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瑛琦
摘 要: 《弟子規》是清代學者李毓秀撰輯的著名兒童啟蒙讀物。它以學規、學則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學習和品德修養方面的指導,曾被譽為“開蒙養正之最上乘”的讀物,對后世產生了普遍而深遠的影響,特別其中養成教育思想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 弟子規 文明禮讓 行為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良好性格養成的起點,0~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嬰幼兒對最初行為印象最深刻,反復幾次以后便形成心理定勢,這種心理定勢穩固以后便成了性格。“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弟子規》以學規、學則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學習和品德修養方面的指導,結合《弟子規》,日常生活中接納幼兒、引導幼兒、激勵幼兒,使幼兒在良好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中學會快樂地生活、學習、成長。經過一個學期的研究,我認為以《弟子規》為載體,培養大班幼兒文明禮讓行為習慣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
一、多種教學形式,理解體驗《弟子規》的內容
1.結合教學活動
根據大班幼兒的思維主要依據具體事物的形象和對它們進行聯想這一特點,我把要教授的《弟子規》中的相應部分結合圖畫編成一個個小故事講給幼兒聽。當孩子聽得懂小故事和明白老師解說的各種現象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高了,學習能力增強了,記憶效果也顯著了。每周一教授一個新內容,其余時間把已經學過的部分適當復習,這樣幼兒就不容易忘記。
2.觀看卡通動畫
動畫片是幼兒熟悉喜愛的,每天下午的小點心后,我都會播放《弟子規》的卡通小故事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每次活動我都力求有聲有色,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弟子規》,在潛移默化中將《弟子規》的精髓印在腦海里,讓孩子們仔細慢慢地吸收它,充實自己。
3.朗誦接龍比賽
枯燥無味的說教,對于成年人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更別說是5、6歲的大班孩子。為了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然接受《弟子規》文化的熏陶,我根據本班孩子的年齡特點,設計了朗誦接龍比賽。男女生分為兩隊接龍,或師幼接龍,順利接龍成功的一隊可以獲得大蘋果獎勵,提高孩子們學習積極性,也增添了樂趣。
4.評比文明寶貝
《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孩子們學會自主探究。在我的課題研究中,這一點得到了良好的體現。大班孩子已經有了判斷對錯的能力,我充分發揮他們的這一能力,并結合幼兒愛說、愛表現自己的這一特點,讓他們在自主探究中,充分領略《弟子規》的要點,每周評選出文明寶貝。
二、聯系生活實際,滲透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
幼兒園班級日常生活中的規則,行為習慣包括很多內容,如禮儀教育、勞動、日常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良好的日常習慣與生活方式包括行、坐、臥的日常行為舉止和言談的把握程度,對待衣食住行的態度和整潔化等要求。
1.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在一次家園聯系單上,子涵的媽媽寫著:我家寶寶不愛刷牙,吃飯前也不洗手,希望老師能幫我們教育教育孩子。
其實在幼兒園里,大家從小班就養成一日生活各個環節的習慣,都能做到飯后漱口、飯前便后洗手等。但是回到從小生活的家里,這些行為習慣很容易被擱置。我結合健康領域的相關內容,與孩子們開展了一次故事會。故事中健健小朋友起床了不漱口,飯前便后也不愛洗手,最后只能到醫生阿姨那里去拔牙,看肚子疼的毛病。故事講完之后我問孩子們:健健為什么會到醫院去?他以后會怎么做呢?在講故事的時候,我特意觀察子涵的表現,他聽得很認真,但慢慢就低下了頭,應該是聯想到自己在家的表現有點不好意思了。
在活動的最后,我請孩子們一起誦讀《弟子規》的相關內容: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并將這幾句用簡筆畫表現出來放在語言區,讓孩子們時時都能看到,提醒自己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
2.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隨著國家放寬二胎政策,整個中國邁入“二胎潮”。對于大班這些已經有點懂事的孩子們來說,突然有個弟弟妹妹會給他們的生理和心理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
我班有一個很聰慧的女孩子叫海林,她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嬌嬌女,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等方面,都比同齡孩子出色。可升入大班的半年里我發現她總是悶悶不樂的,家長開放的時候她媽媽說,因為有了小弟弟。弟弟的出生在她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所以海林對弟弟充滿敵視,嫌弟弟吵,不愛理爸爸媽媽。在學習弟子規“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時候,我特意花了一定時間來解釋,并結合繪本故事《我又有了一個弟弟》引導幼兒理解兄弟姐妹在一起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要學會謙讓弟弟妹妹。
謙讓不僅表現在對自己的弟弟妹妹方面,還有很多小朋友是獨生子女,他們習慣自己是唯一,遇到問題時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特別在做客過程中,孩子們之間很容易發生爭搶行為,導致不歡而散。我選擇繪本故事《做客真麻煩》,讓孩子們學習怎樣才能做到文明做客,包容謙讓其他好朋友。
三、家園共同合作,促進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
家長反映孩子在家比較任性,依賴性強。在幼兒園里已養成良好文明的行為習慣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廢止。甚至有個別幼兒不會使用禮貌用語,見到長輩,直呼其名。因為種種現象,我們不得不重視幼兒文明禮讓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家長也意識到這點。班級利用家園共育、家校路路通等一系列活動,將孩子的情況、學習的《弟子規》的內容通過家校路路通發給家長,在班級網站和班級門口提供培養孩子文明禮讓行為習慣的指導方法。在這學期家長積極主動配合學校教育,在家也與孩子一起學習《弟子規》,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就是養成習慣。”說文解字中說:教,就是上行下效;育,就是教人從善。養成教育是教育永恒的主題。在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對孩子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知識需要道德的引導,良好品格的養成更是對孩子一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