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勝權
秋光初灑,云凈風輕。2015年9月8—10日,由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和中央紀委國際合作局共同舉辦的“2015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在京召開。來自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八十多名前政要、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學者、反腐工作者參加會議。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王岐山和與會代表坦誠對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理事會名譽主席王家瑞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講話。中央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部長黃樹賢,南非前總統姆貝基,澳大利亞前總理、工黨前領袖陸克文,意大利前總理達萊馬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陳向群、監察部副部長陳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中共北京市海淀區委書記等參與政策制定、執行的高層及地方官員代表,從不同角度為與會代表介紹中共從嚴治黨的考量、舉措和地方實踐,開通“對話直通車”。中聯部副部長、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理事會主席郭業洲主持開幕式,在閉幕式上做總結發言并舉辦新聞發布會。中聯部部長助理丁孝文主持閉幕式。會議取得預期效果,數十家中外媒體予以不同形式的報道,引起海內外輿論界廣泛關注與熱議。
政要云集:我們是帶著問題來的

十八大以來,從八項規定、反四風、打虎拍蠅,到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中共反腐的決心、力度和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名聲在外。外界在密切關注的同時也不乏疑問、困惑甚至誤解。倫敦國王學院劉氏中國研究院院長克里·布朗直言:“我是帶著很多問題來的,要抓住這次機會找找答案。”中共作為執政黨,肩負著從嚴治黨的使命,面臨著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懲治腐敗的重大課題,同時也必須思考,如何通過加強與外界的對話交流,在實現依法治國的路上增進相互了解、汲取多方智慧、尋求國際共識。
王家瑞部長在開幕式主旨發言中講到,“當前的腐敗和反腐兩軍對壘,呈膠著狀態,反腐敗是一場輸不起的斗爭。”他指出:“中共解決腐敗的方法是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約束。我們黨有我們黨的紀律、有我們黨的規矩,我們不會失去我們的人民。但這樣的實踐當中我們還需要克服很多困難,最終跳開周期律。”這番話引起了莫桑比克前總統格布扎的共鳴,他評價道:“我沒想到中共會邀請這么多執政經驗豐富的政要和多年研究中國問題的‘中國通’,毫不避諱、開誠布公地討論政黨治理和腐敗,你們的勇氣令人敬佩。”
本次對話會選擇“從嚴治黨:執政黨的使命”為主題,主動回應外界關切,旨在為背景不同、觀點各異的參會者提供一個思考、提問、交流、探討的平臺,以從嚴治黨為切入點,更客觀、全面地認識中國共產黨從嚴治黨、依法治國、反腐敗的出發點、舉措和阻礙,更理性、深刻地認識中國依法治國的前景和挑戰。
和而不同:條條大路通羅馬
與會者圍繞廉潔政治的實現途徑、腐敗與執政黨自我監督、國法與黨紀的關系、共筑防腐反腐國際網絡等四個議題展開討論,有的立足于哲學基礎、文化根源,有的援引歷史教訓、工作經驗,時而各持己見,時而異口同音,時有共鳴產生,不同觀點的交流使討論十分熱烈,或引人深思,或給人啟迪。

腐敗的土壤在哪里?反腐敗有哪些有效途徑?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指出,腐敗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與人性相關,因此反腐必須要依靠文化和價值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勸導作用十分重要。同理,執政黨要力行自我監督,居高位而不易其本,重使命,建制度,防控腐敗。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費立民教授則認為滋生腐敗的土壤是社會體制架構的弊端,因此反腐要不斷優化機制設計,主張明確劃分各級司法機關的職權范圍。有的與會者立足于全球化和市場化兩大時代特征,指出腐敗是社會價值觀受經濟利益蠱惑、政治權力被市場力量裹挾的結果,很多時候披著“道德風險”的外衣升級為“腐敗2.0”,權力制衡和司法獨立才是明智之策,要通過完善內部制度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為每一項職責都配上“第二只眼”。
