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霞
摘 要: 2014年河北中考歷史試卷在考查過程中側重綜合、分析等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考查。以及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并理論聯系實際。只有扎扎實實地回歸本位,立足把知識點掌握透徹,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 主干知識 考查方向 知識本位
2014年河北中考歷史試卷,以《課程標準》為基礎,緊扣《考試說明》,凸顯“穩中求變,變中求新”的特征,在考查過程中側重綜合、分析等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考查,以及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并理論聯系實際,對熱點問題進行探究和把握,注重歷史學科的情感教育功能。
一、試題特點
1.穩。
2014年河北文綜歷史試題部分與往年相比基本維持穩定,試題風格總體不變。選擇題題型基本一致,主觀題中29題探究問題出現些許變化。題目整體風格不變,反映出河北文綜歷史試題的成熟、定型。
(1)以歷史主干知識為考查內容。
試題突出對歷史主干知識的考核,考查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現象的理解與把握。試卷所涉及如下考點:甲午中日戰爭、中國近代化(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新中國的外交、工業革命、“文化大革命”、一戰、二戰、清末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日本、啟蒙思想等,覆蓋面廣,考點密集。
(2)以基本技能為考查方向。
近年來河北中考歷史試題,逐漸由知識立意轉向能力與教育價值立意,由單一內容考查向綜合內容考查轉化,學生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如考查史料的解讀能力,史料解讀能力是歷史課程要求的核心能力,是形成歷史思維的重要基礎。如13題(考查學生對一戰期間國民政府的一些政策的理解)、16題(工業革命的影響)等,這些題目通過文字資料創設情境,考查學生對史料的解讀能力。
(3)題型穩定成熟。
試卷難度穩定,題型穩定,但穩中有變。試題呈現方式圖文并茂,材料多樣,一般不與往年的試題雷同。所給材料有示意圖、文字、評論、圖表、地圖、圖片等資料入題,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努力創設情境,積極引導學生與材料之間產生對話。例如11題,往年和2014年都是一道圖片題,考查學生從圖片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往年給出的圖片是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列強分占北京城示意圖》,2014年給出的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兩國《交戰雙方艦隊隊列》圖,難度都不大,相似性很大。
2.新。
(1)新材料、新情境、新的設問角度。
通過考查學生閱讀圖片、圖表、文字材料等從中得出結論,無材料不成題,從2010年這一趨勢明顯得到加強,此類題目已成為當前考試的主題。對此,廣大師生已經基本適應,并給予肯定。這種題目取材廣泛,來自各種歷史課本、報紙雜志、網絡等,并且取材隱蔽,沒見過但不超出課標的范圍,主要考查學生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意識和能力。
(2)強調過程與方法引領教學。
試題引用課外的一些鮮活材料精心設問,這樣就使歷史學習不是教教科書,而是用教科書落實歷史課標要求;不要死背教科書,而應帶著自己的思考學習評判歷史,強調自己思想的融入,如15題、17題等。課本中不會出現現成的知識點,而是通過解讀材料,再加上自己平時對歷史知識的掌握解答。
(3)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2014年大多數試題的解答都要充分依據提供的各種材料。如18題直接點出“‘論從史出’是歷史學習的基本原則之一。下列史實及其結論符合這一原則的是”,學生通過對史實和結論的判斷得出正確答案。
3.變。
(1)加大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力度,倡導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試卷主要體現在29題探究題上,2013年是關于“裕仁天皇”一題,三個設問分別是裕仁天皇發動的戰爭,犯下的戰爭罪行,最后得出對裕仁天皇的評價,應該是河北中考一直想考歷史小論文題的一個分解,設置三個設問是為了降低難度,不至于“用力過猛”。2014年的探究題仍然與日本有關,并且緊密結合社會熱點,討論的問題是受關注很高的問題,從設問上看更具開放性,要求學生多角度論證觀點,可以說已經是一篇小論文,由此看來,河北中考歷史試題在穩定中又扎扎實實地邁了一步。
(2)學以致用。
還是探究題29題,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觀點看法,也許觀點不重要,關鍵是怎樣論證,以史為鑒,學以致用,是學習歷史的真諦。學習歷史不是為了死記史實,而是為了運用所學知識思考、解決歷史上的問題及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充分體現命題者的大膽嘗試,同時也有對歷史教學的良苦用心,讓學生體會歷史就在身邊,歷史就是現實,歷史與現實緊密相關。
二、復習備考
1.立足知識本位,打好基礎。
在備考過程中我們會猜題,但是很難。比如你可能會猜到中考考哪個知識點,但是試題會以哪種形式呈現,考查哪一角度很難猜中,例如選擇題11題,往年考八國聯軍侵華戰爭,2014年考甲午中日戰爭,那么2015年很可能會考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但會怎么呈現呢?哪種資料、圖片,哪個角度的設問,猜得到嗎?要扎扎實實地回歸本位,立足把知識點掌握透,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2.研究中考,有的放矢。
備考沒有捷徑,要研究課標,還要仔細研讀考試說明,包括具體的知識條目,知識條目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各主題之間的內在關系等,對知識要做到心中有數;還要研究歷年河北中考歷史試題的命題風格特點,哪些是河北中考要考的;備考不應僅僅限于最后一年,而是應該貫穿三年中的每一節課中,新課教學要達到什么程度,復習教學時,要提升一個層次,中考復習又要有更新的知識網絡。
3.長期規劃,培養能力。
提高能力是一個誰都明白的問題,但又是讓人感到很棘手的問題,因為培養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任由學生自主發展的事。在學生入學以后,應該為學生的學習制定一個三年的總體規劃,例如歷史閱讀能力,這是中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那么學生在初中三年的學習中,怎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制定總體規劃,如各時段的目標是什么?方法是什么等。例如七年級時我們可以先閱讀以課本為主的材料,教科書怎么讀?包括閱讀課本中插圖、史料、各個條目之間的關系、課與課之間的聯系等內容。在課堂中及時、恰當地引用課本中的資料,一步步地教給學生如何讀材料,可以把材料設置成材料分析題,結合所學知識如何設置設問等方式有目的地訓練學生,把分析材料當成學習歷史的家常便飯。
參考文獻:
[1]金鑫.初中歷史命題技巧和藝術[J].吉林教育,201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