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中經常會涉及到平面圖形的認識(一)中的問題,這些問題難度不大,但我們也要掌握好基本知識,才能迅速準確解決。
一、有關“角”的問題
由三角板的直角頂點在直線l上,根據(jù)平角的定義可知∠1與∠2互余,又∠1=40°,即可求得∠2的度數(shù).
【解答】如圖,三角板的直角頂點在直線l上,

【點評】本題只要平角、互余的定義即可解決問題,是基礎題,熟記互為余角的兩個角的和等于90°是解題的關鍵.
【點評】本題考查了角的單位:度分秒的換算。由高級單位變成低級單位乘以進率,由低級單位變成高級單位除以進率。
【點評】本題考查了對頂角與鄰補角,對頂角相等是解題關鍵
【分析】先根據(jù)OB是∠AOC的角平分線,OD是∠COE的角平分線,∠AOB=40°,∠COE=60°求出∠BOC與∠COD的度數(shù),再根據(jù)∠BOD=∠BOC+∠COD即可得出結論.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角的計算,熟知角平分線的定義是解答此題的關鍵.
二、有關“線”的問題
【解答】C
【點評】本題屬于找規(guī)律的問題,它建立在直線與直線的交點的個數(shù)變化之上,我們應該從特殊情形考慮,進而總結歸納出規(guī)律。

例5.(2014濟寧)把一條彎曲的公路改成直道,可以縮短路程.用幾何知識解釋其道理正確的是( )
A. 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B. 垂線段最短
C.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D. 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分析】此題為數(shù)學知識的應用,由題意把一條彎曲的公路改成直道,肯定要盡量縮短兩地之間的里程,就用到兩點間線段最短定理.
【解答】要想縮短兩地之間的里程,就盡量是兩地在一條直線上,因為兩點間線段最短.
【點評】緊緊抓住角的和差表示,結合角平分線的定義,運用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問題則會化難為易。
例7.如圖,已知數(shù)軸上點A表示的數(shù)為8,B是數(shù)軸上一點,且AB=14.動點P從點A出發(fā),以每秒5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數(shù)軸向左勻速運動,設運動時間為t(t>0)秒.

(1)寫出數(shù)軸上點B表示的數(shù) ;點P表示的數(shù) (用含t的代數(shù)式表示);
(2)動點Q從點B出發(fā),以每秒3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數(shù)軸向左勻速運動,若點P、Q同時出發(fā),問點P運動多少秒時追上點Q?

(3)若M為AP的中點,N為PB的中點.點P在運動的過程中,線段MN的長度是否發(fā)生變化?若變化,請說明理由;若不變,請你畫出圖形,并求出線段MN的長.
【分析】(1)根據(jù)已知可得B點表示的數(shù)為8-14;點P表示的數(shù)為8-5t;
(2)點P運動x秒時,在點C處追上點Q,則AC=5x,BC=3x,根據(jù)AC-BC=AB,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分①當點P在點A、B兩點之間運動時,②當點P運動到點B的左側時,利用中點的定義和線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長即可.

【點評】本題屬于一道綜合題,不僅用到了線段的知識,還結合數(shù)軸、方程、兩點之間的距離等相關知識,同時還運用了初中階段經常遇到的一鐘數(shù)學思想方法——分類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