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清
“推敲”的典故我們并不陌生:著名的“苦吟派”詩人賈島騎在驢背上苦思“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反復斟酌是用“推”,還是用“敲”,以致沖撞了韓愈的儀仗。他自己也曾說:“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古人的煉字不可說不經典,現在的作文教學是不是也可以從中受到一些啟發呢?
一
作文的現狀:作文=難度高的作業=很難量化的作業。
學生寫作文是最感頭疼的事,要么大翻特翻作文書,要么咬著筆頭冥思苦想,要么胡亂拼湊不知所言,這樣的文章交上來,老師也叫苦不迭。為什么作文從小學三年級甚至一年級就開始寫,從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一直寫到中學畢業,仍然是老師和學生最感撓頭的事?按一個學期最少寫六篇大作文計算,九年的時間就是一百零八篇,這還不包括各學期的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單元檢測、征文比賽等,幾百次的作文訓練與講評為什么效果如此不明顯?
講評之后,作文本發了下來。
請看下面幾種現象:
現象之一:××同學趕緊打開作文本,先看看分數,再把老師的評語認認真真看一遍,從眉批看到總批,直到看明白為止,然后把本合上,下次作文課再打開。
現象之二:××同學打開作文本,先看分數,95分則手舞足蹈,65分則唉聲嘆氣,真是有時歡喜有時憂,看完分數后本子一合,該干什么干什么去。
現象之三:××同學連作文本都不打,問他為什么,則理直氣壯地回答:“看也是那么多,不看也是那么多,看不看有什么區別?”
以上三種現象非常常見,我們的身邊比比皆是,我們從中看出了什么?
一是學生關注的是分數,而忽略了作文本身。
二是作文的批改注重的是批語和講評,而忽略了文章的修改。
批和改應該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兩只腳,一只瘸了,肯定就跑不快了。怨不得學生不會寫作文,作文水平難以提高,是不是我們太重視寫、太忽略改了。文學大家的文章尚且要經歷反反復復的刪改增添,學生的作文真的可以一氣呵成、一字千金嗎?
二
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在作文教學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希望可以積累一點經驗與教訓,在作文教學中找到一條比較平坦、不太彎曲的小路。
措施之一:指導要細。初級階段就低不就高,指導要針對層次較低的學生,指導內容一定要細致,大到文章主題的確立,選材的標準,段落的安排,小到過渡句怎樣寫,用什么修辭方法,甚至哪個詞語在哪處出現,能詳則詳。幾乎指導完,作文的雛形就已經出來了。不要害怕束縛孩子的想象力,就像學習說話一樣,必須告訴他“我比爸爸不低”是不對的,應該說“我比爸爸高”,這才是對的。作文也要告訴學生,這樣寫才是對的。這類作文訓練大都以命題作文為基礎。
措施之二:作文的批改變評語式為分析式或建議式。不再寫這個段落好、全文主題鮮明、結構完整、語言通順等套話。對一些好的過渡、句子分析出好在哪里,對文章中出現的不足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議,讓學生作為參考。如一位學生寫雪,“雪花如同棉絮,鋪天蓋地的壓下來,劈頭蓋臉的襲過來。大的,小的,都一起在賽跑,跑得慢的,被風刮起,像仙女翩翩起舞;跑得快的,像一閃而過的流星”,我在句子的下面按慣例畫上波浪線以示表揚,在旁邊注上“這個‘壓’字用得好,突出了雪勢之大,而且充滿一種動感,文章一下子活了起來”。講評時,我把評語讀了出來,同時請學生發表意見,還可以對句中哪個詞語進行品評?同學們有的抓住“襲”,有的抓住“翩翩起舞”,有的抓住“流星”,還有的學生按自己的思路,抓住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分析得非常細致。學生會分析,才說明他理解了,理解之后,運用起來才會更方便。
措施之三:作文可以進行簡單的量化評分。本著鼓勵為主的原則,確定一個基準分85分,能夠按照指導按部就班地寫作,達到主題、結構、語句方面的基本要求(作文二、三類文),錯別字較少的即可得到85分,在此基礎上酌情加減分。把分數標在明處,因為什么加分,由于什么減分,讓學生明白。對于寫作有一定基礎,沒有按指導寫的只要寫得好,分數會達到90分甚至更高,同樣標出加減分的原因。同樣寫雪,一位同學的題目擬為“飛花”,我在旁邊標注:“題目簡潔,卻運用了比喻的修辭,而且在人們的眼前創造了一個詩一般的美麗意境。新穎優美,+1分。”這種方法更直觀地肯定了同學們的優秀之處,讓他們發現原來自己的語言也非常獨特、非常有魅力。
措施之四:作文的修改不可忽視。作文講評后,對整體情況進行小結,對大多數同學摘出他們的好的段落、句子或詞語,予以表揚,大家共享。對于出現的問題也要共享,避免以后再出現同樣的漏洞。之后的作文修改分兩個層次:85分以上的同學直接在原文上進行修改,下一次作文獲得自由選題甚至摘抄的權利,未達到85分的同學則要針對減分的原因進行思考。第二次作文任務就是重新改寫本文,把上次出現的問題改正,把上次丟失的分數找回來,達到85分或更高分數。兩次作文課之后,一次完整的作文指導、寫作及講評、修改告一段落。
三
一是對作文無從下手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路子,雖然作文寫得千差萬別,但基本上文章的骨架是可以立得住的。老師的批改和建議不會太零落,出現的問題也比較集中,容易進行歸納。相對來講,批改的難度有所降低,學生也覺得達到標準不是天方夜譚,減輕了寫作的畏難情緒。
二是作文講評,優缺共享。因為問題比較集中,講評也就更有針對性。而且,講評以表揚為主,大家一起欣賞好文章、優美語句,出現的問題只對文不對人,沒有壓力,保護了自尊心,提高了積極性,許多學生不再怕上作文課,還有部分學生相當期盼上作文課。
三是作文量化,優缺自現。量化的目的就是使文章的寫作、講評、修改都有章可循。雖然不全面,但作為一種媒介與過渡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好的地方學生會繼續發揚,差的地方學生也會明白為什么不能這樣寫,應該怎樣寫,修改的過程就是另一次的寫作過程,自然寫一次就會好一次,作文的水平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
四是一次作文,二次修改。達到標準分的同學會非常喜悅、興奮,第二次的作文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獎勵,而不是一種任務。摘抄也好,自己選題寫作也罷(雖然開始這一部分同學很少,但不是絕對沒有),對于他們仍然是一次學習與提高的過程。未達到標準的同學因為知道自己減分的原因,可以很容易地改正并達標,也算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心里自然有一份輕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