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慢
戀愛時你們經常去電影院的吧?那段時光一定在內心里埋下了共同看電影的美好記憶。家里的孩子大了,也可以一家子去電影院或在家里看電影,其樂融融。
好的兒童電影同樣是童話,而且是“活的”童話。既然是童話,就該有童話的元素,有壞蛋、無辜的好人、跟兒童匹配的故事節奏,還有讓孩子提心吊膽的歡樂結局(而大人們總是覺得毫無懸念),如果你還沒有洞察兒童電影中的這一切,那么恭喜你,孩子們會陪著你長大!
與書本相比,電影的表現力和廣袤的內容,更容易獲得孩子的認可。我建議父母們在通過親子共讀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的基礎上,設定一定的小規則,成為歡樂的家庭儀式。比如我家每周五晚上是家庭電影日,全家人都要看事先選好的電影。我們家主要是為了孩子的英語聽力才加大了看電影的密度——每周在周五看一次,并且命名為“Movie Day”。一般過了周三,孩子們早早就期盼著。周五那天,孩子們早早做完作業,女兒負責“印制”電影票,編上座位號和價格,“賣”給家里的所有成員;有時候會特別照顧姥姥和我,照顧姥姥是因為要搞“公益活動”,老年人不要錢;照顧我的原因是爸爸總是在電影日那天在網絡上給很多家長做在線講座,很辛苦,可以不要錢。
兒子在布置座位,準備零食。最搶手的一等座是地上的墊子,二等座是孩子們的小板凳,三等座是稍偏一些的長凳。票價倒不會因為座位等級的不同而不同——都是一塊錢,只要從門口司票員妹妹的手上劃過就好。
這樣的一些小小樂趣,孩子們很在意,也很在行,隨他們心意就好。大人沒必要去干涉和指導。
大人干什么呢?泡好茶,調好飲料,端過來安然坐下就好。
我們家討論選片的時候,在確保適合兒童觀看的前提下,一直認為娛樂依舊是首選條件。所以在我們家每周一場的年度排片計劃中,有趣的兒童電影所占比重最大。一般而言,多數電影也具備教育性,特別是兒童片,沒有教育功能簡直不能上映,而且會有不同的人從多種角度來分析其中的深刻主題。
無論如何,作為電影,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故事。圖畫書大師,同時也是好萊塢的編劇大家的大衛·麥基說過:“好的故事不是講好人如何戰勝困難的,好的故事是講“邪惡的東西如何在偉大的‘善’面前屈服的。”
當然,我們看完電影也完全可以跟孩子進行討論。不過,千萬不要生硬地詢問孩子的感受。我們可以在觀影的過程中,觀察下孩子的反應。可以發現在孩子那不經意的情感流露,對不同事物或者人物的興趣,乃至擔心、害怕、惶恐。這種兒童的主動投射,是我們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好機會。如果有討論,父母應該率先講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如果孩子不愿意說,也沒必要深究。
兒子二年級的時候,我們新增加一個“深入”的方法,請孩子們說一說看完電影的感受,我們給記下來。同樣,不強求、有感而發,而且愿意才說,才記錄。
所以,我覺得親子共看電影是在親子共讀之外的有一種有益有效的親子互動。我們家會提前安排每周播放的電影,可以購買DVD光碟,也可以從網絡上尋找合適的影片。現在我們看劇情片較多,看電影前會上網查查分級,一般是PG-13級的我家都可以看了。
說我功利我也不怕。我們那個“功利”的目的還得剖析一下:看電影與學英語。國產片中雖說也有精品,但是適合兒童看的著實不多。就兒童而言,真善美是相通的,電影所帶給孩子的人性教育不因語言、國別而不同。就學習而言,多聽英語可以彌補我們給孩子讀原版書時那不純熟的口音。就習慣而言,從簡單易懂的英語視頻教學片入手過渡到英語電影,孩子們完全可以接受。
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更多地選擇英語片,有些歐洲、日本等國的好電影,比如《放牛班的春天》、“宮崎駿系列”等非英語影片,盡量要找到英語版或者選有英語對白的版本。如果沒有,當然我們也看。畢竟學英語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和孩子共度一段美好時光,有著共同的話題,如果還能學習到什么,那當然更加心安理得。
我們和孩子一起觀看過的電影精選篇目,因為篇幅所限,先少刊登幾部吧。
《馴龍高手》:
溝通、理解、相互信賴、親情、嚴厲父親
維京島國部落統領的兒子嗝嗝,夢想著像父親一樣屠龍。現實總不那么如意,直到他救起一只最神秘、最恐怖的“夜之怒龍”……觀影的孩子們也被“來無影去無蹤,將對手毀滅于瞬間”的飛龍嚇住了,直呼害怕,而當嗝嗝和它自由翱翔的時候,孩子們都拍手稱快。
《借東西的小人》:
勇敢、冒險、相互激勵、友情、母親
這是少年翔與“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一家的故事。翔有心接近這些傳說中的小人,卻不知不覺打擾了他們的生活……孩子們對小人的生活更加感興趣,那樣的人和事情似乎是他們曾經的想象。
《環游地球八十天》:
相信、夢想、相互關心、親情、家
1956年版,這在各版本里是最經典的一版,劇情幽默又有些小緊張,緊緊抓住了孩子的眼球,而且很多實拍風景也讓孩子領略到山水秀美。也許看過這部電影,孩子會找來原著細細品味了。
《音樂之聲》:
相信、夢想、相互關心、親情、家
一部值得全家反復看的經典,好聽的歌聲,可愛又滿滿都是愛的家庭女教師,懂事又頑皮的7個孩子,嚴肅緊張的上校,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怎能讓孩子不愛呢!又是歌又是舞,讓即使小小孩也能坐下來安靜地欣賞完。
《狐貍與孩子》:
相信、夢想、相互關心、親情、家
十歲的小女孩在上學路上碰見了一只狐貍并找到它的洞穴和三只小狐貍,卻沒想到狐貍嗅出人的氣味,連夜轉移了幼崽。女孩決定不去打擾狐貍,而是坐到山毛櫸樹上等它主動出現。就這樣,人與狐貍的關系慢慢建立,狐貍帶著小女孩展開了奇妙的森林冒險……孩子們也許能體悟到:有時候,互信是交往的基礎,哪怕是人和動物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