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圓滿成功,盛況空前。這既是一次為國人振奮民族精神的盛會,也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國外交理念的盛會。
這次紀念活動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最新實踐,也是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成果的一次集中檢驗。50個國家的32位領導人、18位政府高級代表、10位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應邀出席紀念活動,30個國家的47個軍隊方隊、代表隊和觀摩團共襄閱兵盛舉。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并會晤各國領導人,宣布裁軍30萬,展示了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和能力,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贊譽。中國領導人在一系列雙邊會晤中提出對接發展戰略、促進互利雙贏的合作倡議,得到各方積極響應。紀念活動充分展現出,今天的中國外交更加自信從容,更富進取精神,更有責任擔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新時代呼喚新思路,大外交需要大格局。緬懷先烈是為了傳承精神,紀念勝利是為了開創未來,以紀念活動為起點,中國將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堅實的步伐,踏上開拓具有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征程。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旗幟鮮明堅持和平發展這一戰略選擇。中國歷來崇尚和平和諧,反對強權霸權,已經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寫入憲法和黨章,致力于通過和平、合作的方式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中國決心避免大國沖突對抗的“修昔底德陷阱”,致力于建立新型大國關系。中國堅持親誠惠容,近睦遠交,致力于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爭端和分歧。中國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斡旋地區熱點、反恐防擴散合作,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始終不渝奉行合作共贏這一價值取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既是中華傳統美德,也是中國外交得道多助的重要原因。中國外交倡導合作共贏,主張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占,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中國發展依托合作共贏,中國從深入參與全球化價值鏈中實現自身發展,2014年貨物和服務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約10.5%,實際使用外資約1200億美元。中國方案貫穿合作共贏,“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國際產能合作,不僅將為有關國家和區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也將面向世界提供開放合作新的平臺。中國作用體現合作共贏,中國將不斷擴大與世界各國共贏合作的區域范圍,并將其擴展到政治、安全、文化等各個領域,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網絡、海洋等各領域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共享持久安全。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腳踏實地推進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高遠目標。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各國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中國認為,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地球村,人類成為一個大家庭,國家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做和平與發展的維護者和促進者,不應互相拆臺,而應互相補臺。中國倡議,各國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共商發展大計,共倡互學互助,共克艱難險阻,共創美好未來。中國主張,各國共同維護和完善以聯合國為核心的當代國際秩序,忠實踐行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和公認國際關系準則,推動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增強發展中國家發言權和代表性的方向發展。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堅持不懈探索構建全球伙伴關系這一有效途徑。近現代國際關系往往呈現或是結盟、或是對抗的組合模式,針對第三方的利益集團往往引發猜疑對抗的輪番升級。中國在堅持不結盟原則前提下廣交朋友,構建伙伴關系,就是要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新路。面對一系列新挑戰新威脅,各國應該充分認識到,國與國之間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異也是伙伴。各國應該努力探索構建不設假想敵、不針對第三方的包容性、建設性伙伴關系。正是秉持這一理念,中國已經同75個國家、5個地區或區域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中國愿與各國一道開辟國與國結伴同行新模式。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養分,汲取了人類歷史上大國興衰的諸多教訓,順應了當今時代發展的潮流,與歷史上傳統的大國外交有著本質區別。中國不搞國強必霸,而是堅持和平發展;中國不搞強權政治,而是堅持國際關系民主化;中國不搞零和博弈,而是堅持合作共贏;中國不搞唯利是圖,而是堅持正確義利觀。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更加積極有為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有利外部環境,更加積極主動地把中國機遇與世界機遇相互轉化,更加積極進取地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
(作者系外交部政策規劃司司長)
(責任編輯:魏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