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路
對于孩子來說,節假日意味著旅行、購物、興趣班,走出課堂,孩子們私下的交流互動變多,也使得假期成為虛榮攀比心理的集中爆發期。玩具越買越貴,衣服越買越高檔,旅行開支越來越高……孩子的攀比心理,讓家長們有點擔憂。
一位媽媽在“暑期賬單”上這樣記載:在輔導班開支中,2個培訓班、興趣班的花費1500元;在旅游開支中,計劃前往海南度假的花費為6000元;在服裝及學習用品開支中,計劃花費1500元。而在臨近“十一黃金周”,兒子又提出了新要求,有同學參加了為期6天的歐洲三國游,他也想報名,費用約為3萬元。這讓雙職工家庭的媽媽感嘆“傷不起”,兒子的埋怨也讓她傷心:“為什么我們只能在國內玩?”
隨著住宅周圍的小區越來越多,在小區外的廣場上玩耍的孩子也多了起來,青青的媽媽也會準時帶女兒青青參與這樣的社交活動。孩子們會把新買的玩具、數碼用品等拿出來分享。“今天誰買了一盒進口的立體拼圖,明天誰買了一個模型機車,后天誰又買了一套高檔畫具。人家買什么她也要什么。”在對女兒進行多次反對攀比的教育之后,孩子的態度依然不配合,也顯示出沮喪,有一次,孩子甚至問道:“媽媽,我們家是不是沒有錢?”
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標準來自于家長 孩子對于事物好壞的評價標準來自于家長,往往家長在聊天中透露出對某些事物的好壞評價,孩子容易從中吸收父母的思想和價值觀。作為父母,應該從小開始、從細節入手對孩子進行勤儉樸素教育,并以身作則,否則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關于“為什么別人有我沒有”“別的小朋友會不會看不起我”這類問題就會接踵而來。遇到孩子這類提問,家長應該從小教育孩子,每個人是不一樣的,并尊重孩子的感覺,不強迫。久而久之,孩子也將學會尊重家長的感覺。
別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 有些家長喜歡用“別人家孩子”的長處來攻擊孩子的短處,比如“她長得真好看,成績真好,你看看你”,這在短期內容易讓好強的孩子進行盲目攀比,長期頻繁使用,則會大大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或導致逆反心理。每個孩子的性格和特點都不同,家長應多發現孩子的長處并予以鼓勵,批評孩子時也要注意,把犯錯誤當做學習的機會而不是指責,從而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適當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當孩子提出要求時,首先應考慮要求是否合理,客觀情況是否允許。如果合情合理,不妨滿足一下孩子的要求,這有助于親子溝通。如果現實不可能,也要跟孩子充分溝通說明情況,而不是直接拒絕。建議制訂一個近期消費計劃,與孩子共同約定執行。計劃外的消費可要求孩子用干家務活、勤工儉學的社會實踐來獲取,讓孩子體驗賺錢的艱辛,并培養理財能力。消費后,可對孩子進行心理引導,告訴孩子:買下這個東西是有用處,而不是為了跟別人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