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萍
翻開小學語文教材,可以看到每一冊的教材中都安排有兩三篇的古詩詞,可以說古詩詞在小學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閱讀古詩詞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蘊,但是小學生的文化底蘊不豐厚。因此,古詩詞就成了教學的一個難點。有的教師對古詩詞教學采取“避難就易”的方法,以朗讀代講解,以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有的教師則以背誦代品析,以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其實都是片面強調朗讀和背誦的作用,忽視講解和品析的必要。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古詩詞具有語文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是學生語文素養提高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因此,教師要采取主動積極而有效的方法,以突破古詩詞教學難點,使學生不僅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詩詞語言的優美,而且通過學習古詩詞積累文化知識,豐富詞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我在古詩詞教學中做了如下嘗試,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為例,談談古詩詞教學難點的突破。
一、解詩題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文題,我們可以獲取許多信息:文章的體裁,故事的梗概,寫作的脈絡,作者的觀點……文章通過題目這一眼睛,向讀者“暗送秋波”。導入課題后,我請學生讀課題,這個詩題與眾不同,字數很多,9個。有學生這樣讀“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也有學生這樣讀“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還有學生這樣讀“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幾種讀法哪種最恰當?我讓學生從詩題中找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提醒,學生一遍一遍地讀,悟到第三種讀法最恰當。“曉”不就是早晨嗎?“出凈慈寺”不就是從凈慈寺出來嗎?“送”,是送別,“林子方”則是詩人的朋友。如果把詩人加進詩題里,詩題的意思就明白了,即“早晨,楊萬里從凈慈寺出來送別好朋友林子方”。
二、頌詩文
我國傳統語文教育非常重視誦讀。古詩詞特有的音韻之美,決定了古詩詞特別適合誦讀的特點,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正說明了吟誦的功效。但對于小學生,如果只是隨意讓他們反復地讀,他們會覺得厭煩,有什么意思呢?那短短的幾個句子很快就會背。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只簡單地讓學生讀,而是要給學生設計安排一些新奇點,采用各種形式地讀。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運用恰當的語調帶領學生朗讀,體味詩味。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多種朗讀形式,例如分小組朗讀、師生賽讀、配樂朗讀等,甚至可以適當地模仿古人讀詩時的樣子,配以適當的動作。這首詩中沒有一個生字,初讀時學生大多就能讀得比較流利。在這個環節,我們要做的就是適時地點評,點評學生讀得字音正確,讀得字正腔圓。
三、品詩意
古詩語言經警含蓄、跳躍靈動、意趣無窮,常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馬空《詩品·含蓄》)之處。所以教師要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他們從語言入手,在理解句意、詩意時,獨具匠心地啟發學生發揮想象,使古詩塑造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鮮明、栩栩如生的畫面,將古詩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止為靈動,從而感受其中有聲有色、有情有理的豐富內涵。以下是理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句的教學片斷。
師:清晨,詩人從凈慈寺出來,往西湖一看,看到了什么呢?帶著這個問題,到詩中去找。
學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學生:蓮葉、荷花。
師:那是怎樣的蓮葉呢?從詩中找找,根據找到的字詞有理有據地回答。
學生:老師,我找到“碧”字,所以是碧綠的蓮葉。
師:有哪些綠?
學生:有深綠的、有翠綠的,有墨綠的。
學生:還有綠油油的,青翠欲滴的……
學生:老師,我找到“接天”這個詞,荷葉與天相接,從眼前到天邊都是荷葉。
師:那么你們能用學過的句子來說說這“接天的蓮葉”嗎?
學生:三年級我們學過《荷花》這篇課文,就有一句“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
師:由挨挨擠擠,你們還會想到哪些形容荷葉多的詞語呢?
學生:鋪天蓋地。
學生:層層疊疊。
……
荷葉的綠,荷葉的多,學生已經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接著讓學生想象荷葉的形狀。
師:那圓圓的荷葉像什么?
學生:像一把把撐開的綠傘。
學生:像一條條漂亮的綠裙子。
學生:像一張鋪開的綠毯。
……
“接天蓮葉無窮碧”,有了這樣的想象,荷葉就成了有詩意的荷葉,“映日荷花別樣紅”,那花呢?映著朝霞的花呢?紅得怎么樣?我讓學生一起誦讀《江南好》:“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有的學生就想到“那迎著朝霞盛開的荷花比火還要紅”,還有的學生想到“那迎著朝霞盛開的荷花紅得鮮艷,紅得熱烈”。我又提醒學生,《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中有一個句子:“瞧,那些盛開的花朵多像兒子紅撲撲的臉盤啊!”你們仿照這句形容西湖的荷花,有的學生就仿照出“那盛開的荷花多像妹妹紅撲撲的臉盤啊!”。
除了從顏色上展開想象外,還可以讓學生想象荷花的不同姿態。盛開的、剛展開兩片花瓣的、還是花骨朵的……這樣,由顏色到形狀想象下,詩句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鮮明、栩栩如生的畫面。
四、悟詩情
品味詩意后,教師應該及時把學生帶回到全詩的把握上,著重體會詩人所表現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首送別詩,但是全詩中難以找到一點送別的氣息。如何引導學生領悟詩人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我讓學生再讀讀詩題和詩文,然后問:“你們有什么發現沒有?”有的學生說:“老師,這首詩題目有個‘送’字,我覺得這應該是一首送別詩。”其他學生都贊成他的說法。“既然是送別詩,為什么找不到送別的氣息呢?”,學生開始議論起,我干脆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在匯報交流時,學生發表了這樣的觀點:
生一:我想詩人一定是想讓林子方再看看這西湖美景,“接天蓮葉”、“映日荷花”,多美啊,希望他不要忘了這西湖邊的美景,更不要忘了西湖邊有他的老朋友,記得常來觀景敘舊。
生二:我覺得是借景抒情,借西湖邊的美景,來表達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情感同樣美好。
生三:我也覺得是借景抒情,西湖邊的荷葉多美啊,映日荷花,別樣紅,接天蓮葉,無窮碧,好花還得綠葉配,沒有綠葉,花就顯得孤單,沒有花,光有葉也顯得單調,詩人與友人的關系就像花和葉的關系,彼此是相互依戀、相互陪襯的。
……
看著學生侃侃而談,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詩人與友人的關系,就似這蓮葉與荷花,無論是眼前還是以后,都是美好的,不會因為距離的改變而疏談,正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總之,古詩詞的教學難點,我們要采取主動積極而有效的方法突破,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語言的優美,通過學習古詩詞積累文化知識,豐富詞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