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偉
在非洲一望無際的六草原上,生活著成群結隊的斑馬——它們因身上的斑紋揚名天下!人們喜歡斑馬,不僅穿有斑馬紋的衣服,吃有斑馬紋的蛋糕,還在人行橫道上畫上了斑馬線,警告駕駛人可能有行人正在該處橫過或等候橫過馬路。據說,斑馬線的出現極大地降低了交通事故的發生率。
可是,斑馬,你的身上為什么會長出斑紋呢?幾百年來,這個疑問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于是,他們提出了種種假說……
假說一:隱蔽
這個假說始于19世紀,但直到現在都很流行,那就是:斑馬的條紋有助于它們在高灌木叢中藏身。有人覺得這個有點搞笑——灌木叢又不是黑白相間的。可是,對于最愛吃斑馬肉的獅子來說,這似乎十分有效,因為獅子是色盲,只能看到黑白兩種顏色。
可是,想想看,斑馬也成群結隊地生活在南非開闊的平原上,那兒可不全是高灌木叢哦。
假說二:迷惑
斑馬是群居動物,一般由一匹雄性斑馬領導一至幾匹母馬以及子女組成小家庭,早晚都待在一起。而當一大撥斑馬集體跑動的時候,身上的斑紋看起來如同一堆亂碼,相信能給獅子的視覺帶來極大的打擊——找不準食物的確切位置,也分不清對方的頭和尾。而只要獅子有一瞬間的遲疑,就能給斑馬留出逃命的時間,斑馬的奔跑時速可達60~70千米。
但這個說法并不能讓所有人信服,因為直到現在也沒有很有力的證據來支持這一觀點。
假說三:身份證
科學家已經發現,每一匹斑馬的條紋都不完全一樣,就好像不會重復的天然的條形碼一樣。熟悉它們的人可以借此分辨出它們,而不熟悉它們的人也能因此辨認出斑馬的種類,比如,細紋斑馬的黑色條紋又細又密,尤其是屁股上;山斑馬屁股上的條紋明顯比細紋斑馬的粗多啦,身上的條紋卻很細密。
達爾文(就是寫《物種起源》的那位哦)相信,斑馬也是憑借“條形碼”來辨認同類的,尤其是在求偶期。他舉例說,即使一頭公驢的模樣、體型很像公斑馬,但一頭母斑馬也不會接受它的愛情!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馬丁·郝認可條紋有這種社會功能。但是,他相信,條紋還有其他用處。
假說四:拒絕蚊蟲
一直以來,舌蠅、牛虻等都是馬科動物的夢魘,它們的叮咬不僅令動物疼痛,還會傳播很多疾病,比如昏睡病和美洲錐蟲病等等。非洲大草原恰是這些昆蟲的天堂。
早在1930年,有的科學家就相信,斑馬之所以進化出條紋,就是為了減少被蚊蟲叮咬的概率。因為他們發現,與純黑色或純白色的動物模型比起來,舌蠅對條紋動物模型最沒興趣。
最近,瑞典蘭德大學的艾克森等人又找到了新證據。他們設計了一個實驗,即在一個遍布蚊蠅的農場里,放置了畫上各種不同黑白條紋的盤子,然后在盤子里裝滿了沙拉油(這可是牛虻的最愛)。結果發現,畫水平條紋的盤子比畫斜線條紋和交錯條紋的盤子吸引到的牛虻少,而模仿斑馬條紋的細條紋盤子比粗條紋盤子吸引到的牛虻少??茖W家認為,這是因為條紋會干擾這些昆蟲。的大腦,令它們覺得這種物體的表面不易降落。
當然了,這個結論需要在斑馬的身上進行驗證,因為,對這些昆蟲來說,氣味比顏色更有吸引力,而野生斑馬的氣味可足著呢。

假說X
還有人說,斑馬的條紋是在警告天敵,尤其是土狼。要知道,斑馬的后腿強而有力,被它踢中,必受重傷!
還有人說,斑紋有助于斑馬挑選優秀的伴侶——它們總喜歡找條紋整齊的另一半,因為條紋混亂的斑馬多半是受過傷的。
很抱歉,直到現在也設有人能給出這個問題的準確答案。不過,沒關系,大自然的神奇就在于其難以捉摸。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努力學習,投入研究吧,也許有一天,你能讓答案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