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夢

館內沖鋒槍數量相對較多,共有7種9支。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湯姆遜0.45英寸(11.43mm)沖鋒槍,該槍由美國槍械設計師O.V.佩思和T.H.奧克霍夫于1918年設計,并以提出沖鋒槍概念的約翰·T.湯姆遜命名。該槍以火力強、威力大而著稱,首先供應執法部門,后裝備美軍,成為美軍第一支制式沖鋒槍。但其也被黑幫大量購買使用,并在芝加哥黑幫火拼中一度惡名遠揚,有“芝加哥打字機”的稱謂,包括自動武器公司、伯明翰輕武器公司、柯爾特公司、塞維奇公司均生產過該槍,總產量達270余萬支。館中共有兩支不同時期的湯姆遜沖鋒槍,一支是湯姆遜M1928A1沖鋒槍,是珍珠港事件前生產的軍用型號,主要提供給中國、英國、法國和美軍自己的部隊,共生產了562511支。該槍為半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拉機柄在機匣上,槍管后部有多圈螺紋狀散熱片,設有長形護手,槍口加裝有制退器,采用帶覘孔照門的翻轉式表尺,表尺座外形呈長方形。館中這支槍機匣左側銘文分前后兩部分,一部分為“U.S.MODEL OF 1928A1 NO.S-305539”,表示槍支軍用型號和槍號;第二部分為“THOMPSON SUBMACHINE GUN/CALIBER.45 COLT AUTOMATIC CARTRIDGE”,意為湯姆遜沖鋒槍和0.45英寸口徑槍彈。
另外一支是湯姆遜M1A1沖鋒槍,從1942年10月開始生產,工作原理改為自由槍機式,拉機柄改在機匣右側,取消了槍管后部的散熱片和槍口制退器,采用帶覘孔照門的固定式表尺,表尺座外形呈三角形。其生產工藝大幅簡化,制造工時僅為M1928A1的一半,每支槍的成本也從209美元降到了45美元。該槍機匣左側上的銘文為“AUTO-ORDNANCE CORPORATION BRIDGEPORT,CONNECTICUT,U.S.A”,意為“自動武器公司,布里奇波特市,康涅狄格州”,表明這是由自動武器公司生產的。
館內還存有一支M3 0.45英寸(11.43mm)沖鋒槍,該槍是美國受司登沖鋒槍的啟發研制的一種簡化型沖鋒槍。由通用汽車公司設計師喬治·海德和弗雷德里克·桑普森設計,由于該槍外形像是為汽車打潤滑油(黃油)的潤滑油槍,也被稱為M3“黃油槍”。
除了上述兩種美制沖鋒槍外,還有其他4種著名沖鋒槍。
第1種是德國伯格曼MP18I 9mm沖鋒槍,該槍由伯格曼公司著名設計師雨果·施邁瑟于1916年研制,主要是為了應對一戰時期塹壕戰而設計的,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沖鋒槍。該槍采用20發直彈匣或32發蝸形彈鼓供彈,只有連發模式,射速高、火力強,槍管上加裝布滿散熱孔的槍管套。


第2種是奧地利斯太爾·蘇羅通S1-100 9mm沖鋒槍,是一戰后,德國為規避制裁,由萊茵公司收購瑞士索洛圖恩公司而設計,實際上,該槍是由設計師路易·施坦格基在MP18I沖鋒槍基礎上設計而成,于1929年完成研制,并按照索洛圖恩公司規范命名為S1-100沖鋒槍。因索洛圖恩公司缺乏大規模生產能力,萊茵公司又參與了奧地利斯太爾公司對索洛圖恩公司的控股計劃,將S1-100沖鋒槍引入奧地利。第一種S1-100被奧地利警察部隊采用,命名為MP30沖鋒槍,后改進型稱為MP34沖鋒槍并裝備奧地利軍隊,1938年德奧合并后該槍正式裝備德軍,并被命名為MP34(O),“O”指奧地利,以與另一支沖鋒槍,即伯格曼MP34沖鋒槍相區別。
第3種是英國司登MKII 9mm沖鋒槍,該槍是英國為應對德軍可能的登陸作戰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后開始研制的簡易沖鋒槍,由槍械設計師謝波德(shepherd)、杜賽賓(Turpin)設計,恩菲爾德(Enfield)公司生產,司登(STEN)沖鋒槍的名字即來自于兩位設計師及生產商首字母的組合。整槍外形簡單、生產方便、成本低廉,一支槍僅11美元,適于戰時大量生產以迅速彌補敦刻爾克撤退時造成的大量武器遺失。司登沖鋒槍有多種型號,館中有兩支常見的MKII型,僅該型號在戰爭中就生產了10萬余支。
第4種是比較少見的丹麥麥德森M50 9mm沖鋒槍,這是丹麥麥德森公司M46沖鋒槍的簡化型,于1950年定型制造,主要裝備丹麥警察部隊。退守臺灣的國民黨陸軍進口過一大批。該槍結構簡單、加工方便、成本低廉,最大特點是機匣由幾乎完全相同的左、右兩片構成,方便拆解。M50與原型M46外形基本相同,只是M50握把處增加了防滑紋,用圓形拉機柄替代框形拉機柄。該槍是解放初期上海公安機關繳獲的敵特用槍。


