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雅芬
摘 要: 一切生活都是課程,一切課程也都是生活,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教育。這正是陶行知老先生“生活即教育”的“行知”教育理念,而它又與“人人都是紀錄者,人人都是演員”的微紀錄片活動的主題不謀而合。這種教學活動始終圍繞“生活”展開積極的創新。本文以中職生主動參與拍攝“微紀錄片”這種新興藝術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其利用課余時間運用現有手機、電腦等簡易通訊媒體設備,紀錄當下現實社會生活的點滴片段和時代生活的人物、事件、故事。在拍攝畫面場景和設計解說旁白的過程中,通過對事物敏銳的觀察、對生活深刻的感悟、對社會深度的洞察、對人生理性的思考等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因此,陶行知老先生“生活即教育”的“行知”教育理念在“微紀錄片”活動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關鍵詞: 微紀錄片 時尚元素 融入生活 學以致用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自己和親人朋友就是全部的演員。臺詞和所有的情緒都即興發揮,經歷酸甜苦辣人生百味,也分享諸多驚喜與感懷。記錄下來,可以是文字、照片、視頻,當然也可能是微博、微信、微電影、微紀錄片。目前,微博、微信和微電影是中職生最喜愛的交流媒介,而微信微博僅僅是一種為了簡便、快捷地分享或發送一些圖片文字、語音短信、視頻等的即時通訊工具,微電影的流行雖然吸引了眾多中職生的注意,但它講究藝術性、文藝性及專業操作能力,所以觀看他人成果多于自己創作,這些都不能足以激發中職生的學習興趣和促進中職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而應時而生的微紀錄片就像給中職語文教學打開了“主動參與,做自己生活的導演”的一扇窗戶。
一、積極革新課程內容,吸納“時尚現代”的教學元素。
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總是以講為主,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學生在被動學習的狀態下,極易產生厭倦。其實,當今的語文已與電影、視像、音樂及場景選配等媒體結成了密不可分的親緣體,若能在教學中加以恰當運用,則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拓展了中職生的語文學習空間,給視聽、說話、閱讀、寫作等提供了足夠便利。利用現代時尚的網絡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服務,有豐厚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土壤。中職教師要積極革新課程內容,力圖使課程內容盡可能地面向生活、面向學生,吸納學生喜愛的“時尚元素”,激發中職生的學習興趣。中職生是一個既屬高中階段又不同于普高學生的特殊群體。他們的學習任務比較輕,可自由支配的課余時間較多,而手機、電視、電影、網絡等現代化信息媒體更是給他們的娛樂生活帶來了極大方便,很自然會接觸一些時尚的“微紀錄片”。
微紀錄片作為正在蓬勃發展的一種影像趨勢,是一種信息時代新興的聲畫兼容的藝術形式,它采用新聞、現場錄播方式,精煉、短小的影像篇幅和內容,以點看面,細微的生活點滴,反映生命狀態和社會現實,具有真實性、新聞性、藝術性、原創性和草根性的特點。微紀錄片拍攝時間節省,制作費用低廉,適用于電視、網絡、手機、媒體傳播,一般時長5-25分鐘。這些特點給中職生主動參與拍攝微紀錄片帶來了極大便利:現代中職生大多都擁有智能手機、相機、電腦等簡易通訊媒體設備,它們都帶有攝像功能,在平時的課余生活也經常會拍拍照,錄錄像,在同學中交流分享,有時甚至會上傳到網上,因此他們對拍攝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基礎。教師再加以點撥,深入了解拍攝制作技巧,學會鏡頭的切換、組合,就可以磨槍上陣了。
也許在語文教學中曾有老師關注過“博客”“QQ群”“微信”等媒體傳播手段,并把它們作為一種新型的師生交流平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學質量,但很少有語文老師在教學中運用到“微紀錄片”的元素,激發學生親自動手拍攝和創作“微紀錄片”的興趣,把娛樂和學習結合起來,陶冶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提高藝術素養,因此值得我們研討探索。
二、整合優化教學資源,采用“融入生活”的教學方式。
