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森,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福建省中小學名師培養工程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
教學主張是名師教學的內核和品牌,缺乏教學主張,或者教學主張不鮮明、不堅定,就稱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名師。無論是名師個體的自我成長還是名師工程的定向培養,主張的提出是關鍵(前提),主張的研究是核心(中心)。
教學主張是名師的教學思想、教學信念。思想來自于思考,優秀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都會自覺不自覺、有意無意地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并在此基礎上產生或形成對教學的一些看法、想法、念頭、觀點,我們將其統稱為教學思考。這些思考不乏有價值的見解,但總體而言,是相對零散,不夠系統的;是相對淺層,不夠深度的;是相對模糊,不夠清晰的。只有經過理性加工和自我孵化,教學思考才能提升和發展成為教學思想。教學思想是教師對教學問題的系統的、深刻的、清晰的思考和見解,它具有穩定性和統領性。穩定性意味著思想一旦形成,不容易改變;統領性指的是對教學行為的影響力,行為是由思想而生的。名師的首要素養是思想。柏拉圖曾說過,奴隸之所以是奴隸,乃是因為他的行為并不代表自己的思想而代表別人的思想。思想形成人的偉大,“我不能想象人沒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塊頑石或者一頭畜牲了”。(帕斯卡爾)教育思想形成教師的偉大,沒有教育思想,教師就成了一臺教育機器。思想—人的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沒有教育思想,就沒有教育尊嚴可言,教師唯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才能擁有教育乃至人生的尊嚴。馬克思說得好:能給人以尊嚴的只有這樣的職業,在從事這種職業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造。
教學主張是名師的“個人理論”,它來自實踐又高于實踐。理論來自實踐,優秀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都會形成和積累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招數、策略、特點、亮點,我們將其統稱為教學經驗,這是真正原生態、原發性的東西。我們認為,相應的實踐經驗無疑是促進理論滋生的最有價值的資源,教師的個人理論一定是來自教師個人的實踐和經驗,但是,由實踐到理論,由個人經驗到個人理論,這個過程不是自發產生和實現的。名師不僅要有實踐意識,而且需要有理論自覺,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經驗,把自己的所行、所見、所聞、所得加工、提煉、升華為理論;另一方面,還要用先進科學的理論反思、批判、充實、引領自己的實踐和經驗。通過這樣的雙向互動,把自己的經驗要素轉化為充滿思維和智慧含量、可資借鑒(更具有普適性和啟發性)的“理論因子”,從而,不斷形成和完善自己關于教學的“個人理論”,這就是教學主張的內核。名師要超越經驗,走向理論。不少名師的確在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這些經驗可操作性強、可模范性強,因此,成為其他教師的學習對象。但是,所有的經驗都是情境化和個性化的,離開特定的情境,經驗往往不奏效,同樣的招數,不同的老師來用,其效果往往也是大相徑庭的。所以,必須超越經驗,經驗加反思等于成長,經驗必須走向理論。
總之,教學主張引領教師從教學思考走向教學思想,從教學經驗走向教學理論,這是教師從優秀走向卓越,從而實現自我超越的根本支點。對名師個人而言,提出教學主張就是給自己樹立一面旗幟。大凡成功的、有影響的教學名師和流派均有自己鮮明的、獨特的、堅定的教學主張,教學主張是教師走向教育家的必經之路。因此,提出教學主張不僅是名師個人成長的關鍵環節,也是名師工程培養名師的核心抓手。
名師不僅要敢于、善于提出教學主張,而且還要圍繞教學主張,形成研究課題,系統開展研究。教學主張的研究包括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兩部分,理論研究包括對教學主張的概念和內涵進行界定,對教學主張的理論基礎和依據進行說明,對教學主張的具體觀點和內容進行闡述。簡而言之,就是對教學主張進行理論論證,它類似于大學的學術研究。它要求教師暫時擱置自己的實踐和經驗,在理論的高度和軌跡進行系統和抽象的論證和闡明,從而把自己的教學主張闡明得深刻、清楚、豐富、有邏輯性、有思想性。這個過程對一線老師是個巨大的挑戰,但是優秀教師必須接受這個挑戰,并在這個挑戰中實現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提升,這樣,才能從普通教師走向教育家。
對優秀教師而言,理論研究可能是一種厚積薄發的蓄勢,為未來再次“出彩”做準備;可能是轉型時期的自我調整和暫時“沉默”,等待一個新的自我的誕生。一旦“主張”顯現,教師的專業面貌與理論水平就會產生實質性突破,令同行刮目相看。思想有多遠,課才會走多遠!理論研究引領教師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實踐研究包括教學主張的教材化研究、教學化研究、人格化研究,其本質在于把教學主張及其蘊含的思想、智慧有機地融入教材、教學和教師人格之中,使教學主張實踐化、可視化、人格化,這一研究也就是所謂的行動研究。優秀教師關于教學主張的研究最終一定要落實和體現在自己的實踐和行動之中,它是為了改進、完善、提升、豐富實踐和行動而進行的研究,這是優秀教師研究與學者研究的根本區別。實踐研究讓優秀教師的教學由自信走向
自覺。
名師的研究一定要超越傳統的課例研究,要超越名課。不少名師數年磨一課,無論公開課還是研討課總是這一課,鮮有干貨。碰到新的課文和不熟悉、不擅長的領域,就“名”不起來了!超越名課,超越特定的、自己所擅長的課文內容,圍繞某個主題進行專題性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教學主張,這樣的名師才能走得更遠。
教學主張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研究的深化和拓展,主張本身也會不斷發展、不斷提升。就像李吉林老師的主張,由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不斷超越,不斷
完善。
(責任編輯:趙彩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