館中有多支經典步槍,其中較多的是日式步槍,共有3種型號。最著名的是日本三八式6.5mm步槍,該槍是日本陸軍于日俄戰爭后1907年正式采用的制式武器,由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有坂成章和南部麒次郎設計,由于槍機上有一個聯動式防塵蓋,所以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除了標準型三八式步槍外,館內還有2支短槍管型三八式6.5mm騎槍,又稱三八式馬槍,槍管長度比標準型步槍短310mm,主要用于日本騎兵、工兵、炮兵和警察部門。與三八式騎槍是從步槍基礎上改進而來不同,館內還有一支四四式6.5mm騎槍,這是專門為騎兵、空降兵等兵種設計的槍械,槍管比三八式騎槍還短172mm,并采用了折疊式刺刀,以解決上述兵種在緊急狀況不易上刺刀的問題,該槍也是戰后日本自衛隊選用的制式槍支。
此外,館內還有多支其他步槍,其中蘇俄莫辛-納甘7.62mm步槍是最早出現在中國的步槍,該槍由沙俄陸軍上尉謝爾蓋·伊萬諾維奇·莫辛和比利時槍械設計師萊昂·納甘共同設計完成,從1891年開始生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槍族。莫辛-納甘步槍隨著沙俄水兵進入中國,被稱為“水連珠”,館內這支“水連珠”是二戰時期蘇聯圖拉兵工廠制造的M1944卡賓槍型,是戰爭后期蘇聯紅軍主要的制式步槍。該槍槍口右側加裝一柄可向后折疊的帶血槽的四棱軍刺,刺刀保存完好,依舊寒光凌厲。
還有一種在解放戰爭時期應用廣泛的美國M1A1 7.62mm卡賓槍,這是美國為二線兵種設計的半自動武器,也是第一種專門設計并大量生產的卡賓槍,由溫徹斯特公司設計而成,于1941年定型,1942年裝備部隊,采用折疊槍托,比著名的M1伽蘭德步槍更加簡單,攜帶更加方便,先后生產超過600萬支,廣泛裝備盟軍部隊。關于M1A1還有這樣一段歷史:1949年中央軍委下令仿制M1A1卡賓槍,相關單位試制出樣槍,后因蘇聯提供蘇制槍械技術而停止仿制,為此,該槍與我軍第一種制式半自動步槍/卡賓槍的名號擦肩而過。

館內還有一支美國M1918A2 7.62mm勃朗寧(BAR)自動步槍,該槍是一戰期間設計的武器,使用0.30英寸-06槍彈,可單發或連發射擊,從其屬性上看,該槍屬班用機槍,故主要裝備步兵班作為火力支援武器使用。
除了軍用步槍外,館內還有多款民用步槍、比賽步槍等。其中比較罕見的是一支奧地利斯太爾-曼利夏M1910 9.5mm民用步槍,該槍是在斯太爾-曼利夏6.5mm軍用步槍基礎上推出的大口徑民用獵槍,采用9.5×57mm槍彈,主要用于狩獵。
館中的國外機槍共包括1挺重機槍和4挺輕機槍。展示的重機槍是體型巨大的日本九二式7.7mm重機槍,由于槍管上包裹有一片片粗大的散熱片,被中國老百姓蔑稱為“野雞脖子”。該槍是日本從仿制法國哈奇開斯的大正三年式重機槍基礎上改進而來的,采用7.7mm友坂步槍彈,但由于日本過于追求機槍射擊精度,要求以節省槍彈為目標,加之采用了奇葩的彈板供彈,使射速較低,火力持續性差,而且體型巨大,攜帶不便。館中展出的這挺九二式重機槍擁有完整的原配重型三腳架。
九二式重機槍對面是一挺日本大正十一式6.5mm輕機槍,也就是中國老百姓所說的“歪把子”機槍,因其槍托為便于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而得名。這是日本第一型制式輕機槍,設計時采用了步、機槍通用供彈具這一超前理念,安裝有一個大型漏斗裝彈具,只要向其中裝填彈夾就可以持續射擊。其在實戰中暴露出環境適應性差,火力持續性弱等問題。

