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青
【摘要】“碧山共同體”是左靖與歐寧等策劃團隊在反思中國農村現有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做出的一個嘗試。其初衷是對農業傳統的憂慮和對過度城市化的批判。“碧山共同體計劃”動員各地的知識分子、藝術家前來碧山,通過讓知識分子、藝術家與農村居民共同協作,試圖提供一種新的鄉村建設思路,從而避免農村被簡化為旅游景點或迅速地被城市吞噬。
【關鍵詞】碧山共同體黟縣百工傳統手工藝
一、鄉村建設的背景和意義
(一)背景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鄉村建設運動對于許多研究者來說,是中國農村社會發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會運動,即使是對今日的農村發展都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與任何社會運動一樣,鄉村建設運動的產生和發展有其厚重的社會背景,以救濟和改造農村為目的的運動也總是和知識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對于如何解救和復興農村的做法眾說紛紜,發展工業、旅游業等是最常見的手段。但殊途同歸的是整個實驗性的活動都以閉合性區域為單位,發起者在這片熱土以自己的理想為指導實驗著獨特的想法,并將村民們統一招至于此,為達到預期的目標而從事種種活動,以此改善村民生活狀態、豐富村民精神世界。在整個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注重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著重繼承和傳揚著傳統文化。
(二)意義
每年多少青壯年離鄉背井尋求一個更好的發展機會只為養家糊口,老人和孩子被家庭經濟支柱留在家中過著清貧孤單的日子。孩子上不起學、老人無人照管。而鄉村建設就是為了調和這個矛盾,讓年輕人留在家里也能有良好的發展機會,在過好日子的基礎上也能享受天倫之樂。讓新一代的青年了解鄉村、自愿留在農村,自己發展的同時也繁榮和繼承了鄉村文化,挽救岌岌可危的傳統文明,讓百姓還有根可尋。
二、碧山共同體計劃
“碧山計劃”活動的發起人是歐寧和左靖。在他們2007年第一次造訪徽州農村時就被黟縣碧山村的自然風光、文化和歷史遺存吸引,這兩個城里來的藝術家有一個宏大的藍圖,想要承接本世紀初以來的鄉村建設事業,探尋失落的歷史文化傳統,重建鄉村公共生活。
2011年6月5日,“碧山計劃”在廣州時代美術館正式啟動,并在此舉辦了一系列各種形式的活動,探索徽州鄉村重建的新的可能,尋求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的鄉村建設模式:集合土地開發、文化藝術產業、特色旅游、體驗經濟、環境和歷史保護、建筑教學與實驗、有機農業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的鄉村建設模式。
“碧山共同體”是策劃團隊反思中國農村現有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做出的一個嘗試。其初衷是對農業傳統的憂慮和對過度城市化的批判?!氨躺焦餐w計劃”動員各地的知識分子、藝術家前來碧山。通過讓知識分子、藝術家與農村居民共同協作,試圖提供一種新的鄉村建設思路,從而避免農村被簡化為旅游景點或迅速地被城市吞噬。
其實把村子圍起來收門票很簡單,但是這種方式卻是這兩位知識分子最無法接受的?!艾F有的單一旅游開發模式既不關心農村自然生態的保護和發展,也不致力于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與復興,只是讓更多游客蜻蜓點水到此一游,觀看毫無生氣的樣本,無法激起對鄉村重建的更多參與?!?/p>
三、黟縣碧山村鄉村建設活動
