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黃雀
在國人的記憶中,抗戰大刀永遠泓邃。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三省淪陷,日本侵略者開始瘋狂侵華,中華民族陷入水深火熱之中。1933年3月,國民革命軍第29軍大刀隊在長城關口喜峰口一戰的勝利令無數國人感動。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中,29軍再次用大刀向日本侵略者顯示了中華兒女的英勇無畏。


盧溝橋抗戰的消息傳到上海,正在上海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年僅23歲的作曲家麥新(1914~1947年,原名孫培元,別名默心、鐵克)以火山噴發般的創作激情,連夜譜寫了高亢激昂的《大刀進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后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它消滅!把它消滅!沖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當時歌名上還附有“獻給29軍大刀隊”的副標題。
《大刀進行曲》在中國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隨即傳唱大江南北,響徹全國軍隊和民眾之中,成為抗戰時期最鼓舞人心的一首戰歌,自此29軍大刀隊和大刀一并成為全國甚至是整個中華民族奮起抗戰、抵御外侮的象征。
后來,根據演唱效果和實際需要,原創的《大刀進行曲》將“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改為“全國武裝的弟兄們”,將“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改為“咱們中國軍隊勇敢前進”。歌曲以怒吼般的音調噴涌而出,塑造了揮舞大刀向鬼子勇猛沖殺的中國軍人的英雄形象,唱起來像大刀一樣勢不可擋。歌曲在節奏上也很獨特,如:“把它消滅,把它消滅。沖啊!”頗似戰場上短兵相接、手持大刀向敵人沖去時的吶喊,剛勁有力!最后一聲:“殺!”戛然而止,充分表現出了中國軍民對日寇無比的憤怒與仇恨。
這首歌曲被當時進步的文化界推選為優秀的中國抗戰音樂,并翻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
從那時起,抗日勇士高舉大刀的形象深深地固化在國人心中,抗戰大刀成為民族團結、共同抗擊侵略的精神象征。
“破鋒八刀”口訣是我國蘭州武術名家馬鳳圖(1888-1973年)在抗戰時期為西北軍編寫的,是專門針對日本鬼子擅刺的特點而總結出的簡單實用的八套刀法,這些刀法為西北軍訓練出的大刀隊在抗擊日寇的戰斗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口訣共八句:“迎面大劈破鋒刀,掉手橫揮使攔腰,順風勢成掃秋葉,橫掃千軍敵難逃,跨步挑撩似雷奔,連環提柳下斜削,左右防護憑快取,移步換形突刺刀。”每一句描述的是一套用刀招式,每招每式都干凈利落,刀刀可中敵之要害。
此刀法包括上步左劈刀、上步右劈刀、跟步下按刀等動作。劈刀是指刀從上向下揮動的一種刀法,力達刀刃,刀與手臂呈直線。按刀是指刀刃向下,雙手按壓刀柄進行短促移動的一種刀法。
當敵方刺我時,我上左步或右步換位,大刀從敵方中門斜向下劈,故稱迎面大劈。破鋒,即破敵刺刀之意。
此刀法的關鍵是右腳或左腳上步自然換位使得敵方槍刺刺空,我一刀把敵方槍刺隔開,反手一刀砍敵方頸肩處。如果我刀劈空,敵方必收槍后縮,在我出擊時出槍反擊。我此時仍需要向前沖,左手放在刀背上助力向下壓。一邊劈一邊往后收,連劈帶按帶后拉刀,用于壓住敵方刺來的槍。

