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力生
摘 要: 在高一歷史教學中,教師常常會遇到一些困惑。其原因既有客觀方面的又有主觀方面的,客觀方面涉及初中、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問題,包括教材的銜接、教學方式的銜接、考查方式的銜接等。主觀方面是高一歷史教師自身因素造成的。高一歷史教師不僅要鉆研教材,更要研究學生,讓學生邁過這個初、高中銜接的“坎”。
關鍵詞: 高一歷史 困惑 原因 對策
一、困惑
高一歷史教學中,教師常常會遇到一些困惑。
(一)學生基礎薄弱、知識面狹窄,一問三不知。
一些學生基本的歷史知識不清楚,高中歷史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對初中基本知識一定程度的掌握的基礎上的,沒有初中歷史知識作依托,高一歷史教學會遇到重重困難。
(二)學生沒有掌握學習歷史學科的基本方法,教學有效性不高。
部分學生學習歷史仍停留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上,不會做筆記,不會歸納概括知識,不會分析問題,課堂教學顯得很被動,教學效果差。
(三)每課時的知識容量太大,一節課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目前各校基本上按照新課程設置安排課時,高一年級歷史每周開設二節課,這就要求一課時的內容在一節課內完成,實際上由于知識容量大、學生基礎薄弱,一節課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常常要用一節半課或二節課完成一個課時的內容。
(四)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很難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落實。
新課程倡導開放式的課堂教學,發揮學生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生、合作探究,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一些教師感到這些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中很難有效地貫徹落實。
(五)對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難以把握。
高一的歷史教學究竟應按高考的標準還是按會考的標準教學?對教材中沒有提及但又是非常重要的知識要不要作補充和拓展?這些問題確實令教師感到困惑。
二、原因
以上這些困惑是高一歷史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其原因既有客觀方面的又有主觀方面的。
(一)客觀方面:初中、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問題。
1.初、高中教材的銜接。初中歷史材教知識容量小、內容較簡單,高中歷史課程以模塊專題的形式編寫,知識容量大,時間跨度大,內容介紹精要,歷史概念較抽象。在課程學習中,高中歷史對學生的要求更高,不僅僅是知識的記憶,更注重能力的培養。高一新生普遍對高中歷史教材的體例不適應,對教學要求領會不了,學習起來感到吃力。教師為照顧大部分學生,在教學中不得不對初中學過的知識進行補充,因此感到非常費勁。
2.初、高中教學方法的銜接。目前初中歷史教師仍有部分是非科班出身的,歷史素養有限,許多教師給學生圈范圍,畫重點,讓學生死記硬背,以獲取高分。初中從領導到教師、從家長到學生,對歷史學科都不太重視。進入高中后,教師希望打破教師“一言堂”,教法陳舊單一的模式,試行師生平等對話、交流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但學生長期習慣于被動聽課、被動記筆記,習慣于沉悶的課堂氣氛,學習積極性很難調動。
3.初、高中考查方式的銜接。初中歷史的考試試題比較簡單,偏重于知識的識記,能力考查題所占比重小。中考是開卷式考試,影響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以致學生對基本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概念也不愿熟記。進入高中后學生缺乏必要的歷史知識儲備,學習起來自然很吃力,甚至有學不進去的感覺。
(二)主觀方面:高一歷史教師自身的因素。
1.教師對初中教學知之甚少,教學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與盲目性。高中歷史教師大多數沒有從事過初中教學,對初中教育教學現狀不了解,對高一新生的學習心理、知識掌握程度更是缺乏了解。因此,教學設計缺乏針對性。
2.對學生要求過高,操之過急,教學內容偏難。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一味追求全、求廣、求深,對歷史事件左右比較、前后拓展,生怕遺漏一個知識點。面面俱到,沒有重點,“滿堂灌”,學生面對繁雜的知識點,無所適從,逐漸喪失學習興趣。
3.教師的教學觀念仍很陳舊,教學方法單調。一些教師的課堂教學常常一支粉筆一本書,一講到底,呆板沉悶,沒有師生互動,沒有情境創設,沒有問題探究。有些教師沒有深刻理解“三維教學目標”,只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分析,不重視教學過程和方法的,也不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的教育和培養。
三、對策
歷史教師面對高一新生,該采取哪些對策化解教學中的困惑呢?以下我談談看法,以期求教于同仁。
(一)調查了解高一新生的學情,掌握教學第一手資料。
可采取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方式,將所掌握的學生情況分析整理,對學生普遍反映的問題要記錄下來。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才能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做到得心應手。
(二)研究初、高中課標教材的變化,明確教學目標。
近幾年初中歷史的教材變化較大,版本多,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也在不斷調整,在教學中應對初、高中教材和課程標準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識在初中講過,哪些知識雖講過但學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識還要在高中加深和拓寬等,所有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并作適當記錄。然后,根據調查研究得到的學生情況和教材變化情況進行針對性教學。
(三)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師角色,調整教學方法。
新高一學生剛剛從初中升入高中,身心發展都有所變化。其中變化最大的是思維方式,開始由感性思維過渡、轉型到理性思維。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對歷史概念和現象的理解還停留在直觀感性階段,缺乏獨立、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高一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興趣引路,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把學生領進學習歷史的大門。要改變歷史教師一講到底的單一教學方法,推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四)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增強自主意識。
高中教材多,課時少,那種掰開揉碎,你講我聽的傳統教學方法已不適用,新課改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放在了突出位置,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初中生剛入高中階段是培養良好學習方法的關鍵時期,同時兼顧這一階段的過渡性,教師學法指導的重心應放在留舊創新、巧妙過渡上。所謂“留舊”就是適當保留初中學習的一些方法,如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記筆記、及時復習、完成作業等,使學生適應高一歷史學習有一個心理過渡。但“留舊”并非“守舊”而是為了“創新”。新高一學生學法“創新”的重點是“學會自主學習”這條主線。
(五)大膽取舍教材,靈活使用教材。
高一年級課時吃緊,一課書的內容一節講不完,對此,必須根據新課標要求,考慮高一新生實際能力水平,控制好深度和廣度,大膽取舍教材,靈活使用教材。教學結果表明,一節課內,如果教學面面俱到,四處出擊,則其結果是一面不到、處處游擊,問題得不到解決。教師更不能按高考一輪復習的要求進行教學,這無疑是拔苗助長,適得其反。
歷史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在初、高教學銜接上下苦功,不僅要鉆研教材,更要研究學生,讓學生邁過初、高中銜接的“坎”。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靈活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重視學法指導,合理使用教材,這樣才能化解教學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