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
創意是指對現實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認知所衍生出的一種新的抽象思維和行為潛能。創意的源泉仍然是客觀世界,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產生的。對于初涉入世的孩子來說,身邊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鮮和神秘,他們的思想不受約束,在接觸周圍世界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些怪念頭、怪想法和怪行為,這些就是兒童創意。兒童創意是兒童特定年齡階段所特有的天性,是兒童在接觸客觀世界所產生的特有的想法、念頭和行為。
基于兒童創意的綜合實踐活動,就是相信兒童有創意,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放的學習時空,以兒童身邊具體的問題激活兒童樂于探究的天性,引導他們不斷發揮潛能進行探索實踐,在關注兒童發展的評價中使兒童創意得到保護、培養和發展,促進兒童創造思維的形成。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提出,教育就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并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這種創造力,使他長得更有力量。在教學中的具體實施策略如下。
第一,立足兒童創意開發課程內容,保護兒童創造思維
兒童創意是建立在對現實世界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兒童的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是兒童創意產生的基礎。《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兒童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的發展價值。
密切關注學生與生活、社會的聯系,重視經驗和生活對學生發展的作用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出發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教材,超越了嚴密的知識和技能體系,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研究課題和活動主題。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自主權可以密切他們與生活的聯系,提高他們對周邊事物的敏感性,為發揮兒童的天賦、展示他們的聰明才智提供豐富的感性基礎。比如晉江市龍泉小學與世界僅存的摩尼教遺址“草庵”只有一墻之隔,學生們都去過這一名勝古跡。2014年,在泉州被確定為“東亞文化之都”后,看到大批國內外游客紛沓而至,他們覺得好奇:為什么一個小小的草庵寺居然有這么大的魅力呢?因此他們決定再次走進“咱厝草庵”,去探究“有關草庵的傳說”“海上絲綢之路紀念碑的意義”,在此基礎上為“如何讓草庵成為吸引人的旅游觀光景點”出謀獻策。
第二,立足兒童創意組織教學活動,培養兒童創造思維
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立足自己身邊的問題,主動提出想探究的主題,再通過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積極探索、親身參與、主動體驗,在實踐活動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兒童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創造性的過程,是兒童創意的顯性表現。
1.重視問題的提出
兒童天生的好奇心,會促使兒童提出一個個離奇古怪的問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創設條件促使學生想問,要提供機會讓學生敢問,還要通過指導讓學生善問。如活動主題的提出,教師可組織學生對身邊的自然、社會現象進行觀察,去發掘好奇的現象,去發現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從而產生想問的欲望。像“五彩的泡泡飛起來”這一主題活動的產生,就是教師組織學生在教室玩吹泡泡后,學生通過對吹泡泡這一活動中的現象進行觀察,提出問題:“為什么泡泡是圓形的?”“為什么泡泡是五顏六色的?”“為什么吹出來的泡泡有大有小?”時,教師及時肯定了學生的發現和思考,使學生消除顧慮敢于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
寬松、民主、安全的心理環境是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的前提條件。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對學生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和猜測給予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給予了更多的尊重和支持,學生敢于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假設,敢于懷疑已有的結論、挑戰權威,為創造思維的發育提供溫暖的土壤。
2.注意知識經驗的盤活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習是作為學生自主建構新知識的活動,是學生不斷質疑、不斷探索、不斷表達個人見解、重新組織和重新理解個人經驗的過程。學生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并不是一無所知的,他們有著自己積累的知識與經驗,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要重視、盤活這筆資源,使學生的創造力、潛能、天賦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如在“創意月歷我能行”活動中,學生為了要設計出既美觀又科學的月歷卡,他們要對之前見過的各種月歷進行對比分析,梳理出月歷卡的一般結構特點和內容編排特點。接著在大量事實材料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創意思考并進行設計和制作。在設計和制作的過程中,學生還要運用已有的美術知識進行外形設計和色彩搭配,要運用到數學課上學到年月日的知識和真實日歷日期編排方法進行科學編排,最后還要運用到語文的寫作技巧對主題資料進行創意編寫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面對真實的問題和任務驅動,不斷主動產生對原有的認知進行批判與反思,不斷對問題進行思考與解決,在新舊材料的不斷碰撞與融合中產生新的思路,形成新的意義聯結,生成新的認知結構,實現對認識的超越,使學習活動成為“手—心—腦、實踐—感知—思考以及身體—心理—靈魂”等共同參與的“整體
學習”。
3.講究指導的策略
兒童創意向創造思維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創意代表了孩子創造思維的發展。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去觀察、發現、引導孩子的創意,讓這種思維不斷得到發揮,那么在創造思維培養上,我們會收獲很大。”
講究指導的策略,是指教師的指導要有針對性,講求指導的實效。綜合實踐活動實施中教師的指導實際上是全程的指導,首先要創設問題情境,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探究空間,引導學生發現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探究課題。其次,在制定合適的探究方案時,要引導學生針對要解決的問題不斷產生發散性和收斂性思維,盡可能想出多種多樣的方案,最終選擇最好的、最獨特的、最能被接受的方案去實施。最后,在成果展示時,允許學生通過各種形式、采用各種方式去呈現研究結果。整個活動過程,教師尊重學生的選擇,幫助學生擺脫固有思維模式的限制,鼓勵學生以獨特的活動方式深入探索,大膽創新,表達自己的意見。講究指導的策略還要注意指導要適度,既不要包辦代替,也不要放任自流,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靈活指導,講求指導的適時和適度。
4. 強調實踐活動的開展
皮亞杰指出:“兒童只有自發地、具體地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大膽形成自己的假設,并努力去證實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發展思維。”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強調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活動,如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服務、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等。例如在“廢紙變形記”活動中,教師以生活中學生最為熟悉的廢紙為導入點,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創意為依托,學習創意的特征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創意風暴,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想象出各種利用廢紙變形的創意作品并畫出了簡易設計圖。
實踐不僅僅意味著讓學生動手操作,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營造實踐情境,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只有在真實的場景,真實地面對實際生活中的許多不確定性時,才能完整地經歷做完一件事的全過程,才會完整地了解實際境遇,完整地體驗實際感受,完整地遭遇實際困難,完整地解決實際問題,最終完整地獲得新的發現,開拓新的思路。
第三,立足兒童創意改革評價方式,發展兒童創造思維
兒童創意閃現在兒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重視發展性評價有利于兒童創造思維的發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倡導新的評價理念和評價方式,重視學生在活動中的種種表現,在情感態度、探究欲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各方面的進步,重視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寶貴經驗的發展價值。
在每個主題活動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從“提問能力”“策劃能力”“活動能力”“活動狀態”四個角度進行自我評價。在“提問能力”評價中,重視學生提出問題的數量和問題的價值;在“策劃能力”評價中,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制定活動方案合理性、可能性的能力;在“活動能力”評價中,重視學生收集信息、發布信息、與人交流和反思改進的能力;在“活動狀態”評價中,重視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實施過程中,還要注意評價主體應該多元化,采取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采用學生口頭報告和活動展示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綜合實踐活動關注過程兼顧結果的評價方式,使每個學生都擁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利于兒童的潛能、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實現了評價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作用。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