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玲
摘 要: 構建民主和諧的數學課堂,是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教學理念,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教學。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課堂氣氛 轉變角色 學習方式
由于傳統教學的弊端依然存在,課堂沉悶、機械和模式化;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缺乏民主和諧的氛圍,師生的個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因此革除這些弊端,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增強數學課堂的生命活力,是數學教師在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一、轉變教師角色
建立新型的師生情感關系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培養者和引路人,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有時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師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師要以真情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關心、愛護學生。要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關系,樹立教育民主思想,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要多鼓勵、多關懷,切實幫助他們,學生才能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不怕出錯和失敗。讓學生自由充分發現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一種尊嚴感和幸福感。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把學生的個性、想象和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在師生平等對話中,學生才能充分張揚個性,培養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態度、信念、動機和需要等。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提供安全心理支持、促進和諧發展的基礎。伙伴型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了心理認同,獲得了心理自由,有了積極、安全的心態。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高漲,個性思維就會活躍,人格發展就能和諧。
二、營造有趣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以快樂的課堂生活
學生的學習過程往往伴隨著濃厚的個人情緒,覺得有趣,就學得積極、主動;反之,就消極、被動。我們的課堂應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變枯燥為有趣,讓學生學得有味,興趣盎然,在自主學習中感受到課堂生活的快樂。
增添課堂教學的情趣,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1.利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引起學生的興趣。如開學時的數學第一堂課“與同學們談數學”。通過與學生“談話”、“聊天”方式,討論數學知識與生活、生產的關系,這種教學方式很有親和力,容易引起共鳴,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為“聊天”的話題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首先可從學生的經驗出發,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其次是利用數學史實材料列舉實例,使學生思維有材料,發言有依據,學習有興趣。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盡量減少教師的包辦代替,使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又如課前讓學生上臺做3~5分鐘的演講,介紹數學趣聞;課堂教學中自由辯論、小組競賽、做游戲等活動;課后開展社會調查,制作小地球儀等活動。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競爭意識,又能培養合作精神和動手能力。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三、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是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創造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盡可能地組織學生運用合作、小組學習的方式,經常開展討論、交流和合作學習。在培養學生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同時,調動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促進大家共同提高。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存在的價值,彼此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視發現和探究,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強調學生背誦、記憶和練習,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被動,心理壓力大。它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反而會成為學生發展的阻力。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狀態,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一方面表現為培養學習興趣。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學生來說就不是一個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他們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情況就大相徑庭了。“強扭的瓜不甜”,學生在逼迫的狀態下被動地學習,學習的效果必定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責任。教師應當對學生的學習負責,但是如果學生自己意識不到學習的責任,不能把學習與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和發展有機聯系起來,這種學習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學習。只有當學習的責任真正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學生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時,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真正的有意義的學習。
四、改變封閉式為開放式的課堂結構,給學生以獨立學習的時空
改變傳統的封閉式課堂結構,提倡開放式的教學方式,也是新課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一種教學模式。一是開放教學過程。教師不要刻意追求課堂教學結構的完整,而把一堂課的學習作為學生整個學習生活的一部分,重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每一位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獨立學習能力的欲望,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并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獨立學習,從而讓學生發揮自主性,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二是開放教學內容。書本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教材也不再是課堂的唯一材料,教學的最終目標不是學生記住、背會了多少知識,而是以教材為載體,使學生學會學習、適應社會,健康和諧地發展。因此,教師是教材的研究者和開發者,既要沖破教材的束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如報紙雜志、網絡信息等,開發鄉土教材和校本課程資源,帶領學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三是開放學習方式。傳統課堂統一的教學模式,劃定了學生統一的學習方式,富有生命活力的數學課堂應尊重學生的人格,發揮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根據自己學習需要,或獨立學習,或小組合作,或自找伙伴,讀、畫、議、練自主采用,手、腦、耳、口、目充分地活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