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閱讀是人類自有文字以來一種至為美好的人生體驗。在我們的語言中,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描述閱讀的雋語嘉言,給人以美好想象,比如“黃卷青燈”“懸梁刺股”……可是,這種人類與書本深度接觸且甘之如飴的情景,似已漸行漸遠。曾幾何時,在人與書之間突然冒出了一個“第三者”——電子閱讀悄然出現。隨著WiFi信號以一種無孔不入的態勢席卷生活的每個角落,隨著電腦的便攜化和手機的智能化,閱讀變得無比簡捷、豐富和多元,人們隨時隨地可以“幸福地閱讀著”。而且這種電子閱讀幾乎已將從前那種“手不釋卷”式的閱讀方式擠對得無地自容——今天誰再在出行途中帶本書來讀,可能會被同行者視為一種奇觀——因為大家都在低頭看手機的時候,你卻捧著一本書,這會讓你的同行者有一種勞斯萊斯與老牛破車同行的不和諧感。
或許有人覺得,電子閱讀的出現正是給了全民閱讀一股助力。殊不知,電子閱讀與傳統閱讀之間有著質的區別。電子閱讀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淺閱讀”的盛行和閱讀的“碎片化”。當閱讀只是在消磨時光時,我們便慢慢地懶得思考與探究,很多閱讀內容“隨拾隨扔,過目即忘”。當閱讀過多地變成群體間的“推送”和“分享”時,個體的鑒別與批判就變得不再重要,大腦開始讓位于手指。而電子閱讀出版商在利益的驅使下,難免會迎合大眾低俗化的胃口,推送那些充斥著色情、暴力、穿越等荒誕不經的內容的產品,低俗化之風日盛,人們的閱讀也就自然會陷入一種淺薄、庸俗、無聊的境地。
再有,電子閱讀對傳統閱讀日益構成擠壓。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77本,而歐美國家年人均閱讀量約為16本,北歐國家達到24本。
電子閱讀技術發源于發達國家,可為什么我們受到的對閱讀習慣的沖擊卻比那些發達國家更為強烈?為什么電子化閱讀在我們這里更容易攻城略地?
一篇有關日本如何成為“讀報大國”的報道曾引起人們高度關注。在電子時代的浪潮中,日本民眾為什么還能對紙質閱讀保持忠誠?報道分析,對很多日本人來說,報紙絕不僅僅是獲取信息的媒介,更是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日本報紙很看重讀者的信任,一些地方報紙在與當地社區保持聯系方面分外用心,力求滿足讀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日本報紙很清楚,在網絡時代,信息的傳遞會變得更加迅捷,但也會讓信息變得支離破碎,而報紙能對這些事件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挖掘、探究和反思,這種閱讀需求并未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而減少。此外,日本報紙很注重培養孩子的“讀報感情”。日本的小學和中學大多專門配備有新聞教育輔導員,從小就對學生實行媒介啟蒙教育,并指導學生自己辦校報,學生入學后就與報紙結下不解之緣。各大報社還將報紙引進中學課堂當教材,以擴大報紙的影響。
在這里,完全可以將“報紙”置換成“書籍”。如何讓更多的人養成親近紙質閱讀、經典閱讀的“深閱讀”的習慣,日本報紙的一些做法對我們不無啟示。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生活方式、閱讀方式也同樣是多元的,我們無須對電子閱讀抱以偏見,但也不能對紙質閱讀所面臨的窘境無動于衷。如何讓電子閱讀與紙質閱讀和諧共存,甚至讓電子閱讀促進紙質閱讀乃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的出版部門需要推出優質的紙質讀物,保證圖書和報刊市場“為有源頭活水來”,以吸引越來越多的讀者;我們的國民則需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拒絕浮躁的、獵奇的、不求甚解的閱讀方式,努力克服閱讀和思想上的惰性。而這,要依賴于全社會——尤其是家庭、學校以及文化部門的協同努力。“淺閱讀”不應當成為我們閱讀的主流方式,讓國民更加親近紙質閱讀,也讓紙質閱讀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們的思維品質的提高——這是一條良性循環的軌道。
全民閱讀,是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WiFi時代,更需要擺脫蕪雜、無效、無聊信息的困擾,好讀書、讀好書,讓書香浸潤我們的每一天。這應當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摘自 《渤海早報》2014 年 10 月 28 日)
【閱讀訓練】
1.請你用原文的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中心論點。
2.閱讀文章,請你結合自己的理解給“淺閱讀”下定義。
3.今年世界讀書日這天,網上展開了關于“淺閱讀”的討論。請你補全橫線上的一句。
甲:什么是淺閱讀?
乙:就是追求簡單輕松、實用有趣的閱讀嘛,淺閱讀很時髦的。
丙:如今是讀圖時代,人們喜歡視覺上的沖擊和享受。
?。簻\閱讀就像吃快餐,好吃沒營養,積累不了什么知識。
乙: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這么快,大家壓力這么大,我想深閱讀,慢慢品味,行嗎?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閱讀喜好,淺閱讀流行,閱讀就更個性化和多樣化了,挺好。
丁: ? ? ? ? ? ? ? ? ? ? ? ? ?。
甲:淺閱讀中,我們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4.閱讀文章,請你談談對“淺閱讀”的看法。
5.請你仿照句子,在橫線處仿寫一句話。
深閱讀似茗,需細品,需在風靜人定的夏夜想起那“留得殘荷聽雨聲”的閑情;需在
;需在浩浩江水邊想起那“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放,深閱讀,是一種更貼近心靈的閱讀。
(李傳鵬 設計)
(參考答案見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