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偉

2014年10月26日,憑借著3.28%的微弱優勢,巴西現任總統、勞工黨候選人羅塞芙戰勝社會民主黨候選人阿埃西奧·內維斯(Aécio?Neves),成功獲得連任,實現了自2002年以來勞工黨對社會民主黨在總統選舉中的“四連勝”。但是,勝利的背后卻掩蓋不了勞工黨日益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本次大選成為巴西再民主化以來選情最為膠著的一次。回顧2002年以來的四屆總統選舉,勞工黨的票選優勢從2002年的22個百分點下跌至三個百分點,巨大的反差清晰地反映出巴西當前政黨格局的變化以及政治生態的復雜態勢。
如何認識“毫厘之間”
的大選結果
2014年年初至8月中旬,在總統選舉的民調預測中,居前三位的分別是勞工黨總統候選人、現任總統羅塞芙,社會民主黨候選人內維斯和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坎波斯。受到國內經濟放緩、民眾抗議、勞工黨腐敗頻發等因素影響,自2013年6月巴西爆發大規模社會抗議以來,羅塞芙的民調支持率一直徘徊在低位。內維斯和坎波斯則是巴西政壇“少壯派”代表,政治形象和政策主張貼近選民“求變”的心態。前者是在野黨社會民主黨為打破勞工黨“政權壟斷”而著力推選的候選人,后者則是近年來強勢崛起的社會黨尋求打破勞工黨和社會民主黨在巴西政壇中“兩黨獨大”的戰略嘗試。雖然兩位“少壯派”候選人由于在地方執政的優異表現均獲得較高的民意支持,但由于在全國范圍內缺乏足夠的認知度和影響力,其在選舉初期的民調遠不及羅塞芙。
8月13日,坎波斯在競選活動中意外墜機身亡,打破了本屆總統選舉的原本走勢。坎波斯逝世后,社會黨改由原副總統候選人瑪麗娜·席爾瓦替補參選。席爾瓦曾作為綠黨候選人參選2010年總統選舉并在首輪投票中獲得19.4%的支持率,一舉成為巴西政壇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在席爾瓦宣布替補坎波斯參選總統后的首次民調中,她便以28.2%的支持率超越內維斯(16%)升至第二位,僅以6%的差距落后于羅塞芙。進入9月份,席爾瓦的支持率持續攀升,與羅塞芙的差距基本保持在兩個百分點上下。“席爾瓦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席爾瓦環保主義和福音教派的個人標簽具有較強的號召力,擁有穩固的票倉;第二,其繼承了坎波斯的政治遺產,尤其在坎波斯曾經主政的伯南布哥州獲得大量選票;第三,席爾瓦提出的“新政策”和“打破兩黨獨大局面”的口號貼近一部分選民的心態。面對席爾瓦的強勢崛起,羅塞芙和內維斯的競選策略因勢調整,由最初的“兩黨對攻”調整為“夾擊席爾瓦”。
在“左右夾擊”的攻勢下,席爾瓦對內維斯的優勢在選戰的沖刺階段逐漸萎縮。在首輪投票結果中,羅塞芙和內維斯以41.59%和33.55%分居前兩位,而席爾瓦則以21.32%的支持率止步首輪。席爾瓦的出局不僅使勞工黨和社會民主黨在總統選舉中的“兩黨對決”局面繼續延續,并且也再次證明,在缺乏強有力政黨及政黨聯盟支持的前提下,“局外人”僅靠個人魅力和口號在多黨制的巴西難以實現“第三條道路”的突破。
第二輪選舉延續了過去20年來勞工黨和社會民主黨“兩黨競選”的套路。羅塞芙和內維斯都將矛頭選定在經濟和腐敗兩大議題上。最終,羅塞芙僅以3.28%的優勢(346萬票)擊敗內維斯。對于選民人數超過1.4億的巴西來說,如此差距可謂是“毫厘之間”。
怎樣理解如此微弱的差距?從競選綱領來看,羅塞芙和內維斯的政策主張區別不大,兩黨均有穩固票源。因此,細微票差體現在中間選民(也就是席爾瓦的支持者,且大多數為中產階級)對兩黨及其執政理念的認識與理解上的差異。社會民主黨執政時期,巴西經濟面臨著諸如高通脹、低增長、高失業等一系列問題,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而在過去的12年間,勞工黨通過一攬子扶貧政策使4000萬人脫貧,近3000萬進入中產階級。與此同時,貧困率從2003年的35.7%降至2012年的15.9%,赤貧率更從15%降至3.5%。盡管羅塞芙任內經濟乏力,但年增就業數量達179萬,失業率維持低位。總體來看,在勞工黨執政期間,中下層民眾是受益最多的群體。不可否認,由于勞工黨頻發的腐敗案、羅塞芙任內經濟的不景氣、選民“求變”心態以及席爾瓦支持內維斯等因素,內維斯在中間選票的再分配中稍占優勢,但尚不足以彌補首輪中的選票差距。絕大多數選民期待“變革”,但多數更傾向有保障的“變革”,而非存在未知成本和風險的“變革”。