此刀法包括上步斜上架刀、上步橫抹刀、上步轉身橫掃刀等動作。當敵方刺我時,我舉刀架至頭頂上。接著上步用刀橫抹敵頸部,敵方必收槍急退,我上步轉身橫掃其腰部一刀。
此刀法包括上步撩刀、上步掃刀等動作。當敵方刺我時,我上步撩其握槍的前手,敵方必縮手,我趁勢掃其上身中段。
撩刀是指刀由下向上移動并進行撩割的一種刀法。
此刀法包括上步左平掃刀、上步右平掃刀等動作,是我運用腰力橫掃敵方腰部,一刀不中再掃一刀。
此刀法包括上步撩刀、上步挑撩刀等動作,是我以刀挑撩敵方握槍的前手,隨即撩敵方身體側面。
挑刀是指刀由下向上移動的一種刀法,與撩刀的區別是要求力達刀尖,刀與手臂呈一直線。
此刀法包括上步撩刀、上步削刀等動作。撩刀術語為提柳,一個技法是抓住敵方槍桿直接撩敵方腋下,另一個技法是直接撩敵方握槍的前手,敵方必收槍后退,我立即弓步削其膝蓋。
此刀法包括左上步架刀、右上步架刀、上步劈刀等動作,是利用左上步架刀、右上步架刀動作向左、右磕擋敵方的刺刀,特點是動作快。然后上步下劈,故稱快取。
此刀法主要包括繞步并進行向前刺擊等動作,是利用步法轉換位置徑直刺向敵方胸部。因左右腳輪換上步,故稱移步換形。
這八套刀法的演示圖見后頁。
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連漢威金屬公司于2014年3月開始研制抗戰大刀,于2014年11月研制成功,整個研制過程分為初期、中期及后期3個階段。
公司的研究團隊首先收集了大量的歷史老照片,并對多家博物館中的古董級抗戰大刀進行考證。由于抗戰大刀的款式較多,研究團隊最終確定以當時最流行的一款作為參考藍本進行研制。
在確定參考藍本后,研究團隊對藍本的各種尺寸進行測繪并繪制各個部件的圖紙,確定使用什么材料制作刀身、刀柄、護手等部件,制定好加工工藝流程,制作相關的金屬模具及卡具。
在這一階段,研究團隊設計制作出數款樣品,進行了4次試驗,微調彼此之間的尺寸配合度,以確定每個部件的各項指標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在后期階段,研究團隊主要是對抗戰大刀進行細化完善,如刀身表面進行做舊處理,制作黑色布制刀鞘,刀環處加裝紅綢布等。刀身表面做舊處理,不但可以起到防腐蝕的作用,同時可以使其具有歷史滄桑感,更加接近古董級抗戰大刀的原貌。黑色布制刀鞘上設有背帶,可以將抗戰大刀及其刀鞘背負在身上。刀環處加裝紅綢布,使抗戰大刀增加威風凜凜之感。

紀念版抗戰大刀由刀身、刀柄、護手及刀鞘等部分組成。全刀質量1.13kg(不含刀鞘),全刀長900mm,刀刃長580mm,刀身最寬處為97mm,最窄處為43mm。
刀身由彈簧鋼材料打造而成,其上制有兩條細長的血槽;刀身上方制有一個小孔,用于將刀繩的一端系于其上,另一端系在護手或刀柄上,使用者不加裝刀鞘也可背負;刀身表面用漢威公司獨創的酸液進行做舊處理。這些設計與處理,使抗戰大刀的原貌在紀念版抗戰大刀上得以再現。
刀身根部靠近護手處刻有“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及其英文字樣,另一側刻有“漢威金屬”、漢威公司的徽標及英文“DALIAN CHINA”(中國大連)字樣。

護手由優質黃銅鑄造而成,表面經過石洗處理,厚重、堅固且美觀。石洗處理是將護手放入一些特殊的陶瓷顆粒中進行攪拌,這些陶瓷顆粒會將護手的表面打磨拋光,使護手形成亞光表面或亮光表面。
護手外觀呈元寶狀,兩端向前彎曲呈圓形,并加工有圓孔,與刀身上方的小孔配合,可用于系縛背繩。這種兩端向前彎曲的結構設計可以格擋順刀身砍下的對方兵刃。
刀柄的內芯與刀身為一體式結構,后端加裝有刀環。刀柄內芯外部包裹硬木,并用黑色長條真皮進行纏綁,使刀柄結實堅固防滑。刀柄較長,為240mm,一般男性使用者的單手寬約100mm,這樣的刀柄長度適于其雙手握持。
刀環上系有紅色綢布,紅色綢布為一塊29×24cm的長方形布料。
刀鞘由前、后兩片黑色尼龍混紡布料制成,質地較硬。刀鞘全質量0.36kg,其外形與刀身相似,尺寸比刀身略大,恰好裝入刀身,而護手、刀柄則露在刀鞘外部,便于使用者從刀鞘內抽刀。
刀鞘的上部及刀刃處封閉,而下部及刀背處開口。刀鞘的刀背位置開口處設有兩個絆帶,絆帶上設有金屬環,絆帶可通過金屬環系緊或放松。將刀身從刀鞘下部插入刀鞘后,需要系緊絆帶,以固定刀身,使其不能從刀鞘內脫出;將刀身從刀鞘內抽出時,需要放松絆帶。刀鞘上還設有背帶,背帶的長度可調,背帶長度最大可調整到120cm,最短可調整到60cm,以滿足使用者體型胖瘦的需要,使用者可根據需要斜跨背負或單肩背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