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鳴
【摘要】地方電視臺綜藝節目的質量提升,對地方電視臺品牌影響力的擴大有著重要作用。本文以浙江象山電視臺綜藝節目《海鮮總動員》為例,從節目內容的確定、藝術符號的塑造、現場嘉賓的選擇和傳播手段的拓展等四個方面,從傳播學的視角探析地方電視臺綜藝節目的策劃與創作。
【關鍵詞】綜藝節目傳播視角海鮮總動員
信息時代,網絡媒體影響力不斷增強,擠占了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在電視開機率不斷下降,受眾注意力資源日漸稀缺的背景下,地方電視臺如何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是每一個電視人都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作為地方電視臺,辦好電視綜藝節目,無疑成為贏得電視觀眾,擴大電視媒體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必要手段。但是,由于人力和財力的限制,地方電視臺綜藝節目的制作也必然會遇到諸多瓶頸,這就需要根據傳播學的理論,遵從傳播規律,做出特色、辦出個性、創出品牌,保持電視媒體的可持續發展。
浙江象山電視臺的《海鮮總動員》自2013年4月創辦以來,就不斷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特色,結合新穎活潑的節目內容,獲得了觀眾的認可,贏得了市場份額。本文以《海鮮總動員》為例,探析地方電視綜藝節目的傳播學規律,探討地方電視綜藝節目策劃與創作的路徑。
一、挖掘本地地域文化和經濟特色,以個性化的內容吸引受眾
傳播學理論告訴我們,傳者和受眾是傳播的兩端,但連接傳者和受眾的是信息,亦即傳播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傳播內容能決定傳播的效果。雖然“內容為王”的觀念在新媒體時代一再受到質疑,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內容為王”的觀念還具有較強的影響力。這種觀念在西方的媒介經營法則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內容為王”的觀點認為:媒介的生存和競爭主要是依靠傳播內容而非傳播媒介,內容建設上的成功必然帶來整個經營戰略的成功。
基于以上觀點,地方電視臺綜藝節目的成功,首先表現在內容建設上的成功。作為地方電視臺的綜藝節目,要想在內容建設上取得成功,就要充分挖掘本地地域特色,把地方文化和經濟特色作為產品的賣點,這樣才會顯得與眾不同,才能以個性化的內容贏得受眾。對本地受眾而言,內容的接近性更容易引起觀看的興趣,對外地受眾而言,個性化的內容也具有較強的新鮮性,也會激起觀看興趣。浙江省象山縣地處東南沿海,豐富的海洋資源提供了不盡的海鮮產品,因此,海鮮是象山乃至寧波最為典型的地域符號。《海鮮總動員》正是以海鮮為線索,串聯整合了具有海洋特色的歷史地理、生態環境、文化民俗和產業經濟等亮點,來傳遞悠久燦爛的漁業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態文化。①《東海第一鮮的故事》就以東海特產海蜒為線索,講述海蜒的特點、海蜒捕撈的過程以及東海漁山島漁民對海蜒的獨特感情。《尋訪古鎮魚丸》則是以象山特產魚丸為線索,講述魚丸的生產歷史、魚丸的制作過程和當地漁民在制作魚丸時所表現出來的誠實守信原則。《漁山海釣》是以主持人帶領大家體驗大海上釣魚的樂趣為主體,向觀眾介紹漁山島特有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以及國際海釣節等豐富有趣的內容。
截至目前,《海鮮總動員》已經制作完成26期,26期節目中,每一期都會選擇與海鮮有關的主題,向觀眾介紹個性迥異的海鮮形態,傳播富有濃郁海洋特色的象山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
二、精心打造藝術傳播符號,營造極致的視覺享受和觀賞體驗
電視綜藝節目中的藝術符號,依然離不開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兩種。節目現場的歡聲笑語、主持人風趣幽默的語言以及畫外音的深邃深刻,甚至主持人及嘉賓三言兩語的地方方言土語,都是地方電視綜藝節目必不可少的語言符號。《海鮮總動員》在節目的語言符號塑造中就特別注意了這個問題。在遼闊的大海上、在偏僻的小漁村、在悠長的古鎮街巷,到處都可以聽到主持人夸張的大呼小叫聲,當海釣現場釣起一只罕見的大魚時,當面對餐桌上香味撲鼻的海鮮時,當遇到驚險刺激的表演技藝時,主持人都會發出孩童般的驚呼聲,對現場氣氛的調節和營造都具有特別的渲染和鼓動作用。如在《東海第一鮮的故事》中,面對夜色中不斷進入漁網中的飛魚和海蜒,主持人不斷發出驚呼聲:“我覺得飛魚就是我們的福星,飛魚來了海蜒也來了,水母也來了。哇,好多,哇,這邊都是!都躥下去了,逃走了,哇,這里多,哇,這一網多哎!”就很好地渲染了現場的歡樂驚奇、激動人心的氣氛,把撒網捕魚的情節推向了高潮。
藝術傳播更為重要的在于非語言符號的塑造。地方電視臺的綜藝節目,就是要塑造種類繁多、形式各異的非語言符號,以傳播本地的個性化文化特色。非語言符號可以強化語言符號的作用,擴大節目的信息量,同時還可以使信息傳播更為真實可靠,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逼真效果,很好地實現信息的有效傳播,提高傳播效果。《海鮮總動員》在非語言符號的塑造上非常注重地域化的傳播作用,在這里,你可以看到粗獷質樸的海邊大排檔、簡陋溫暖的山村柴灶,可以看到憨厚淳樸的老漁民臉上的滄桑,看到新一代漁民店主臉上善良的微笑,也可以看到原始古董的海邊搬罾,看到時尚洋氣的休閑漁船……,這些都是帶有濃郁地方色彩的非語言藝術傳播符號,它們和節目中的聲音傳播符號一起,使節目內容更加活潑,信息更加豐富,對傳播地方文化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另外,《海鮮總動員》在拍攝視角上也極力追求畫面的真實與現場感,以非常規的視角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覺體驗。GOPRU攝像機被兇猛的斑石魚吞食、梭子蟹在沙池中暢游、萬畝紫菜的俯視航拍、海底生蠔的零距離采挖,這些畫面以另一種視角成為欄目的標志性符號。中央電視臺《舌尖上的中國》,福建海峽衛視《生活接力棒》、臺灣東森電視臺的節目中都有《海鮮總動員》的畫面素材。