如何從國際比較的視角認識國法與黨紀的關系?面對有的與會者提出的“既是搖滾明星又是中共黨員究竟應該遵守黨紀還是國法”的疑問,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清晰地闡述了二者的辯證關系:黨紀嚴于國法,是紅線;國法高于黨紀,是底線;黨紀與國法相互促進、相互保障。從嚴治黨要求黨員嚴格遵守黨紀,同時遵守法律。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高遁進一步指出,政黨的紀律獨立于法律,甚至可能與法律沖突,只有黨紀與國法相一致,才能鞏固依規治黨的公信力,贏得人民支持。
如何共筑防腐反腐國際網絡?腐敗是社會毒瘤,各國皆欲除之,但制度機制的差異增加了國際反腐敗合作的難度。與會者一致認為,建立并不斷擴大反腐敗共識,是有效開展跨國、跨地區反腐敗合作的基礎,應在《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基礎上摒棄政治干擾,協調機制特性,用尊重促進理解,以行動積累信任,構建去意識形態化的國際反腐敗網絡。
岐山來了:中國反腐為什么行
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成為中國政壇上最引人關注的焦點之一,領導“打虎軍團”的中央紀委也成為社會大眾、媒體報道、學界討論的熱點。“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反腐關乎黨心民心,還得接著干”,“紀律底線不可觸碰,誰違紀就處理誰決不放任自流”……曾被外媒稱為“中國最神秘部門的掌門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王岐山每次露面、講話都離不開反腐,都會傳遞反腐新信號。他在這次對話會上的現身說法,帶給與會代表們不小的震撼和收獲,成為會議的又一亮點。
劍橋大學政治國際研究系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得知自己作為與會者代表在會談中有機會與王岐山“零距離”交流,十分興奮:“既然岐山來了,這樣難得的機會當然不能放過。”他的問題很有代表性,且直接坦率:“中共為什么要從嚴治黨?有何特色?”“中國的反腐會持續多久?根本動力從何而來?有沒有遇到阻力?”王岐山一一進行了解答。他強調說,執政黨的使命決定了必須從嚴治黨,執政黨對人民的承諾就是它的使命。要兌現承諾,執政黨必須對自身嚴格要求。他還著重指出,“中國的反腐不是一場運動,不是刮一陣風而已”。中共執政的合法性來自于歷史,來自于人民的選擇,也只有贏得人民對黨的信任和信心才能應對嚴峻復雜形勢、戰勝各種挑戰,無論是反腐敗、黨風廉政建設,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離不開全社會的強大凝聚力。王岐山自信坦誠的講述使與會代表既了解了中共從嚴治黨任務的艱巨,又感慨于中共迎難而上的氣魄。
知行合一: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本次對話會日程緊湊、活動多樣,研討考察并重,各種考察活動形式新穎,與會者們對中共從嚴治黨的理論認識的骨架上增添了血肉,理解更為直觀、全面、深入。
專題研討結束后,中外與會者來到北京城中心一座看上去與一般辦公樓別無二致的建筑,參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了解反腐敗、抓黨紀、辦案件的“線上工作”。參觀完安靜整潔的辦公區后,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負責同志詳細介紹了網站工作內容、功能設計及工作分工,著重講解了“群眾身邊的‘四風’和腐敗問題監督曝光網絡平臺”的運行方式和重要作用,展示了中央紀委工作的高透明度和高效率,令人印象深刻。
隨后,與會者又來到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走進莊嚴肅穆的法庭,現場旁聽一起公務人員職務犯罪案件的庭審,如此近距離、無障礙地觀感經歷成為很多與會者的“初體驗”。美國國家傳播學會會員杜曉暉感嘆道:“沒想到這輩子第一次進法院居然是在中國。”旁聽結束后,法院負責人和與會者們座談,與會者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從法院案件審理權的獨立程度到陪審員的職責,從職務犯罪的量刑標準到黨紀處分和法院審理的關系,法院負責人一一予以解答,與會者對中共和司法機關、黨紀和國法之間關系的理解也逐漸清晰起來。活動接近尾聲,法院一樓大廳墻上雕刻的多語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文再次令與會者們驚嘆,紛紛駐足拍照留念,“憲法墻”變成了“留影墻”。
在京日程結束后,與會專家學者們專程前往浙江省考察從嚴治黨的基層實踐。在杭州,泛舟西湖,參加“政黨治理與地方發展”沙龍,與地方紀委及黨員干部共話黨組織基層建設,深入了解中共領導地方發展、黨組織建設的具體做法和經驗。在德清縣,除了與縣領導班子座談,了解新農村建設實踐外,還入戶拜訪,當面聽村民們講述村里的黨、身邊的黨,親身體會基層黨組織在地方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荷蘭萊頓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教授彭軻直接用漢語跟村民聊了起來,還打趣道:“我這次也算是上山下鄉,到群眾中去。”
蓄中宣外:我們一直在路上
2014年,對話會以“中國改革:執政黨的角色”為主題,主動開啟了與世界對話的一扇窗,當時郭業洲曾將對話會比作“中共與外部世界互動的旋轉門”,把外面的意見轉進來,把里面的信息轉出去,增進相互理解。2015年,這扇旋轉門在繼續旋轉,轉出去的信息更詳盡具體,方式更別具心裁,轉進來的聲音更多樣,來源更廣泛。從嚴治黨是中共永恒的使命,對話會的旋轉門也會一直轉下去。
(作者單位:當代世界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