以碧山共同體計劃為藍本,碧山村實施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包括“黟縣百工”以及“碧山豐年慶”、創辦《碧山》系列雜志等后續活動。在這之中,“黟縣百工”的份量最重,它是一個長期調研項目,是所有成果的來源。主要目的是對黟縣全境所有村莊、縣城現存或已消失的民間傳統手工業進行全面普查,通過走訪和拍攝記錄,建立起一個黟縣傳統手工業的數據庫,為引進外來力量激活當地生產提供基本資料,也為從外面引進的藝術家、設計師、建筑師和音樂人等的工作找到一個切入點。可以說,“黟縣百工”項目是一切可以順利進行的基礎。
作為知識分子支持鄉村文化建設的“碧山計劃”的一部分,其調研開始于2011年7月15日,目的在于復興傳統手工藝。
在隨后的近三年時間里,來自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們共進行十期調研工作,參加人數近八十人次,記錄了九十項黟縣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其中包括省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該調研項目探討的是如何讓傳統手工藝在現代獲得新生,如何讓手工藝在產業化中擁有一席之地。
尋訪“黟縣百工”的工作,重點關注了以下三點:一是做檔案式的收集和整理,忠實記錄下每門手藝的時令、工序和用途;二是通過調研手工藝來了解工藝人和他們的精神世界,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以及當下徽州鄉村的社會經濟狀況,其中包括手工藝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工業品的入侵對于手工藝的影響等;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向從事手藝工作的匠人學習,探索新舊事物的融合,實現民藝再生。即希望搭建一座設計師、藝術家與民間手工藝人進行合作的橋梁,改進和創新民間手藝的工藝和設計,使之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讓手藝以及手藝所承載的農耕文化因子傳承下去。
《黟縣百工》一書對黟縣人的生活方式進行全面整理,對每一項目的制作流程、工藝細節、歷史源流、背后的工匠藝人以及他們的家庭狀況都有詳盡的記述。這份田野考察記錄,成為了非常有價值的原始材料,對于以后人們展開農村生活史、經濟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引入外來力量進行文化保育和傳統手工業的激活再生等工作均大有助益。
傳播發展的力量——與時代接軌的藝術
天然生成的寶物,美妙之處讓人驚艷不已,再若是加以妙手創作,精巧細致足已與天工媲美,那更是讓人多了一份崇敬之情。一件美好的木雕作品的完成,用時之長,工序之多,絕是超乎人們想象的。這也是手工藝品珍貴所在,其中包含的不只是熟能生巧的技藝,還有包含熱愛的真心。相較于流水線上的制品,更需要人們的真誠相待。這是人與人之間,用真心換真誠的鐵照。
“黟縣百工”調研過程中,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參與調研的學生在被問及更喜歡哪一個箱子的時候,她毫不猶豫的在傳統與新式兩個不同畫作的樟木箱中選擇了老式傳統徽州山水的箱子。汪德洪大師說:“你選擇這一個是因為那是你沒有經歷過的景致,假如你買回了現代畫面的樟木箱,將來你的后代也會像你現在一樣珍視這個樟木箱,因為這也是他們沒有經歷過的景致”。所以說,藝術品遠遠不單單止于一件藝品,它所承載的時代才是最為重要的東西,是一個時代,一種精神。
對于讓傳統藝術品與現代文明接軌,很多藝術家都接受這種觀點。不僅是自我的發展,也是能把老一輩人的技藝和記憶留存下來的最好方法,以免落后于發展大潮,造成逐漸沒落的不堪后果。汪師傅就希望在傳統木雕技藝上雕刻現代人生活的面貌,選擇新式圖案,清晰地展現時代烙印。他講到過,傳統技藝在傳承的同時要不斷地通過創新促進其發展,在創作作品時為老樣兒的東西雕出新意,沖破傳統的局限來給雕刻工藝新的提升。滿足現代人對于徽州木雕的期許,使更多人喜歡木雕,改變現在逐漸沒落的局面。
