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慧霞 趙春明 王秀平 溫曉蕾 李雙民 宋士清

摘 要: 課程群建設是專業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打造學科優勢、建設特色專業、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發揮群體整合效益、確保專業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保證。本文在植物保護專業及課程體系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專業課程群建設的必要性及課程群建設在專業建設中的作用,并構建了專業課程群。
關鍵詞: 植物保護專業 課程群構建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一、植物保護專業與課程體系的基本情況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植物保護專業立足河北,服務基層。于1999年首次招收植保專業專科高職班,招生人數為66人,學制兩年。2000年招收了第一屆植物保護專業本科生,招生人數60人,學制四年,授農學學士學位。學校在大力發展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又積極推進了研究生教育。2011年開始招收植物保護領域在職農業推廣碩士,2013年開始招收植物保護領域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
現行植物保護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立足當代農業科技水平和我國農業生產實際,培養出具備植物保護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現代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技術和教育方法的“懂技術、會教育、能推廣”適應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需要的高級實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畢業后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農業及其他相關部門從事植物病、蟲、雜草、鼠害的預測預報、綜合防治、植物檢疫等植物保護技術的教學與科研、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的工作。
學校圍繞河北的農業體系先后進行了多次大范圍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構建了不同類型的課程體系。自2012年開始,招生培養方案做了較大修改,招生制度按類招生,視需定向的規模逐步擴大,開始“大平臺”招生。課程體系結構及學分比例見下表:
表 課程體系結構及學分比例
2012年執行大平臺招生后,增加了公共通修課程和科類基礎課程課程數量,減少了實踐教學環節的課時數,但學分數增加了。主干學科主要包括植物學、作物學、植物保護學。培養要求為具有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本理論知識;系統掌握植物科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植物科學的新進展和新成就;接受教師技能、教學研究、植物科學研究、植物生產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植物保護教學、教研與科研的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開拓創新意識;具有健康的體魄,一定的體育和國防知識,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生活習慣,較高的審美藝術修養。
植物保護專業專業主要課程包括普通植物病理學、普通昆蟲學、農業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植物化學保護、專業教學法和專業英語七門課程。專業選修課根據培養方向的不同,分為四大模塊,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第一個模塊是植物病理學方向,培養植物病害診斷、測報及管理能力,主要課程有植病研究法、病害流行及預測、農藥營銷學、植物免疫學、植物檢疫學、觀賞植物病害。第二個模塊是農業昆蟲學方向,培養植物害蟲管理能力,主要課程有昆蟲研究法、害蟲生物防治、農藥營銷學、昆蟲生態及預報、經濟昆蟲學、植物檢疫學。第三個模塊是植物保護方向,培養植物病蟲草害研究方法及測報技術,主要課程有昆蟲研究法、植病研究法、農藥營銷學、病蟲測報、現代植物保護專題、農田雜草學。第四個模塊是農藥學方向,培養農藥檢測及應用技術,主要課程有農藥分析與殘留測定、農田雜草學、農藥營銷學、農藥生物測定、農藥加工與應用、生物農藥。同時,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專業需求,在專業任選課中有針對性地選擇兩三門課程作為專業方向的補充。
二、植物保護專業課程群建設的必要性
課程群建設是教育資源的一次整合,是打造學科優勢、培養優勢多元、發展個性和專長的教育創新的一種嘗試。在目前教學課時縮減的情況下,根據課程的特點及其內在聯系,提出把幾門存在邏輯性和內在一致性的課程,整合成一個課程群統一建設,以便有效實現資源整合,保證課程之間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和相關性,避免知識點的交叉、重復和遺漏。這就要求課程的發展模式和教學方式必須將單一的教師個體優化為具備綜合素質的教師團隊,單一的課程結構優化為綜合性課程體系,使課程結構由單純的單一性轉化為多種類型的課程或課程群發展[1]。
三、植物保護專業課程群構建
課程群是按照施教對象的認知規律和能力培養規律,科學合理地將統一學科或不同學科的相關而又具有互補性的課程按照一定課程框架進行整合形成富有專業特色的新課程系統的一門課程[2]。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植物保護專業課程分專業基礎課程群和專業課程群兩大類。專業課程群包括:植物病理學課程群、昆蟲學課程群、農藥學課程群和專業實踐課課程群。植物病理學課程群包括普通病理學、分子植物病理學、農業植物病理學、觀賞植物病害。昆蟲學課程群包括普通昆蟲學、昆蟲生理學、農業昆蟲學、經濟昆蟲學。農藥學課程群包括植物化學保護、農藥生物測定、農藥加工與利用、農藥分析與殘留測定、生物農藥。專業實踐課課程群:專業技能訓練、科研技能訓練、課程教學實習、綜合技能訓練(生產實習)、教學技能訓練。
四、課程群建設在專業建設中的作用
課程群是以單課為基礎,相互有內在關系,具有特定功能的課程群體[3]。課程群建設是實現高校學生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方式。它不僅推動了學校課程的全面優化整合,改變了過去課程改革中單兵作戰的習慣,而且隨著高校課程管理的改革、師資隊伍管理的改革和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等加快了課程群的建設步伐。
通過課程群建設,課程群內的系列課程優勢互補,使課程群優勢進一步彰顯,逐步打造特色優勢學科,也可以帶動精品課程的建設。
課程群建設是專業改革的重要內容,通過課程群建設,不僅可以充分優化或重組課程體系,有效避免課程內容交叉、重復,而且可以充分優化教育資源,突出地域特色,構建有地域產業特色的專業知識體系,培養具有特色的專門技術人才。
課程群建設是體現學校人才培養特色、向學校提供優秀課程資源、建設特色專業、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發揮群體整合效益、確保專業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王紅梅,鄭景璋,羅心靜,等.以縱向課程群建設病理生理學教學團隊的研究,基礎醫學教育(BasicMedical Education),2011,13(11):981-983.
[2]劉華,冉盈.課程群內涵及其相關概念辨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27(5):120-121.
[3]葉亞新,邵愛華,姚雪梅,等.生物科學類本科專業基礎課程群建設現狀與發展[J].科技創新導報,2010,32:164.
基金項目: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二級學院科學發展體系及綜合改革模式研究”(編號:2012GJJG095);2013年河北省高校首批綜合改革試點單位研究成果(批文:冀教高〔2013〕41號);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教學研究課題“高等院校二級學院課程(組)群建設研究”;“植物保護類課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通訊作者:宋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