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君
從議案到決議,從決議到實施,柯橋區人大把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與監督權相結合,強化了決議決定權的剛性與效力,從而也為重大事項決定權有效行使注入了新能量、新活力。
代表的呼聲是一份期盼
柯橋是個水城,自古以來,水被看成是柯橋城之魂,人之靈。但水也會給柯橋帶來災難。2013年10月7日前后,“菲特”臺風襲擊紹興柯橋,柯橋區華舍街道水滿為患,整個地面被淹,水深處達30厘米,低層居民的生活設施受到嚴重損害。華舍街道辦事處一樓也遍地是水,電腦等辦公設施受損。
那幾天,區人大常委會華舍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徐光炎擔心汽車排氣管進水而導致發動機熄火,就專門換了兒子的越野車上班。水患持續了三天,柯橋人苦不堪言,徐光炎產生了在人代會上提交相關議案的想法。
2014年2月25日下午,在柯橋區第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預備會議前的代表團活動時,徐光炎向來自柯橋、柯巖、華舍、湖塘的代表拿出了早已撰寫好的議案。他說:“城鎮水患是必須重視的民生問題,一些城鎮一遇強雨,就水漫金山,道路積水,民居進水,不僅給百姓出行帶來很大不便,而且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今年上級提出‘五水共治’,要借此東風,提出議案,引起全社會重視,全面提升城鎮水患防御能力。”
他的話引起代表們的共鳴,大家紛紛表示這個議案可以提,應當提!代表們一個個簽上自己的名字:韓金海、宣衛剛、馬友安、王紅衛、馬銀賢……這張特別設計的《議案表》上的32個簽名欄很快被簽滿了。

2014年2月28日,柯橋區第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主席團舉行第二次會議,議案組組長張曉峰報告議案處理意見:“建議將徐光炎等32位代表提出的《關于全面提升城鎮水患防御能力的議案》列入大會議程,提交各代表團進行審議。”會議經過審議決定:同意議案組意見,擬列入大會議程作出相關決議,先提交全體代表審議。
“贊成的請舉手。”代表們都舉起手。“請放下。”
“反對的請舉手。”“沒有。”
“棄權的請舉手。”“沒有。”
“表決結果:通過。”
2014年2月28日下午,紹興市柯橋區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大會常務主席、執行主席吳曉宣布。
250多名代表,經過認真審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全面提升城鎮水患防御能力議案的決議》。至此,紹興市柯橋區(原紹興縣)人民代表大會在時隔26年后又做出了一件重大事項決定。
人大的努力是一種力量
實踐中,許多地方人大雖然就有關重大事項作出了決議決定,但執行起來有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存在“重決定、輕執行”的現象,更多的滿足于出臺若干決定或決議,而對它能否得到有效執行很少過問,跟蹤監督檢查的力度明顯欠缺,導致這一職權遠遠沒有發揮應有的功效。
監督權是重大事項決定權的派生權力。這種內在的統一性,決定了人大在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時,要與其他職權有機結合,才能獲得最佳效果。《關于全面提升城鎮水患防御能力議案的決議》作出以后,紹興市柯橋區人大常委會決心采取多種形式,跟蹤督促議案決議實施。
2014年3月25日,區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詢問,劍指以清水工程為主要內容的“五水共治”工作。13位區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會議的代表,就快速排澇通道建設、“五水共治”等問題進行詢問,副區長胡國煒及區水電局、經信局、財政局、國土局、環保局、農業局、林業局、文廣局、農辦、水務集團等主要負責人當場回答詢問。
徐光炎代表在會上對排澇工程發問:“據我所知,柯橋區的快速排澇通道立項建設已經有四五年了,請問水電局,到目前為止這個工程已經完成多少?是什么原因導致工程建設緩慢?你局將采取什么具體措施推進工程建設?”
“濱海快速排澇通道建設工程進程不夠快,主要問題是涉及到大量拆遷,例如目前實施的姚家埠到長虹閘段,拓寬拆遷面積7萬多平方米,將要開工建設的柯開委段,拆遷面積2萬平方米,今年爭取立項的馬鞍老街涉及拆遷面積更大,有16萬平方米,而且排澇通道是線性拆遷,難度更大……”區水電局局長徐阿幼回答。
徐光炎繼續追問:“何時才能完成,并真正發揮功能?”徐阿幼補充:“預計2016年能全部完成。如果馬鞍老街的峽口打通,從現在的20米拓展到50米,那么整個柯橋平原區域的排澇能力將會有質的提升。”
這“兩問兩答”干脆直接、有的放矢,問出了人大的權威,答出了政府的責任。
柯橋區人大常委會還多次組織開展代表視察,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開展監督。如2014年8月26日,組織代表視察雙瀆路內澇改造工程、柯巖梅墅水莊污水管網改造工程等現場,代表們提出要全面改造原先破損、堵塞嚴重的城鎮生活小區管網,進一步提高排澇能力。2015年4月13日,組織代表視察鑒湖水域湖塘街道西跨湖橋至柯巖街道海山村段,代表們提出要扎實開展河道清淤、清障、清草“三清”行動,把鑒湖母親河保護好……
此外,2014年5月、11月,區人大常委會分別兩次召開會議,聽取和審議區政府關于執行議案決議的實施方案報告和決議執行情況。
圍繞一項重大事項決定,綜合采取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專題詢問、跟蹤督查、代表視察等方式——柯橋區人大打出的這一套漂亮“組合拳”,在推進城鎮水患治理的同時,也在落實重大事項決定權職能的探索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政府的落實是一份責任
經過一年多努力,全區城鎮水患治理等各項工作,已完成投資174.3億元。柯橋區防洪排澇整治一期姚家埠閘至長虹閘段、壺瓶山至馬鞍橫湖陸段已完工,西小江至白馬山段河道治理已進場施工,完成投資占年度計劃的92%。區、鎮兩級基層防汛防臺體系規范化創建基本完成,村級創建完成80%左右。
“3座水庫除險加固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15座山塘已完成整修。福全、錢清淤泥固化中心已基本完工。城區道路積水改造、雨污分流改造、雨水管網建設、提標改造管網建設均已完成。”區政府有關同志介紹。
2015年1月,柯橋區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柯橋區人民政府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全面提升城鎮水患防御能力議案決議實施情況的報告》,向全體人大代表報告了區政府實施決議的情況。
柯橋區梳理確定了提升城鎮水患防御能力暨“五水共治”2014年至2016年三年的項目建設方案,共計劃實施15類70個項目,三年計劃總投資236.3億元。
“用腳步丈量河道”,34位區級領導擔任36條河道的“河長”,明確區級河長聯系單位。每位在職區管領導干部以“鄉賢河長”的身份,尋找并認領一條“孩提時代的河道”,參與所認領河道的日常監督和管理……
從議案到決議,從決議到實施,柯橋區人大常委會把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與監督權結合起來,強化決議決定權的剛性與效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任何一項重大事項決定權的落地,都不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監督效果的取得,也并非立竿見影、馬到功成。決議決定更有成效,更有威力,仍需對準問題,持續發力,持之以恒,一抓到底。
在不久前的 “人大代表監督已治理的河”主題活動中,柯橋區的代表們分頭監督全區219條“已治理的河”,每到一處都仔細觀察河道治理后的情況,對發現存在的問題當場記錄整理,提交給當地區、鎮兩級政府落實整改。
“區人大常委會將按照決議要求,持續加強對決議實施工作的監督,共同推進全區城鎮水患防御能力提升。”柯橋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吳曉說。 攝影 裘可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