傳播力量之策展——行動中的民藝:從黟縣百工出發
為了將學生的社會實踐與遺產保護和文化傳承聯系起來,展示安徽大學學生近三年來的校外實踐成果,讓更多的青年學生通過“黟縣百工”了解安徽省優秀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讓更多人參與到保護這些逐漸失傳的手工藝的行動中去。安徽省文化廳聯合安徽大學在第九個全國“文化遺產日”(2014年6月14日)期間在安徽大學舉辦一場以“遺產和未來”為主題的活動。執行策展人是左靖,展覽以“行動中的民藝:從黟縣百工出發”為題,以手工藝為聯接點,將學生的調研成果與民界、藝術界和設計界的工作勾連了起來。促成各方的交流與合作,展現民藝的傳統、現在與未來。
展覽中,匠心獨運的徽州編制、難得一見的百工肖像、精美絕倫的江南布影,諸多經典的傳統民藝讓人們感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穿越時空的生命力。而現場的手工藝表演、分享會、民謠音樂演出亦精彩紛呈。
除中國傳統民藝,活動現場還有外國嘉賓——日本竹工藝知名青年藝人清水貴之助陣,他希望通過現場表演,更好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民藝交流。清水貴之1979年生于大阪,現為別府細竹工青年代表人物,別府為日本真竹的產地,亦為日本竹工藝的圣地。
“尋訪黟縣百工,不僅是尋找那些散布于民間的日常手藝,也是在尋找我們記憶中的過去。其實,不只是過去,也是現在,以及可以創造新的傳統的未來。”左靖在展覽前言中這樣寫道,但是,“身處后現代工業社會的我們,無意為即將消逝的農耕文明唱一曲挽歌。”
這種時候,需要懷抱理想的人發揮充分的智慧和下更大的氣力,也許可以做出比“發聲”更多的事情。
“從黟縣百工出發”只是一個開始,“出發”意味著這將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和工作。而“行動中的民藝”凸顯了“行動”二字,表明民藝不是固化的標本,而是一直在創新、改進之中。
傳播力量之體現——由學生來做黟縣百工的整理的意義
整個黟縣百工的尋訪與記錄都是由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完成的,他們陸陸續續跑遍了黟縣全境,寒來暑往,穿梭于田間地頭和街頭巷尾。他們尋訪到了各種民間手工藝,見識了具有徽州本土特色的技藝,也結識了不少民間匠人。在這些人的身上,承載著不同與工業社會的別樣的生產和生活氣息,通過這種氣息可以追溯時代的印記,還原不同于城市喧囂的鄉土回憶。
在左靖長達十多年的教學生涯里,看到太多人在校園里很有想法,工作之后就迅速被成人世界的規則所同化?!吧鐣芸炀桶阉麄兺虥]了”他無奈地說。他認為,項目找年輕學生來做,本身意義就很大,既提供了難得的社會實踐的機會,鍛煉學生實戰能力,又在精神領域充實學生大腦,該活動在遺產保護和文化傳承上的意義對年輕人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更好地傳播——黟縣百工復興重振傳統手工藝
在調研活動結束、整理數據庫后的重點活動就是能夠讓各地的設計師、建筑師、藝術家們與這些手藝人合作,用一種當代的方法和概念,給傳統手工藝注入新的能量。在保留基本精神的基礎上,做出新的產品,滿足現代需求。
歐寧與左靖這兩位藝術家在接受訪問時都曾提到,雖然他們一開始的工作活動是圍繞文化建設展開的,但隨著事情慢慢進展,現實告訴他們已經不可能只止步于文化建設,工作延伸到經濟領域是必然的。延展到經濟領域既是他們的重要嘗試,也是現實不得已的做法。一是工作活動所用的資金要求,二是真正認識到其實村民是直接坦蕩的,若你的工作沒能給他們帶來經濟收益,那么他們的態度就是不支持、不理解。這很容易導致手頭工作的停滯,使得后續活動無法正常開展。所以他們才會試著在經濟上進行改觀,開展能為村民們提高收益的項目。當然,除此之外,交互合作的方式對于保護、繼承和發展傳統手工藝有著不言而喻的重大意義。這是愿景,也是以后工作的重心。但對此,兩位藝術家都抱有積極的心態。因為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藝術的碰撞早有先例。
