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廣
《童年》是高爾基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的第一部,是高爾基最優秀的作品之一。高爾基所生活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沙俄統治走向衰敗的時代。當時的俄國,政治極端腐敗,下層人民生活困苦,整個社會正在醞釀大的變革。
《童年》講述的是孤獨的孩童“我”(阿廖沙)的成長故事。小說以一個孩子的獨特視角來審視整個社會及人生,通過對“我”幼年時代痛苦生活的描述,反映了作家童年時代的艱難生活及對光明與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時也展現了19世紀末俄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卷。
底層人物的苦難 小說從來都是塑造人物的最好載體。通過“外祖母”這一人物形象,我們就能窺見19世紀末俄國處于社會底層的人民的生存狀態。在一個小小的普通的家庭里,生活像“鉛樣沉重”,卑微的勞苦大眾像在羅網中掙扎的魚兒。“皺著眉頭”“老是自言自語地咕噥著”“黑黑的,兩頰有許多皺紋”“腰彎得幾乎成為駝背”是“外祖母”留給讀者的最初印象。她成天在咕噥什么?是什么導致她駝背的?是生活,是那無窮無盡的苦難。高爾基在《童年》中提到,女婿早死,剛出生的小外孫夭折,兩個兄弟成天為家產而鬧矛盾,還有丈夫的虐待、生活的拮據,這種種的不幸一齊加注在“外祖母”的身上,怎能不讓人唏噓。
美好人性的閃光 生活的重壓使每個人都失去了最起碼的人性,但在苦難中,人性的美好才更能打動人心。而“外祖母”的形象,就是俄羅斯文學乃至世界文學中最光輝、最美好的人性閃光。
生活的苦難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雖然剛才還是一副“很兇”的樣子,但一面對“我”孩子氣的疑問,“外祖母”沒有抱怨,而是馬上換上“昨天那樣溫暖而柔和的腔調”來回答;面對“我”的小任性,“她”又滿含理解地認同“我”的選擇。這種朋友式的平等關系在“我”困苦的生活中是多么難得啊!一句“你小點聲說!”更是在“我”心上溫柔地一擊,盡顯“外祖母”對“我”的關愛與寬容。
孩子心靈的向導 復雜的生活環境往往讓“年幼”的“我”不知所措,陰冷的人性關系也容易對“我”造成終身的不良影響。但“外祖母”像一個引路者,她“用一根不斷的線把我周圍的一切連結起來,織成五光十色的花邊”,讓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這種溫情是困境中的“我”所渴求的,于是“她馬上成為我終身的朋友”。由此可見,“外祖母”對“我”今后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每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外祖母”。珍惜身邊的人,珍藏美好的回憶,帶著一顆感恩的、溫暖的心去面對生活,應該是我們從《童年的朋友》中獲得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