大選后的政黨格局
2014年巴西總統選舉基本反映出了巴西現有政治生態,即兩個傳統大黨力量進一步均勢,部分中小黨派實力雖增強但尚不足以挑戰傳統政黨格局;強勢“局外人”雖具有一定的號召力,但在巴西多黨制的體系下難有作為。事實上,這種政黨格局在與總統選舉同時進行的州長、議會選舉中也基本得到體現。
從2014年州長選舉來看,勞工黨和社會民主黨各贏得五個州長。與2010年地方選舉結果相比,在野的社會民主黨丟掉了三個州,但其在選民最多、經濟最強的圣保羅州實現“蟬聯”。而對于勞工黨而言,2014年地方選舉的最大突破便是在米納斯吉拉斯州(選民人數第二、經濟實力第三)獲勝。在2010年地方選舉中,社會黨曾一度贏得六個州長,但本次僅在三個州獲勝,不過,其州長數量和轄區選民數仍位居第四位,依然保持著巴西政黨格局中的“第三股力量”。從獲選的27位州長的立場及其所屬黨派來看,支持羅塞芙的州長數量達到了17位,這也為四年后勞工黨的參選提供了相對有利的政治環境。
議會選舉方面,勞工黨在眾議院的席位雖較上次減少18個席位,但憑借著70個席位依然保持眾議院第一大黨的地位,民主運動黨和社會民主黨則以66席和54席分居第二和第三位。從政黨結盟情況來看,支持羅塞芙的約為304席,占眾議院總席位(513席)的59%。參議院席位分布情況變化不大,民主運動黨、勞工黨和社會民主黨分別以19席、13席和10席分居前三位,其中社會民主黨的席位較前減少三個。值得關注的是,社會黨憑借七個席位升至參議院第四大黨。從黨派聯盟情況分析,支持羅塞芙的參議院席位約為52個,約占總席位(81席)的64%。從理論上看,羅塞芙在議會中的難度不大,但由于在執政聯盟內部仍存在分歧,并且這種分歧很有可能因羅塞芙新政府內閣席位分配之爭而加劇。因此,獲得連任的羅塞芙在議會也并非“一片坦途”。
羅塞芙新任期的執政挑戰
2014年選舉結果不僅體現了巴西政治生態的日益復雜化,而且也預示了羅塞芙在新任期內的執政難度。具體而言,羅塞芙在未來四年將面臨政權穩固、經濟增速回升、提升民眾信任度等執政挑戰。
盡管贏得了連任,羅塞芙在新任期的首要任務將是保持政權的穩定。首先,在選舉中備受關注的巴西石油公司腐敗案仍在持續發酵。該公司大批高管及執政聯盟部分政要受到了行賄、受賄、洗錢等罪名指控。公眾除對巴西石油公司進行指責外,將更多的矛頭轉向對羅塞芙管理能力的質疑,勞工黨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受到極大影響。加之,內閣預算委員會的財政調整方案違背了巴西“財政責任法”的規定,在總統選舉中敗選的社會民主黨正試圖推動對羅塞芙的彈劾案。盡管執政聯盟在參、眾兩院均處優勢,但羅塞芙政權穩定性仍面臨挑戰,并且這種風險有可能會因執政聯盟內部分歧以及民眾不滿情緒而升級。其次,執政聯盟內部協調難度增大。當前,執政聯盟共包括九個黨派,如何分配新政府內閣席位將是羅塞芙能否整合盟黨的首要挑戰,內閣席位(尤其是重權部委)之爭在羅塞芙首個任期內就已經體現得比較明顯。在本次大選中“另立山頭”的社會黨便存在內閣資源爭斗的因素。社會黨脫離后,作為最大盟黨的民主運動黨不僅將要求更多的內閣資源,甚至將在某些重權部門挑戰勞工黨的主導地位。再次,在首個任期內,羅塞芙的技術官僚背景和強硬作風在政府內閣中頗受爭議,甚至在勞工黨內部存在不滿情緒。因此,調整執政風格并強化執政聯盟內部協調將是羅塞芙未來任期內鞏固執政聯盟團結的重要思路。事實上,這三個因素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如不能強化執政聯盟內部的整合,在野黨造勢的環境將會更加寬松;反過來,它也很有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執政聯盟內部分歧。