傳統編制與現代藝術的碰撞——邱志杰
《我曾經七十二變》是邱志杰2009年的作品,這些竹編、竹器作為一種緩慢生長、又充滿手工印記的物品,用一種親切的小雅詩意透露出了對農耕生活的懷念,也指向了他考慮的另一個主題“植物的勝利”。
不得不承認作品對重釋手工勞動價值起著關鍵作用,這也正是邱志杰文人氣質的體現。對于一個編織的匠人來說,每天重復著機械的編織勞作其實已經是家常便飯,熟能生巧的編織技藝對他們來說只是個謀生手段而已。然而,當藝術介入后,編織的意義就改變了,藝人們不再是單調重復的勞作,而轉換成為一種創造力量,此時,手工勞動就進入文化境界,這不僅是行動上的解放,更是一種思想上的解放——對習以為常之事的再定義以及將單一的機械勞作轉化為一種文化輸出。從社會學角度上講,邱志杰與編織藝人的交流,是一次藝術與技術的真實碰撞。藝術家的人文情感由此升華。同時,這一舉動也是對現代工業文明和機械生產模式的一種溫柔的抵抗。
四、同行路上的支持與陪伴
左靖曾提到攝影家張建平,這位為古建筑保護作出非凡努力的人說過,如果這一代人都集體失聲,那就愧對后代。“所以,雖然是螳臂當車,我們也應該至少要發聲。”
左靖自認無法阻擋現代化、城市化的滾滾洪流,也不在意碧山計劃最終會在歷史上成就什么樣的地位,“民藝復興”對他而言終究也是個理想。“我最看重的是,在前行的過程中有黃永松、蔡仕偉這些有理想的人跟你一起,你有幸跟他們做同樣的事情?!?/p>
黃永松,《漢聲雜志》的創辦者,因為“民藝復興”的夢想,這些年,年已古稀的黃永松幾乎踏足每一個他能知道的、還有傳統文化遺存的地方。
一次講座中,黃永松老先生忽然就從衣兜里掏出一把手工編制的蒲扇。“我一定要講這個。今天很熱可以扇風,剛才外面很曬可以擋太陽,下雨可以擋雨,然后我們聊天嗑瓜子這可以盛瓜子殼,以前做農事,還可以放在田埂上當坐墊?!彼贿呎f一邊演示,“平時就塞在衣服里,不怕折壞。”現代都市生活根本不需要蒲扇,一切都能靠工業產品解決;同時手工勞作與日常悠閑的美也喪失殆盡?!澳贻p朋友不知道,(傳統)就斷了;那我們現在做展覽、編雜志、弄活動,一代一代學生把它帶動起來。說穿了,什么叫做文藝復興,這就是文藝復興的開始。”
五、未來道路恒久遠長
知識分子搞鄉村建設的難點,一是與現有農村體系的沖突,二是與農民追求現代化需求的矛盾。其成功在于自身內心的強大和村民的理解。無論結果如何,對所有這些理想主義者積極踐行他們的探索都予以鼓勵。其期望本質上是“鄉土”的中國能夠找到正確的鄉村城市化之路。
有學者說“碧山計劃”不是小米加步槍式的,是飛機加大炮式的。左靖曾說:“一點一點從下推動的話太慢,我們會很好地和政府、藝術家和設計師合作,比較高端的做?!彼苄耐?,但也很欣慰,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村民觀念的點滴轉變,雖然微小,但是春風化雨,值得期待。歐寧也曾說:“鄉建不是慈善,而是激發農民內在的力量,它不是對田園的浪漫想象,而是迎向現實的深入行動。”
讓知識分子返鄉建設農村,讓農村恢復造血功能的計劃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但是左靖和歐寧已經做好了長期打算,也在為創造農村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益制定著更細化和更具可操作性的“行動指南”。
“我們把家都安在這里了,做好了一輩子的準備?!?/p>
【基金項目:2014年安徽大學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鄉村建設在皖南的實踐——從碧山共同體出發》】
參考文獻
①左靖,《黟縣百工》[M].金城出版社,2014
②左靖,《碧山》雜志系列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