三、選擇具有本土特點的平民嘉賓參與,增強節目的親和力與影響力
傳播者是信息源與受眾之間的信息中轉站,是社會主體與客體之間相連接的紐帶和橋梁。在電視綜藝節目中,主持人是主要傳播者之一,對整個節目的串聯和節奏的掌控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綜藝節目的成功,所選擇的嘉賓卻又是至關重要的,他要么具有較高的理論修養,要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或者是具有意見領袖作用的明星名人。一個優秀的現場嘉賓,可以對節目內容進行理性的分析,可以對節目內容發表具有權威性的實際感受,同時還可以用幽默睿智的語言調節現場氣氛。
作為地方電視臺綜藝節目,要傳播的是地域特色文化,要營造的是地方文化氛圍,不宜選擇外地的專家學者、名人明星,而必須選擇具有本土特色的嘉賓,他們對地方文化有著親身的感受,他們所經歷的人和事具有較強的地方文化元素。這樣的嘉賓才具有親和力與影響力,對節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具有明顯的提升作用。在嘉賓的選擇上,《海鮮總動員》每期都會結合節目的內容和特點,選擇不一樣的嘉賓,甚至大多是選擇名不見經傳的廚師、漁民和美食節目的主持人,這樣既保證了節目的親和力,又保證了節目的豐富性和多樣化。在《東海第一鮮的故事》中,嘉賓之一就是具有多年東海捕撈經歷的當地漁民,他不但對捕撈海蜒具有豐富的經驗,同時他也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歷史轉變,還親眼見證了海洋生態環境的變化,在節目中多次提到了要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這一沉重的話題,談起了令人難忘的兒時記憶,使節目內容融進了強烈的人文關懷。而在《海藻之王》這期節目中,邀請到的嘉賓是留日歸來的青年學子,他對海藻之王滸苔有著全面的了解,從滸苔的生長環境到滸苔的收割,從滸苔的加工制作到滸苔的營養成分,都能夠娓娓道來,讓觀眾增長了不少知識。
四、拓展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擴大綜藝節目的品牌影響力
地方電視臺綜藝節目的策劃與制作,在滿足本地觀眾收視需求的同時,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力,使節目的輻射范圍更加廣泛。根據傳播學的相關理論,擴大品牌影響力,在做好內容的同時,選擇合適的傳播手段與傳播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是傳播渠道的拓展。綜藝節目從策劃到拍攝再到后期的剪輯制作,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入成本之大可想而知。節目完成之后,如果只是在本地電視臺播放,無論是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都不會太高。唯一的方式就是要拓展傳播渠道,讓節目有持久的生命力,這樣不但可以節省社會資源,更可以提高經濟效益,還可以拓展品牌影響力,增強電視臺的文化軟實力。《海鮮總動員》由于具有強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時也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社會影響力,更適合把傳播渠道擴展到本省甚至全國。欄目開播以來,象山電視臺就分別與寧波、上海、江蘇等十多家電視臺進行合作,使《海鮮總動員》在這些電視臺的黃金節目時段播出。2013年12月,首先落地寧波廣播電視集團影視劇頻道,播出周期長達近兩年時間,共計1600多分鐘。同時上海、江蘇等地的電視臺也都購買了《海鮮總動員》的播出權,輻射范圍覆蓋長三角地區。這種合作方式,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加了節目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通過海鮮美食、生態保護、海洋文化等不同角度的表達,匯聚成一幅生動的“耕海牧漁百相圖”,讓更多的人了解象山,了解象山的風土人情和人間百態。
其次是傳播手段的豐富。以《海鮮總動員》欄目為依托,實現了跨媒介互動傳播,引入了旅游、餐飲等企業進行合作,旅行社組團美食之旅、海鮮廚神大賽、書籍音視頻產品的開發等,都與《海鮮總動員》同步進行,企業化運作。為了進一步擴大《海鮮總動員》的品牌影響力,欄目組還與象山統戰部合作,以禮品的形式贈送給海外僑胞,讓遠方游子也能夠在海外“品嘗”海鮮美食,了解家鄉的變遷,使《海鮮總動員》的影響力擴展到海外,讓象山的文化形象持久發揮作用。
總之,地方電視臺綜藝節目品牌的打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遵循傳播規律,創造個性化傳播,是地方電視臺在新媒體時代制勝的法寶。□
參考文獻
①《寧波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4)》[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206
(作者單位:浙江象山廣播電視臺)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