中職教師要全面系統地分析中職語文教材知識框架,整合優化其他教學資源,采用“融入生活”的教學方式,形成不同方式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動手體驗、主動構建的行知課堂。在各種新媒體不斷誕生發展的今天,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的微紀錄片已成為當下一種記錄生活的方式,詮釋“人人都是歷史的書寫者、紀錄者”的概念。即人人都是紀錄者,人人都是演員,人人都是編導,人人都是觀眾,具有真正意義上的“草根影像”。“微紀錄片”往往能夠在細微處見精神,于生活中發現愛。生活即教育,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用心體味實踐,讓社會生活的氣息滲透進教育教學,中職生是一個特殊群體,正處在世界觀的形成時期,自我意識強烈,敏感天真,對未來充滿幻想,通過拍攝微紀錄片活動為學生提供直接地向社會、向自然、向生活、向實踐學習的機會,對他人的經驗教訓進行反復體味、咀嚼,從中不斷發現、豐富、完善、超越自我。
微紀錄片是一種難得的優質教學素材,微紀錄片重在“細微、真實”,不一定要有生硬的說教和宏大的主題描述,只需展示原汁原味的社會生活場景。教師要搜集有關微紀錄片資料,學習其在題材內容、創作方法、基本語言等方面的要求,比較它與微博、微小說、微電影的異同點,并通過組織中職生觀看比較有代表性的微紀錄片作品,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制,充分肯定其拍攝成果,在小組、班級、學校交流分享作品創新理念,宣傳推薦優秀作品,增強其成就感,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教師要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自身實際情況,設定一系列主題鮮明的活動,即創設情境,選擇確定中職語文教材中的能運用“微紀錄片”的教學模塊和具體內容,能圍繞特定專題進行拍攝,并重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鼓勵放眼世界、開拓進取、關愛社會,培養責任意識。如可以分為“人物類”、“商品類”、“風俗類”“旅游類”,也可以劃分為“謳歌時代”、“關注環保”、“保護弱小”、“提倡法制”,等等。既可以紀錄青春成長的足跡,又可以紀錄青年學生眼中的世界。當然也可以創建一個學生社團——“微紀錄片公社”,吸收對微紀錄片感興趣及組織能力較強的同學成為骨干,大力創新活動形式和載體,鼓勵其拍攝出豐富多彩的“微紀錄片”作品,提高拍攝“微紀錄片”的質量。
三、加強社會綜合實踐,強化“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
教學應如陶行知主張的:做好學校和社會的聯系,加強社會實踐。中職生作為一種特殊群體。完成學業之后就要走上社會,開始謀生,要在社會上求職、擇業及至于創業。而拍攝微紀錄片,他們既鍛煉了實踐動手能力與綜合能力,強化了“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又是一種社會實踐的資本累積。
拍攝微紀錄片可以讓中職生主動查閱相關資料,如果拍攝之前對所拍內容、主題等懵懂不知,則勢必會影響其對于信息的理解與吸收,削弱微紀錄片作品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因此在拍攝之前對其進行充分了解極為必要。一般他們會主動上網搜索資料,與同伴展開討論,匯總大家的信息,發揮集體智慧,增強合作能力,探索出拍攝活動的思路和方式,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也會通過信息收集及參加討論被完全調動。
拍攝微紀錄片肯定要與各種人打交道,從親近的同學老師、親朋好友發展到各行各業的陌生人。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培養他們豁達大度、寬宏大量、謙和熱情及正直誠實等優良個性,在真誠、寬容、尊重和熱情的原則基礎上與人交往。另一方面可以培養他們的言語表達能力,逐漸學會交往的多種技巧。
微紀錄片要將聲音、畫面、音樂等有機結合起來,必須深入了社會生活,從監制到導演,從文案到剪輯,從攝像到后勤……內容觸及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這樣他們就不再單純地閉門造車、孤芳自賞,就完全可以從電腦、電視、游戲、懶覺中解脫出來,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學習,大開眼界,擴大生活覆蓋面,培養人的柔韌性和適應力,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從中學到真知灼見,促使自己思考人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