經濟增長低迷使羅塞芙在2014年總統選舉中備受詬病,因此,如何促使經濟回歸適中增長將是羅塞芙在第二任期的重中之重。在競選綱領中,羅塞芙提出了“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堅決控制通貨膨脹”和“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強勁且可持續增長”等三大目標,明確了通過“提高投資率”、“擴大國內消費市場”和“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等實現經濟增長的政策手段。但從目前形勢來看,巴西要走出經濟低迷的局面尚存在較大難度。首先,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消費在過去的五年間一直扮演著支撐巴西經濟的主要支柱,但受通貨膨脹上升、利率回升等因素的影響,國內消費對經濟的貢獻逐漸萎縮。由于新興經濟體總體低迷,外部需求對巴西經濟的刺激程度尚不明了,很難恢復到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水平。其次,從投資來看,在短期內也很難有改觀。在大選獲勝后,為防止通貨膨脹失控,羅塞芙延續了“加息平抑通脹”的做法,使基準利率回升至11.25%。根據市場預測,2015年仍有進一步加息的可能,利率的上升將對巴西原本就不高的投資率形成新的制約。盡管羅塞芙在競選綱領中強調“公私合作”的投資模式,但受制于國內投資環境,私人投資很難在短時期內形成對公共投資的有效補充。另外,隨著發達國家量化寬松政策的退出,外資的流入也有可能同樣面臨萎縮的局面,而國際市場利率的上升將進一步“惡化”巴西國際融資條件。對于國內融資成本較高的巴西來說,投資率的提高空間也非常有限。因此,從短期來看,巴西經濟形勢很難走出“滯漲”的局面。
同時,社會結構轉型為羅塞芙執政提出了新的挑戰。自2002年勞工黨執政以來,巴西在減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社會結構由此發生了深刻變化,中產階級占比已經超過了50%。在這種新局面下,多數民眾的需求從十年前的現金扶貧轉變為對公共服務的更高要求。并且,從中產階級構成來看,新晉升的中產階級由于家庭收入超過現金扶貧的標準,不僅失去了社會救助金,而且由于經濟不景氣以及生活成本的上升,他們甚至面臨重新“返貧”的風險。而對于老中產階級而言,中產階級的壯大則意味著有限的公共產品受到搶占和擠壓,正因為如此,他們也同樣對公共服務的質與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經濟增長低迷的前提下,社會民眾需求的多樣化構成了對羅塞芙政府執政的巨大挑戰。一方面,羅塞芙需要通過持續的現金扶貧來鞏固中下層民眾的“票倉”;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大社會投入,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盡可能多地穩固中產階級對勞工黨執政的支持。這樣,巴西社會支出項目趨于多元化和復雜化,社會政策成本也因此增加。毫無疑問,財政收支趨緊使得巴西政府在社會項目的政策空間受到制約,勞工黨在社會政策領域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困境。因此,能否平衡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能否實現社會政策的適時轉型?這是關系到勞工黨未來政治前途的兩大問題。甚至從某種程度來說,經濟增長回暖尚不足以確保勞工黨執政的穩固,而社會政策成功轉型才是強化其執政基礎的關鍵所在。
總體來看,勞工黨執政12年來的政績幫助羅塞芙總統贏得連任,但總統選舉結果的微弱差距也反映出了勞工黨在本黨自身建設和政府執政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由此,巴西政黨格局和政治生態產生了聯動效應,政黨力量消長不僅體現在勞工黨與社會民主黨逐漸趨于均勢,而且也助推了中小政黨的成長。政治生態的復雜化一方面增加了羅塞芙在第二任期的執政難度,另一方面也給勞工黨延續執政提出了挑戰。未來四年,羅塞芙總統將面臨政權穩固、經濟增速回升、提升民眾信任度等執政挑戰,如應對得當,勞工黨有可能扭轉民意走低的頹勢,反之,羅塞芙總統和勞工黨則均將面臨更大的信任危機。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員,巴西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責任編輯:蘇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