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振
①韓國將“暖炕”“申遺”,不禁讓人聯想到韓國成功將“端午祭”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帶給中國人的遺憾:我們的文化保護意識為什么總是比別人慢一拍?我們國人又為什么只有在別人“捷足先登”的時候才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珍貴呢?
②當下,遇到危機的,又何止是傳統文化。當大批國內年輕人迷戀于《來自星星的你》《江南style》《大長今》里的韓國美食、音樂、服飾與韓風時,我們分明感到“細無聲”的文化侵略。記得曾看過這樣一個場景:某次聯歡會上,我們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穿著各自的民族服裝排成一個“56”的字樣。我努力地去尋找漢族,一開始發現一個穿旗袍的女孩,以為她是代表了漢族,后來發現不是。那個在中間穿著哈韓運動衫的男孩才代表漢族。
③在韓國經濟崛起的同時,文化同樣崛起,這與韓國民眾和政府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是分不開的。在韓國,傳統節日是全民族的盛大節日,是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傳統的人文氣氛的日子。而在中國,清明節本來是一個與農業播種有關的節日,現在通常的過法是給亡靈“燒紙錢”;端午節起源也很高雅,現在也不過是吃粽子、賽龍舟……
④另外,韓國民族傳統教育讓中國人汗顏。一位中國游客在韓國慶州一個地處偏遠的私人陶窯博物館看到,許多年輕的父母帶著他們的孩子,從遠處趕來,耐心認真地給孩子講解館里的韓國文物。那種諄諄之情,令人充分感受到韓國普通民眾對于民族歷史的自覺關切,以及對于下一代進行文化啟蒙的主動意識。在中國能夠見到嗎?
⑤韓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的確值得我國政府和民眾深思:我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怎樣保護好我們燦爛的民族文化呢?
⑥“申遺”是讓國際社會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手段,但是最最根本的是要在國內繼續發揚好我們的文化,畢竟這是我們的根。我們不能單純地認為別國“申遺”是搶奪中國的文化遺產,關鍵是國人如何建立有效的機制,保護民族傳統文化。一個丟失了自己文化的民族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無法感受、挖掘、發揚自己優秀文化的民族,永遠無法是站立的狀態。
⑦另外缺乏新意是傳統節日不受年輕人青睞的原因之一。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中國人,什么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似乎一下子失去了以往的魅力。在傳統節日保護方面,我們應該有與時俱進的觀念。我們如果不重視自己的文化,不形成獨特的紀念風格,不賦予新時期新內涵,一些好的、民族的、傳統的東西就會慢慢消失,直至消亡。
⑧一個民族的文明是這個民族的靈魂,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底色”。
(選自《黨員文摘》2014年第10期)
【閱讀訓練】
1.本文以問句作為文題,在第①段中又連續提出兩個問題,這有何妙處?
2.文章第③段在論證上一正一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請在省略處再補上一個具體的事例: 。
3.第⑤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你認為應該怎樣保護好我們燦爛的民族文化?
5.近年來,各種洋節在國內越來越盛行,一些年輕人對此更是情有獨鐘,有人擔憂洋節會把傳統節日打敗,呼吁抵制洋節,對此你怎么看?請簡要表達自己的觀點。
(吳應海 設計)
(參考答案見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