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敬鑫 林劍貞
2015年7月9日,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七次會晤上發表了題為《共建伙伴關系共創美好未來》的演講,闡述了中國對伙伴關系構建的四點倡議,即維護世界和平的伙伴關系、促進共同發展的伙伴關系、弘揚多元文明的伙伴關系、加強全球經濟治理的伙伴關系。這一重要理念是對中國構建伙伴關系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也是著眼新的國際形勢提出的又一個“中國觀點”和“中國方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期間,來自49個國家的領導人和政府高級代表以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等10位國際和地區組織負責人應邀參加,另有30多個國家派出的近1000人規模的外軍方隊、代表隊和觀摩團,這也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的伙伴關系網絡取得的成效。
中國伙伴關系的建立與完善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外交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就是伙伴關系。伙伴關系的理念與實踐表明,中國是國際社會的積極合作者和融入者,是國際體系的積極建設者和貢獻者,是世界和平、發展、合作的倡導者和推進者。

一、與西方大國伙伴關系的發展
大國是中國整體外交格局的關鍵。與大國關系狀況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的總體外部環境,也成為中國從地區大國走向全球性大國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中國很早便注重與西方大國發展伙伴關系。
中美關系方面,經歷了1997年11月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到2011年1月的中美合作伙伴關系,再到2012年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期間首次提出建立“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理念。2013年6月訪美時,他對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核心內涵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沖突、不對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贏。2015年9月訪美期間,雙方就在新起點上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系進行了更深入地探討,習近平主席更是為此指明了具體路徑:正確判斷彼此戰略意圖、堅定不移推進合作共贏、妥善有效管控分歧、廣泛培植人民友誼。
中法關系方面,1997年5月,雙方宣布建立面向21世紀全面伙伴關系,這是中國首次同西方大國建立這種新型關系。2004年1月,中法全面伙伴關系提升到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14年3月,習主席訪法時建議雙方,“始終視對方為優先戰略伙伴”。
中英關系方面,1998年10月,雙方建立全面伙伴關系。2004年5月,《中英聯合聲明》將兩國關系確定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15年3月,習主席在會見英國劍橋公爵威廉王子時表示,中英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正在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中德關系方面,2004年5月,中德宣布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伙伴關系。2012年,在建交40周年之際,中德關系提升至戰略伙伴關系。2014年3月,雙方決定將兩國關系再升格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為中德關系發展進一步確定了方向。
中日關系方面,1998年11月,雙方曾建立致力于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2008年12月,中日韓共同簽署了《三國伙伴關系聯合聲明》。但自此之后,中日伙伴關系再無明顯進展。
中澳關系方面,2013年4月,在博鰲論壇期間,雙方一致同意構建相互信任、互利共贏的戰略伙伴關系。2014年11月,雙方決定把雙邊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在多邊層面,早在2003年10月,中歐便決定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14年3月,習主席訪問歐盟總部時,雙方發表了《關于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
二、對周邊國家伙伴關系的推動
周邊是中國安全和發展的“生命地帶”。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要謀大勢、講戰略、重運籌,把周邊外交工作做得更好。
中俄關系方面,1996年,雙方將1994年確立的建設性伙伴關系提升為戰略協作伙伴關系。2011年6月,進一步提升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2013年3月,習主席訪俄期間,中方強調中俄互為最主要、最重要的戰略協作伙伴。2014年5月,雙方發表了《中俄關于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新階段的聯合聲明》。2015年5月,習主席再次訪俄時,雙方發表聲明稱,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處于歷史最好時期。
中韓關系方面,1998年,雙方建立面向21世紀的合作伙伴關系。2008年5月,兩國將中韓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提升為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14年7月,習主席訪韓,雙方表示將成為共同發展的伙伴、致力地區和平的伙伴、攜手振興亞洲的伙伴、促進世界繁榮的伙伴。
中印關系方面,2005年4月,雙方宣布建立中印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13年5月,雙方決定進一步加強這種伙伴關系,推動兩國合作取得新成果。
中巴關系方面,1996年12月,兩國領導人確定了建立面向21世紀的中巴全面合作伙伴關系。2005年4月,雙方宣布,發展更加緊密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15年4月,習主席訪巴期間,雙方將中巴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提升為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中越關系方面,2008年5月,雙方領導人一致同意,建立和發展中越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15年4月,越共總書記阮富仲訪華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始終把握中越關系發展正確方向,推動中越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中蒙關系方面,2003年,中蒙建立了睦鄰互信伙伴關系。2011年,雙方建立戰略伙伴關系。2014年8月,習近平主席訪蒙期間,兩國元首會談中,一致決定,將兩國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另外,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與斯里蘭卡、阿富汗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中緬、中柬、中泰、中老均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中國與尼泊爾則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關系。2014年11月,中國還與孟、柬、老、蒙、緬、巴、塔七國共同舉辦了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對話會。
在多邊層面,1997年底,中國與東盟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伙伴關系。2003年10月,中國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條約》,同時宣布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2004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六國元首在塔什干宣言中確認彼此成為平等伙伴,力求為世界和平穩定作出貢獻。2014年APEC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發表主旨演講,倡導各方共同建設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的亞太伙伴關系。
