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霽

11月28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規定所有公共場所、工作場所的室內區域都禁止吸煙,并配套了相應的處罰措施,有評論稱其為史上最嚴控煙條例。與此同時,由國家衛生計生委起草的《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草案正在公開征求社會意見,全國人大《廣告法》的修訂草案也擬對煙草廣告給予更嚴格的限制,幾乎將煙草企業發布廣告的各種途徑都堵住了。
有研究機構表示,2014年是我國控煙立法加速推進的一年,但是,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要求,我國的控煙工作還是滯后了。我國作為該公約的締約方,在限制煙草廣告、宣傳吸煙危害,以及煙草制品外包裝印制健康警示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而實現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還做得不夠。時不我待?。?/p>
吸煙是個人嗜好,相信大部分吸煙者對煙草的危害心知肚明,但煙癮上來就是控制不住啊,不少年輕人還將其作為炫耀個性、社會交際的必須手段。當然,你有吸煙的權利,但也必須承擔不危害他人健康的義務,在征得同意前不能把吞云吐霧強加給別人“分享”。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2014年的統計,我國吸煙人數超過3億,15歲以上的人群吸煙率為28.1%,7.4億非吸煙人群遭受二手煙的危害,而煙草消費也帶來了沉重的醫療負擔,每年死于吸煙相關疾病的人數達到136.6萬,其中約10萬人死于二手煙的暴露導致的相關疾病。
多年以來,我們聽到了不少的控煙宣傳口號,宣傳效果肯定有,至少煙草危害已深入人心,形成了社會共識,但屢禁不止也是社會共識。一方面是煙民基數實在龐大,而不少人對身邊的吸煙者也表現出極大的寬容,司空見慣了。更主要的是沒有強有力的措施來保障,而這些措施只能通過立法,將道德規范、宣傳口號上升到法律層面,白紙黑字,明文禁止。
查閱相關資料,各地的控煙地方立法不在少數,不僅在省級層面,一些經濟特區、較大市都有專門控煙條例,或者在公共衛生立法中涉及控煙內容。手頭最早可查到的省級地方立法是天津市1996年制定的《天津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條例》(2012年修改為《天津市控制吸煙條例》),上海也在2009年制定了《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法規很多,條文里的處罰措施也齊備,公共場所吸煙行為有所收斂,但是誰也不敢說已經全面實現了公共場所禁煙。再翻翻資料,各地依據法規進行處罰的案例似乎不多。由此想到另外一個不文明行為——亂穿馬路,不僅是文明規范問題,還違反交通法規,但很多人沒當回事,法不責眾嘛,有交警在崗就守一下規矩,換個交通協管員,連勸阻也沒多少人理了。2006年,上海公安部門宣布對亂穿馬路行為要加強整治,要依據法律罰款,于是電視里出現了違法者在鏡頭前以手遮面,連聲認錯,一位女碩士還因為抗法進了班房、丟了工作,相信上海人對此記憶尤新。此后,上海亂穿馬路現象大大改觀,協管員的底氣也足了,一直延續至今。
這一案例也說明了公共文明方面的立法必須由嚴格執法加以推動,法律規定不能口頭說說就算,執法部門必須“亮劍”動真格的,不然法律規定就淪為煙民們在品煙時的笑料了。
公共場所控煙已經有了強大的民意基礎,絕大多數民眾都會給予理解和支持,控煙法規的宣傳貫徹應當沒有太大的阻力。不過,也應該認識到控煙是一場持久戰,社會文明的進步是長期的過程。北京市的控煙條例從通過到正式施行,還有近半年的時間,相信各種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北京市的相關部門能嚴格執法,不負史上最嚴控煙條例之名,媒體也要提醒北京煙民莫要成為典型案例的當事人。
最后,希望相關部門在《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起草過程中,在煙草制品的稅收與國民健康投入、樹立良好國家形象、社會文明規范之間權衡利弊,做出有益的選擇,加快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全面控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