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鵬
詩歌,特別是我國古代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是高度濃縮的漢語言的精華,因此詩歌賞析題一直受到中考命題者的青睞。但古代詩歌遠離當代生活,語言的跳躍性很大,意象比較模糊,加上目前的學(xué)生對古代詩歌閱讀較少,鑒賞能力較弱,所以歷來是學(xué)生學(xué)習(xí)的一大難點。在平時的閱讀積累中重視方法的掌握顯得尤為重要。
從近幾年各地中考設(shè)置的古詩鑒賞考題來看,考點為初步鑒賞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題型多為主觀題。我們在進行詩歌賞析時要讀懂詩歌寫了什么事情,描寫了具有怎樣特色的景,用了哪些方法描寫景物,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感情。
一、了解內(nèi)容,體會情感
抒情性是詩歌最突出的特點,詩歌鑒賞最根本的任務(wù)便是體會詩人的情感,了解詩歌寫何事,繪何景,抒何情,言何志。這里所說的情和志,有的是詩人特定情境下的感情流露,有的是詩人闡述的某種哲理,有的是詩人對人生、社會、歷史等發(fā)表的自己的看法或是總結(jié)。如何準確體會詩人的情感呢?
1.了解詩歌思想感情的常見類型
送別詩主要抒寫離情別緒,但有的詩歌也會在寫離情的同時,勸勉友人,表達自己的情感價值觀。比較典型的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適《別董大》,一掃一般送別詩的纏綿依戀,寫得積極曠達,開創(chuàng)了送別詩新的境界。
邊塞詩多贊頌邊疆將士的英勇,表達建功立業(yè)、報效朝廷的愿望和決心;也有暗示對朝廷的不滿,表達壯志難酬的憂憤和歸家無望的哀怨。如辛棄疾《破陣子》,既抒發(fā)了渴望殺敵報國、收復(fù)中原的雄心,也表達了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
山水田園詩主要表達對山水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向往。也有的表達厭棄塵世、厭倦官場、歸隱山林的思想感情。如陶淵明《飲酒》《歸園田居》、王維《山居秋暝》。
鄉(xiāng)情詩表達羈旅愁思、思念親友之情,也有的是邊關(guān)思鄉(xiāng)、閨中懷人。如馬致遠《秋思》、王灣《次北固山下》,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溫庭筠《望江南》則表達閨中人對心上人魂牽夢系、痛徹心扉的思念。
詠史詩往往將史實與現(xiàn)實結(jié)合在一起,表面上是詠古,實則感慨個人遭遇、諷刺現(xiàn)實社會。如杜牧《赤壁》,借一件古物引起對歷史興亡的慨嘆,暗諷當年周郎只是遇到了難得的機遇,也含蓄地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情緒。
詠物詩是借吟詠某一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或是生活情操的詩歌。如陸游《卜算子·詠梅》,通過梅的意象表達自己品行高潔、不與世同流合污的情操。鄭板橋《竹石》中開篇“咬定青山不放松”與末句“任爾東西南北風”相互呼應(yīng),凸顯作者那種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
2.熟悉古代詩詞名家的藝術(shù)風格
要準確地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了解詩人的主要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這就是所謂知人論世。王安石《登飛來峰》只有了解王安石政治革新的偉大抱負,才能領(lǐng)會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句詩中蘊含的深刻的道理。
在平時的學(xué)習(xí)中,對古代詩詞名家的一些生平經(jīng)歷、創(chuàng)作風格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我們要了解:李白初到長安得到皇帝賞識頗為得意,后來受人排擠郁郁不得志,不得不離開長安,游覽各地,自覺懷才不遇這樣的經(jīng)歷,以及他清新飄逸的語言風格、極富想象的浪漫情懷;青年杜甫胸懷大志,而后遭遇“安史之亂”、國破家散、個人遭遇坎坷的經(jīng)歷,以及他沉郁頓挫的風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另外一些詩人主要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和藝術(shù)風格我們也要有所了解,如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邊塞詩人王昌齡,長于詠史的杜牧,善于象征的李商隱等。
3.透過意象體會情感
意象,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jié)合,就是“意象”,古代詩歌中許多意象都是有它們各自的喻意的。雖然這種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中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有其共通之處。在平時的積累中,了解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意象各有哪些寓意,會對課外詩歌賞析有很大的幫助。
常見的意象有:梅——凌寒傲骨,菊——高雅,蓮——高潔,柳——惜別,松——堅貞,梧桐——凄涼悲傷,月光——思念,春風——得意,浮云——飄零,秋雨——憂愁,流水——嘆惋,杜鵑(子規(guī))——凄涼哀傷,鴻雁——思鄉(xiāng)懷親,竹笛、笙簫——離別之苦、鄉(xiāng)思之情、內(nèi)心孤獨,等等。
二、賞析語言,掌握技巧
我們在進行詩歌賞析時,不僅僅要體會詩人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情感,還要理解詩人是怎樣抒情的,要學(xué)會欣賞詩歌的語言。
1.抒情方式
詩歌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大類。直接抒情比較容易理解,我們著重了解間接抒情的幾種方法:
(1)寓情于景。柳宗元《江雪》,詩人遭朝廷貶謫,孤獨高傲的心情通過自然景色的描繪表現(xiàn)出來了。
(2) 寓情于物。陸游《卜算子·詠梅》,通過梅的意象表達自己品行高潔、不與世同流合污的情操。
(3) 借古諷今。杜牧《泊秦淮》,用南朝陳后主荒淫誤國的教訓(xùn)來諷喻當時的晚唐統(tǒng)治者。
(4) 以小見大。孟郊《游子吟》,通過母親為游子縫制衣裳的事例表現(xiàn)深沉的母愛。
2.描寫手法
詩歌中常見的描寫手法有:以聲襯靜、動靜結(jié)合,如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表達詩人向往佛門清凈的心情;烘托,如張繼《楓橋夜泊》中“月落烏啼霜滿天”渲染幽靜、靜謐的氣氛來烘托愁情;側(cè)面描寫,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側(cè)面寫出天氣的奇寒,邊塞將士生活的艱苦;反襯,杜甫《孤雁》中“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野鴨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輩,反襯孤雁高潔的品質(zhì);虛實相生,如曹操《觀滄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象征,如杜牧《赤壁》,以美女命運象征國家的命運,別出心裁。
3.煉字
古詩詞中詞語的考查形式有多種。不過無論是找出句中的詩眼、分析關(guān)鍵詞語在詩中的作用,還是比較不同詞語的差異,究其實質(zhì),都是對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準確使用及其表達效果的考查。以下幾類詞,應(yīng)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第一類:活用詞,常建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悅”和“空”,使動用法,化腐朽為神奇;第二類:表現(xiàn)力強的動詞,如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見”字,賈島“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形象貼切,千古流芳;第三類:表示顏色的詞,色調(diào)一般能體現(xiàn)心情,可增強描寫的色彩感,渲染氣氛。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妙用。
另外,詩歌中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是詩歌賞析中重要一點,平時比較容易掌握,在此就不再贅述。
閱讀是一個接受的過程,同時也是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有專家也曾提到說,語言的規(guī)律是“有限規(guī)則,無限生成”,詩詞也是。詩歌因作家風格、題材、體式的不同,想用概括的辦法找出詩歌鑒賞的“規(guī)律”,總是無法窮盡的,正如張中行先生在《文言與白話》中所說的那樣:“規(guī)律都是概括的。而面對的詞句總是具體的,以概括繩具體,就會苦于鞋太大,腳太小,沾不上邊。”我們要能靈活運用方法,不要太過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