三、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伙伴關系的進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和平友好、互相支持、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為原則,積極發展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關系。
在非洲,中國與非盟建立了新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斷開創中非友好事業的新局面,堪稱南南合作的典范。2013年3月,習主席出訪非洲時,發表題為《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的重要演講,用“真實親誠”概括中非關系,強調中非從來都是命運共同體。在具體國家方面,中國分別與埃塞俄比亞、南非、尼日利亞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及戰略伙伴關系。
在拉美,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便與巴西、委內瑞拉、墨西哥、阿根廷和秘魯建立了各有側重的戰略伙伴關系,與智利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關系。2014年7月,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會晤在巴西利亞舉行,宣布建立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并宣布成立中國—拉共體論壇。
在中東歐地區,2012年4月,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在華沙舉行,與會領導人表示,將以戰略眼光從長遠角度看待彼此關系,建立面向未來、共同發展的友好伙伴關系。
在中東,中國已與沙特、敘利亞等國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內容廣泛的友好合作關系。2006年,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則明確提出建立中阿新型伙伴關系。
在南太平洋,2014年11月,習主席與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薩摩亞等八個太平洋島國領導人舉行集體會晤,共商合作發展大計,一致同意建立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戰略伙伴關系。
中國伙伴關系的主要特點
2015年3月8日,王毅部長就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到2014年年底,我們已經同七十多個國家和諸多的地區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基本形成覆蓋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我們的好朋友、好伙伴越來越多。
在中國現有的伙伴關系網絡里,根據關系的密切程度和力度一般可以分為:合作伙伴(Partnership)、全面合作伙伴(Comprehensive Cooperative Partnership)、戰略伙伴(Strategic Partnership)和全面戰略伙伴(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全面”指的是合作領域不僅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也包括文化、環保、社會等領域;“戰略”則意味著合作層次更高或者著眼點更高,雙方從整體上、全局上、核心利益和未來發展趨勢上都具有一致性;“合作”指的是政策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其中不加戰略修飾語的合作多指經濟合作;“友好”指的是政治關系良好。
與西方主要大國間的同盟或者伙伴關系相比,中國的伙伴關系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平等性。國家不分大小貧富,都要相互尊重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相互尊重各自選擇的發展道路與價值觀念,平等相待,相互理解支持。二是互利合作性。伙伴雙方摒棄傳統的“零和”思維,秉承“正和博弈”,以互信為基礎,開展坦誠合作,實現雙贏目的。三是可持續性。中國所倡導的伙伴關系并非一時之需,而是一種政策需求和戰略導向,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國家關系發展模式,意在將其長期保持和發展下去。四是非排他性。超越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異同,最大限度地謀求共同利益與共同夢想。伙伴關系之所以能被更多國家接受,緣于其積極的、非排他的特性,順應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潮流。五是非同盟性。它與軍事同盟最大的區別是不設假想敵,不針對第三方,排除了軍事因素對國家間關系的干擾。中國與伙伴方不簽署任何條約,彼此不受結盟條約和義務約束,行為自由。
中國伙伴關系的重要功能
一、伙伴關系的提出是強化中國特色大國形象的重要支撐
2013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注重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社會主義大國形象。這四種形象分別體現了中國在歷史文化、自然國情、外交政策和社會性質這幾個方面的特色,為我們對內建設好、對外展示好中國大國形象指明了方向。
在塑造和傳播中國特色大國形象的過程中,伙伴關系可以發揮獨特作用。雖然中國不是伙伴關系這一概念的首創者,但我們為其注入了中國特色的理念和智慧。中國通過持續構建全球伙伴關系網絡,與其他國家一起面對和平發展問題,一道解決地區和全球熱點問題,不斷貢獻著中國智慧,彰顯著傳統文化中的包容、和諧,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義務。與此同時,更多的國家和民眾在伙伴關系框架下,對中國的認識逐步深化,與中國的共識越來越多,誤解越來越少,理解越來越深,中國的形象也自然越來越全面、客觀。
二、伙伴關系的主張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旨在走出一條區別于傳統西方大國靠戰爭和對外擴張實現崛起的強國之路,因此,需要有獨具特色的理念加以引導。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中國夢、正確義利觀、中美新型大國關系、亞洲安全觀,等等。這些新理念在傳承中國一貫的外交理念基礎上,進一步清晰勾勒出中國對當今世界和中國外交的戰略思考輪廓,為當代國際關系注入了鮮明的中國元素。
梳理近年來中國在不同伙伴關系構建過程中的主要倡議可以發現,我們在政治領域的主張主要是“平等、對話”,在經濟領域的主張主要是“合作、共贏”,在文化領域的主張主要是“互鑒、共榮”,在國際問題領域的主張主要是“共擔、共享”。這些高頻詞無疑與中國的整體外交理念相輔相成,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的具體呈現和延伸。
三、伙伴關系的實踐是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的重要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對外工作理念,使我國對外工作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多年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實踐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主張結伴而不結盟,在堅持不結盟原則的前提下廣交朋友。以2014年為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這一年風生水起。這其中,伙伴關系更是亮點紛呈:深化了與俄羅斯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以及與歐盟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推動了與德國、澳大利亞、韓國、蒙古國等國家之間伙伴關系的升級和拓展,實現了與“拉共體”以及南太地區伙伴關系的建立。正是通過這些伙伴關系的持續推進,才不斷豐富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開拓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道路,也收獲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成果。可見,伙伴關系的實踐有望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發動機,持續為大國外交新局面的開創注入動力。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的伙伴關系網絡也會越來越緊密、越來越有力,對中國持續融入國際社會、樹立良好國際形象、履行好大國責任、完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第一作者系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傳播戰略室副主任;第二作者單位:中共汕頭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