館中收藏的機槍中還有兩支槍有“親戚”關系,一支是捷克ZB-26輕機槍,一支是加拿大勃然輕機槍。捷克ZB-26 7.92mm輕機槍在抗戰中被中國軍隊大量使用,外形剛硬,棱角分明,插在機匣上方的直彈匣是其形象特征。中國從1927年引進并開始仿造捷克輕機槍,全國有30多家兵工廠能夠制造,甚至連游擊隊簡陋的修理所也能夠熟練修理該槍。在實戰中,中國軍隊往往將其作為重機槍使用,其配用的7.92mm槍彈精度高、威力大,槍管有散熱片,火力持續性好。1935年英國將捷克式輕機槍列裝為制式裝備,稱為MKI型7.7mm布倫輕機槍。二戰期間英國將布倫輕機槍提供給中國軍隊,當時譯為“七七勃然”。但7.7mm口徑的機槍不能適應中國德系彈藥,后委托加拿大專門制造并提供給中國近4萬挺7.92mm口徑的“七九勃然”,有力地支持了中國抗戰。捷克輕機槍與加拿大勃然輕機槍最大的外觀區別是前者采用直彈匣,有槍管散熱片,而后者采用彎彈匣,無槍管散熱片。
此外,館中還有一挺蘇聯捷格加廖夫DP型7.62mm輕機槍,也就是國人俗稱的“轉盤機槍”,由蘇聯工兵中將瓦西里·捷格加廖夫根據戰場需要于1926年設計,采用獨特的47發彈盤供彈。館內這挺DP輕機槍產于1937年,槍號“ΧК112”,該槍在解放初期曾裝備上海公安機關。
館中霰彈槍多為民用獵槍,也包括陳毅、楊帆等原上海市領導曾經使用過的各式獵槍。其中有一支比利時勃朗寧Automatic 5型霰彈獵槍,簡稱Auto-5型霰彈槍,這是世界上第一支實用型半自動霰彈槍,可以發射12號、16號、20號霰彈。該槍是勃朗寧于1898年設計,1902年開始大規模生產,直到1998年才停產。采用槍管后坐式自動原理,槍管下方設有管狀彈倉。木質槍托外形粗壯結實,尾部有橡膠緩沖墊。
館中還有一支美國雷明頓M11霰彈槍,該槍是Auto-5型霰彈槍的授權生產型,勃朗寧很早就將該槍生產許可授予雷明頓、薩維奇、弗蘭基等公司,二戰爆發后更將主要生產線轉移到雷明頓公司,直到1947年比利時恢復槍械生產。
此外,館中還有多支勃朗寧立式或橫式雙管獵槍,甚至有早期的火帽擊發獵槍。

館內藏有大量特種用槍,其中有一支金黃色握把的轉輪手槍大名鼎鼎,這是一支比利時拉諾沃公司(NOVO)6.35mm折疊手槍,刻有圖案的鍍金握把上刻有“1003”的編號,這支小手槍是舊上海“聞人”黃金榮的隨身武器。“聞人”是舊上海灘特有稱謂,指流氓幫會中威勢顯赫的頭面人物。黃金榮從1892年開始在法租界當巡捕,后來當上了刑事處偵探,屢破大案要案。黃金榮在其前半生一直保持警探的身份,甚至做到以前只有法國人才能當的法租界巡捕房督察長,可謂呼風喚雨,1927年加入青幫,連杜月笙也是其門徒弟子。

館中還有一支青幫大亨杜月笙使用的銀色小刀槍,杜月笙發跡前為賣梨小販,削梨功夫了得,發跡后也往往親自為客人削梨以示尊敬。其手中常握一把銀色折疊削梨刀,但這把小刀其貌不揚的外表下卻有一套完整的彈藥擊發裝置,其內可裝一發槍彈,刀身上一個貌似折疊扳手的物件就是扳機。該槍有效射程5m,近距離隱蔽性好,殺傷力大。

還有一支法國 “高盧人”(Le Gaulois)煙盒槍,是由圣·艾蒂安兵工廠于1893~1918年間生產的一種袖珍手槍,形似煙盒,槍管、擊發機分別向前后拉出后可以進行射擊,用于暗殺或自衛。
當時上海的特務機構還使用一種法國MAB曲射手槍,該槍外形如普通袖珍手槍,但槍管彎曲,槍管口部位于手槍套筒頂部前方的開口處,而套筒前部無任何開口,呈密封狀態。槍彈發射后彈頭向前上方飛出,無法擊中正前方目標,該槍一般被用作審訊時威嚇被審訊者的工具。
館內還有一支罕見的柯爾特M1 0.41英寸口徑單發手槍,使用邊緣發火0.41英寸(10mm)槍彈,槍管長2.5英寸(63mm),采用鍍鎳槍身,胡桃木制鳥頭形握把,造型非常美觀。
展示品還有一種毒彈槍,外形像短小的筆,此槍在制造時就將經過劇毒溶液浸泡過的槍彈壓入彈膛,為一次性用槍,往往用于暗殺或刺客行蹤暴露后自殺。此外,館內還收藏有大量鋼筆槍、拐杖槍、瓦斯槍、雙扳機分動練習槍等特種槍械,可謂大開眼界。
可以說,公安博物館濃縮了上海灘十里洋場背后一個半世紀的風風雨雨,各個時代的警察們伴隨著這座城市的日出和月落不斷演繹著各類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