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春
摘 要: 本文運用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觀察法和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延安大學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調查與分析,研究表明大學生文化基礎薄弱、人文素養較差,對人文素質乃至就業均有一定影響等,歸納分析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對其原因進行剖析,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性建議。
關鍵詞: 延安大學 人文素質 培養現狀
素質教育是當代社會教育的主題,是21世紀我國教育發展的基本和主要方向?,F代高等教育是從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分離與失衡向二者融合、相互滲透、協調發展轉變的新時代,是社會文明發展、教育進步的必然結果。目前全國范圍推行的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人文指強調以人為主體,尊重人的價值,關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觀念;所謂的人文素質是指建立在對一定人文知識擁有和內化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學識和修養,反映一個人的人格、氣質、情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個性品質。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加強大學生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其中人文素質是大學生基本素質的基礎。
1.高校學生人文素養現狀
讀書可以提高修養,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愉悅思維,陶冶情操。一個人的人文素養與他的讀書是有很大關系。古人常說“開卷有益”,“腹有詩書氣自華”,反映了讀書對于個人的影響。本文就高校學生的課外書籍閱讀情況調查分析其人文素養現狀。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之余,對專業以外知識的攝取不夠重視,大部分人讀書時間減少,學生學習人文知識相對被動,對文化知識的主動學習缺乏興趣。調查發現,學生對人文方面的閱讀很少,他們更熱衷于娛樂類刊物,這類讀物不需要較高的文化功底與閱讀能力,學生閑暇時間主動讀書多為打發時間而接觸休閑娛樂刊物,或者偏重言情武打之類人文含量相對較低的書籍,這些書籍中有一些內容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如沉溺小說情節不思學習,模仿暴力描述,沉迷于虛擬世界等。
2.學生人文素養普遍缺失原因剖析
自身層面:人文素養缺失已久,自身素質不均衡。進入大學后開始了相對獨立的生活,學校作為管理者,更側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忽視對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如何學習等方面的指導教育,忽視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這就決定了他們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相對來說比較低,社會適應能力相對較差。另外,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各種利益相互摩擦、斗爭,使當前部分大學生在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各層次、性質的文化令大學生茫然失措,難以鑒別、吸收東西方優秀文化的精華。
學校層面:綜合高校,專業發展不均衡。綜合類高等學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質量人才的重大任務,在辦學理念上一直強調學習內容的平衡調配和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的展開,但一直未能形成完整的人文環境教育體系。在教學要求中重視專業知識、輕視人文素質教育的現象十分嚴重,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專項訓練特別重視,而對專業知識的要求比較低,對專業課之外的學習內容基本沒有要求。
3.高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方法和途徑
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在歷史進程中創造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不僅體現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而且涵蓋了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它對人的整個人生發展、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及行為模式都有深層次的影響。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文物館等精神教育基地,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更直觀地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舉辦文學藝術類學科講座,鼓勵學生參與研討,潛移默化地進行人文科學教育和熏陶,多渠道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專業技能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內容。課堂的功能不僅是傳遞知識,還具有實現交往的功能、情感歸屬功能、個性發展功能和社會適應功能。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具有深厚專業基礎,又有廣博社會科學知識,較高人文素質的現代化人才是現今社會的迫切需要。開展課堂教學并不為使人文教育取得成功,更深層次的目標是使他們對真理的追求和價值的追求趨于統一。
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創建高素質教師隊伍。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大學教師的人文素養是大學教師在師德、學識水平、人格魅力、教學藝術等諸多方面內容的綜合反映,是大學教師經常修習涵養而積淀所得。為人師表者,首先自己要有高深的學科造詣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要注意用較高人文修養吸引學生,用良好的人格魅力教育學生,用良好的教育手段幫助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做到由此及彼、由里及外,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和有深有淺的教育形式引導學生加強學習。
4.結語
4.1在對學生的培養中,應注意人文氛圍建設,從校園文化、課堂、教師、其他院系等多方面對學生人文素養進行熏陶、塑造,多渠道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4.2在課程結構調配中,可適當優化文化素養課程結構,采取規范化課堂管理及考試制度,制訂人文學科必修和選修計劃,實行人文課程學分規定。
4.3提高教師隊伍的人文素養水平,在言傳身教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激發學生提升自身人文素養的動機和興趣。
4.4在高校人文活動中,提高各院系的參與程度,更多地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盧元鎮.體育人文社會學概論高級教程[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2]牟善武,等.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競爭—協同”意識培養的思考[J].運動精品,2014(7).
[3]李向軍.科技論文品質評價方法探討[J].機械工業高教研究,1998(3).
[4]薛嵐.體育素養導論[M].科學出版社,2000.8.
[5]牟善武,等.競技體育中欺詐行為的論述[J].當代體育科技,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