重視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加強中美區域合作的溝通與對話,增強政策透明度,尋求共識、管控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