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建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令人眼前一亮的思路、邏輯、文筆,系統梳理和深刻剖析我國正在發生的九大趨勢,深刻分析2015年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科學系統提出做好2015年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工作部署。從會議上提出的諸多新詞可以看出,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必須正確認識、主動適應和善于引領新常態,把握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的五大趨勢性變化。
第一,發展階段的趨勢性變化。有專家說,如果把1978年改革開放到2050年的72年進行一個兩階段劃分,2014年恰好處于承前啟后的關鍵點上。過去的36年,是我國推進共識改革、實現高速增長和量能急劇擴張的36年,同時也是粗放發展、資源低效、環境急劇惡化的36年。當前,我們面臨的是傳統增長模式難以持續、新增長點亟待培育,人民生活需求日趨多元、新消費動力有待激發,國際需求持續不振、新型開放型經濟體系亟待建立,資源環境壓力持續加大、綠色低碳發展路徑亟待明確。未來的36年,將是我國深化既得利益改革、尋求新發展動力和新增長點、實現新一輪長周期可持續發展的36年。站在2014年的這一時點上,深刻認識發展階段的重大趨勢性變化,對制訂201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經濟發展戰略,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第二,發展動力的趨勢性變化。投資、消費、出口三大動力中,傳統產業投資已經過剩,基礎設施投資面臨政府預算越來越緊的約束,新經濟、新商業模式的投資、社會事業投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投資等投資新動力需要加快培育;簡單廣告轟炸就能導致一窩蜂搶購的模仿性、排浪式消費階段已經過去,消費者日益個性化、多元化、差異化甚至標新立異的需求倒逼企業開展精細化生產、精準式營銷、體驗式消費和長尾型銷售,加快培育消費新動力;傳統出口市場低迷,出口不再成為拉動增長的強勁動力,以新興市場培育、高端產品出口、服務外包為主的國際競爭新優勢亟待培育。如何挖掘、發展、培育新的發展動力,主動破除阻礙其發展的體制制度障礙,是今后一個階段的重要任務。
第三,發展優勢的趨勢性變化。2012年我國勞動力供給出現拐點,開始邁入老齡化社會,勞動力成本持續快速剛性提高,低成本勞動力優勢正在喪失。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2014年曾經做過一項美國勞動力成本國際比較調研,結論是,到2015年美國制造品毛成本(工資、資本性支出、原材料)僅比我國長三角地區高越5%。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既面臨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周邊國家競爭,同時也面臨綜合成本正在快速降低的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競爭。提高勞動力素質、增強技術競爭力,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的引領作用,已經成為未來我國尋求發展新優勢的不二選擇。
第四,發展手段的趨勢性變化。長期以來,我國主要依靠政府“有形之手”配置資源、推動發展,市場的力量曾經被長期忽視或弱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意味著我國在資源配置方面,將越來越多依靠市場力量來配置資源、發現價格。這就必須加快建立公平、透明、法制、規范的制度環境,減少政府對市場的不當干預和錯位越位;必須加快消除市場壁壘,構建全國統一、國際貫通、高效流通的市場體系。
第五,發展約束的趨勢性變化。在短缺經濟時代,發展約束主要是要素供給不足,如原料不足、動力不足、勞動力不足、技術落后等,導致生產無法滿足需求;過剩經濟時代,發展約束主要是前期粗放式增長導致的資源環境約束,以及傳統需求不足。新常態下,發展模式必須從粗放發展轉向綠色可持續發展,必須通過創新激發新的消費需求特別是服務需求來刺激經濟擴張。
唯一沒有改變的,就是發展目標,即解決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
做好人大工作,既要深刻認識、主動順應這些趨勢性變化,把握好新常態的要求,又要大膽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強新常態下關鍵領域、熱點領域的調研和立法工作,如消除市場壁壘、鼓勵創新創業、鼓勵多元消費等,使人大工作始終走在新常態潮頭。 (作者系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